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地砖、排坚果、为橘子接生、自制套圈、云监工。短短几天,社交网站上就涌现出如此多的宅家妙招。想来也是,贺岁片集体撤档,每天只能在卧室—客厅—厨房的旅游路线里循环,就连心爱的奶茶也喝不着,这个超长假期确实难熬。那话不多说,火速为大家推荐这部良心好片——《阳光普照》或许是观影热情无处安放,又或许是主演许光汉最近圈了不少路人粉。这部原本略显冷门的电影在网飞上线后的几天内,标记人数迅速破万。而且鉴于最近实在没什么能battle的选手,8.2的高分已经实属亮眼。更有趣的是,本片刚刚开场,就送了份小“惊喜”。不少奔着清新治愈海报来的观众被吓了个踉跄,差点当场劝退。不信?接着往下看。风雨飘摇的深夜、暧昧不明的打光、散落一地的霓虹。借着夜色掩映,属于罪恶的舞台布置完毕。而登场的主角则是稚气未脱的少年,二人正忙着奔赴一场血色盛宴。再一细看,一人慌乱无措,另一人的眼角眉梢满是戾气,理智所剩无几。于是,血浆迸溅,最原始的恐惧与快感被一齐点燃。最后,满脸血渍的凶手离去。只剩断肢在滚烫热汤中缓缓沉浮,宣告这场野蛮狩猎的终结。乍一看,雨夜混搭霓虹的场景、生猛凌厉的视觉冲击、对暴力不加掩饰的描绘,种种要素都让人不禁联想到《南方车站的聚会》。但假如就此给本片定调,那显然太心急。因为《南方车站的聚会》作为犯罪片+黑色电影的生猛气息几乎贯彻始终,而《阳光普照》却只在这场“剁手戏”显露过一丝血腥味。余下的时间里,不仅画面转向干净明亮,故事也呈现出平淡、温吞的气质,那桩罪案遥远到仿佛只是幻象。话虽如此,以生猛开场,以温馨收尾的反差绝非叙事风格的断层,而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暗流涌动”。崩塌重组的家庭关系、始终错位的亲情、诸多角色面临的人生困境,以及一桩不可言说的命案。一切悲剧的序幕,正是由这只断手揭开。01.A Sun / A Son“希望中国电影阳光普照,愿所有的爱地久天长。”在万众瞩目的金鸡颁奖礼现场,王景春曾以新晋影帝的身份,表达了他对中国电影的美好期许。至于这番话是巧合,还是用心良苦?暂且不去想它。抛开奖项和虚名,《地久天长》和《阳光普照》这两部电影依然维持着共鸣:二者同样聚焦家庭代际关系,以亲情作为主要矛盾。甚至连切入角度也出奇一致,都走“以小见大”的路线,试图以个体悲剧影射社会与时代的症结。唯一的区别在于,前者在伤痛中不忘讲述家庭的温情,并最终走向和解。而后者则在“阳光普照”的画面下藏着阴郁冷峻的内核:“家庭”既是人生的避风港,也是悲剧的温床。因为参与恶意伤人案,儿子阿和(巫建和饰)被判送入少年辅育院服刑。面对妻子的悲痛,丈夫阿文(陈以文饰)倒显得不以为然。毕竟在他眼中不学无术的阿文本就是个“弃子”,他早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哥哥阿豪(许光汉饰)身上。正常情况下,只要阿豪够争气能顺利考上医大,那么带领一家人走向阶级跃升,只不过是时间问题。至于那个少年犯,就随他自生自灭。很快,故事就迎来逆转——向来乖巧懂事的优等生阿豪在某个深夜跳楼自杀。这些接踵而至的打击无疑使这个家庭陷入了危机。不过与《地久天长》中传递出的绵长钝痛不同,阿文一家人甚至来不及展示悲痛,就又投入到平庸忙碌的生活中。换句话说,《阳光普照》的重点并不在于“痛失爱子”,而是聚焦一个家庭重新运转并回归常态的过程。在这个恢复期里,母亲琴姐(柯淑勤饰)收留了未婚先孕的少女小玉,并悉心照料这对母子,直到阿和出狱。而父亲阿文也不得不接受现实,尝试着把关爱转移到小儿子身上。于是,新旧成员陆续加入,大儿子阿豪去世造成的空缺被逐步填补。事实上,这家人完全就是中国式传统家庭的缩影。无论是成员配置,还是内在性格。一味宠溺孩子、没有太多话语权的母亲,承载过多期望的长子以及惨遭放养的次子。尤其是阿文,更是严丝合缝地遵循着李安“父亲三部曲”所构筑的经典形象:沉默寡言、耿直暴躁、执拗要强。而这类角色又往往游走于两种极端,要么态度生硬到像是阶级敌人,要么就为爱不惜一切。总之,空有物质上的关怀和感天动地的牺牲精神,却笨拙到学不会沟通。除了人物形象的代表性值得在意之外,更值得关注的还是悲剧背后的成因:挥之不去的父权阴影。也就是说,导致家庭崩塌的“凶手”不是别人,正是自诩为家庭顶梁柱的阿文。他自认为的“为爱付出”,其实是以爱为名的伤害。也是他在不停地制造着对立,将父子情演变为争夺资源的战争。假如用演员陈以文的话来形容,就是“父爱就像阳光与阴影,一体两面。”▲英文片名“A Sun”与一个儿子“A Son”形成了巧妙的互文因为阿文的固执和不愿沟通,导致父子间隔阂不断扩大。在教育过程中,他只懂灌输教条和强行设定目标,最后把阿豪逼上绝路。又因为他的偏爱和冷漠,促成了阿和的堕落。在遭遇校园霸凌后,得不到关爱的阿和第一反应不是诉苦,而是加入拳击队,结果成了用拳头说话的问题少年。最可怕的是,失去阿豪之后,这种“相爱相杀”仍在继续。电影将至尾声,伏笔揭晓——阿文用以暴制暴的方式替阿和扫清了人生障碍。同样以罪恶作为救赎,本质上是与《误杀》十分相近的情节,我却难以体会亲情的厚重与温暖。因为阿文的举动看似无私悲壮,但又何尝不是另一种自我感动和道德绑架?就像他只考虑到要替儿子承担罪行,却没想过东窗事发的后果。正如导演在访谈里说的,“所谓的父慈子孝,那些都是王八蛋,都是讲来骗人的。”或者,也可以用《小欢喜》的台词来解释:父母的爱,其实是有条件的。
试想一下,如果阿豪还活着,他会为了“废物”阿和去铤而走险吗?答案,恐怕不用想也知道。▲片中一家人从未同框,唯一的交集只在电影海报02.缸中之人电影中充斥着以“光暗对立”为基调的隐喻,打光、场景、台词、人物关系,俯拾皆是。比如,阿豪、阿和、菜头这三个从性格到命运都迥异的角色,就是强有力的对照组。总体上,导演对优等生阿豪这个角色的着墨不多,但每一笔都不容忽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人物的存在,决定了故事走向。而且正是透过他的死,才撕开了那层明晃晃的假象,露出残酷底色。再加上,角色被赋予的“传声筒”使命。站在上帝视角来看,阿豪的死看似突兀,实则有迹可循:时隐时现的幻觉、课堂上频频走神、被压箱底的记事本。可他到底为什么要自杀?电影没有做出任何明确解释。实际上,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话题不仅是导演钟孟宏的创作重点,更是困扰他多年的难题。就像处女作《医生》中那个看似开朗活泼的少年Felix为何突然吊死在衣橱里,直到现在,导演本人也给不出确切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