一身是胆的猛将赵子龙,其实更适合做谋士

最早知道赵云赵子龙的故事,乃是听邻居不知在哪本演义里看到的。

他说,赵子龙征战一生,从来没有受过伤。到了八十几岁的时候,某日洗澡,老婆他肌肤光滑如婴儿,没有半点伤痕。感到很奇怪,便问,老公打仗无数,怎么可能如此啊。赵云说,就是这么厉害,就是这么任性(原话时间比较久远,有点不记得了,大概意思就是如此)。老婆说,那你能打得过老婆吗?说完,找了根绣花针在他身上扎了一下。孰料流血不止,一代战将赵子龙,就死在了老婆的绣花针下——咱在想,如果历史确实如此,赵云可能是有血友病吧。

不过,这只是故事。真实的历史,咱还是看《三国志》。

然则,里头所记的五虎上将赵子龙,传记竟然只有短短百多字。只有两次战斗。

一次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在当阳长阪,兵败之时,刘备学着他的老祖宗刘邦那般,把老婆孩子扔在兵荒马乱中,只顾自己奔逃。当时所想,只怕是老婆会有的孩子会有的,只要我的命在,什么都会有的——但赵云忠心为主,“身抱幼子”“保护甘夫人”,使他们“皆得免难”。此战,在二主后妃传中,亦有记载,说“赖赵云保护,得免于难”。如此大功一件,赵云被升迁为牙门将军。

另一战,则是受诸葛亮派遣,与邓芝同拒曹真。因敌强我弱,失利而归。不过因应对有方,未致大败,被贬为镇军将军。

咱看的是裴松之注本的《三国志》。他的注解,比赵云的本传,长了很多,故事,也多了不少。咱看完,觉得赵云更像是个谋士而非战将。

刘备取得益州,大功初定。有些人便议论起要论功行赏,将“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让出生入死多少年的兄弟们享受享受。唯赵云以为不可,劝谏到,当年霍去病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现在也是,北有曹操虎视眈眈,东有孙权同床异梦,天下未一统,怎么就想着会田地?田地既分,是不是还要分些奴婢?是不是要将成都佳丽,都找来,给大家开个相亲会(此句是我的推理)?我们还是等天下全部安定之后,功成身退,“各反桑梓,归耕本土”(这是替刘备在出释兵权之计啊,比起赵匡胤,早了七百五十年),才是最好的出路。更重要的是,现在益州之民,方才经历兵火,更应该让他们先安居乐业,以后再收租税。否则,作为反客为主者,我们能在这里收拢民心、立住脚跟吗——这般见识,比起那些才找了块地盘便想着灯红酒绿之辈,不知高了多少倍!

另一次,就是上面所言,与邓芝被曹真打败的之后,赵云没有仓皇撤退,辎重军需,留存不少。诸葛亮说,军士们都辛苦了,要不,就这东西分给大家?没功劳也有苦劳嘛。赵云却说,军事上都失利了,还赏个什么哟?还不如上交国库,到了冬天,再赏赐给大家——“亮大善之”——连诸葛亮都不得不佩服,点了七十二个赞——为何?因为打了败仗还能得赏赐,以后谁还想着打胜仗?谁还想从士兵做到元帅?缩到哪个旮旯里保命就行了呀!而收入府库,既能让士兵们反省自己在战场上是否拼了全力,又可在非战之时,当成收买人心之物,岂不妙哉?

两个故事听完,不知各位是否也觉得,常山赵子龙,更适合做谋士决胜于千里之外呢?

当然,有人会说,这是智勇双全啊。咱认为,说一个将军智勇双全,应该都表现在战场之中,既知该怎样随机应变,又能率众冲锋。而赵云所言,却更像朝堂之上,专事筹划的谋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