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等到这个爆款片导演又出手

印象里,自从《摔跤吧!爸爸》上映后,许久未见够资格称作“现象级”的印度电影。

实际上,导演涅提·蒂瓦里早已携着新片,席卷整个印度——

《最初的梦想》

虽说本片暂时未能引进国内,但在本土上映后曾取得18亿卢比(约合1.7亿人民币)票房的优异成绩。

既有高口碑、高票房,又有前作附加的印象分。

光看卖相,就值得第一时间加入片单。

事实证明,电影的成色确实不赖。

无论是欢乐、热血的氛围,亦或是笑中带泪的观影体验,都可以用“酣畅”二字形容。

而且,导演还一如既往地秉持着社会责任感,努力在娱乐性与话题性之间寻求平衡感。

撕开本片轻松逗乐的皮囊,一抹悲怆底色悄然显露,这种反差恰好与印度这个魔幻国度密不可分。

仔细想来,它给世人留下的印象堪称两极分化:

透过土味视频,我们见识到奇葩的一面;通过诸多阐释社会议题的电影,则揭露出窘迫不堪的另一面。

或许,也唯有坚硬、粗粝的生存土壤,再搭配上质朴、乐天派的民众,才会催生出自成一派的宝莱坞电影。

01.

同名歌曲《最初的梦想》中有这样一段歌词:

最想要去的地方,怎么能在半路就返航。最初的梦想绝对会到达,实现了真的渴望,才能够算到过了天堂。

又是梦想,又是天堂,范玮琪唱出了温暖人心的力量。

相比之下,拉加夫遭遇的变故就残酷得多。

为了高考,他自愿放弃所有娱乐活动,化身无情的做题机器。

结果,事实并不尽如人意。

轻飘飘的数字压垮脆弱神经,眼睛一睁一闭,他纵身跳入地狱。

当拉加夫跳楼时,父亲帕塔克还在公司忙着开会。

等他匆忙赶到,一边是神志不清的儿子,一边是哭到撕心裂肺的妻子玛雅

这下,他的心态跟着崩了。

于是乎,为了唤醒丧失求生意志的儿子,他决定说出埋藏多年的秘密往事。

看到这里,你可能已心生不屑,这个“用真情换奇迹”的套路实在够土。

别急着定调,好戏才刚开始。

当年,还是青涩少年的帕塔克初入学院,便被宿管老头敲打了一番。

对方幸灾乐祸地表示如果以后还想有出息的话,就赶紧申请换宿舍,别在H4待着。

否则,就得和一群废物共沉沦。

帕塔克原本还不信邪,但面对恶劣的食宿环境和群魔乱舞的学长,不得不怂。

就在他等待脱离苦海之际,事情迎来转机。

他发现这个“魔窟”并非想象中那么糟糕,反而处处是欢乐,看似奇葩的舍友们也各有妙处。

接下来,这段青春往事的其他成员陆续登场。

性傻,不用想也知道,只有满脑子黄色废料的家伙才会得到如此直白的外号。

而他的存在,无疑乃青春片标配:一个性格憨厚,时不时为主角出谋划策的胖哥哥。

与此同时,他又代表着最纯粹的性冲动与雄性荷尔蒙。

酸酸,小团队中脾气最耿直暴躁的角色,象征着青春期躁动不安的一面。

妈咪,一个性格内向、内心细腻敏感的纯正妈宝男。

刚踏进宿舍楼,他的父亲就语重心长地拜托酸酸和性傻,请他们代为“调教”自己的儿子,让他别再扭扭捏捏。

酒鬼,一个嗜酒如命的下棋高手。

谁也猜不透他过去的经历,只觉得他总透露出一股扫地僧才有的沧桑气质。

最后是德里克,一位罕见的智慧型猛男。

作为整幢宿舍楼内BOSS级人物,其他人都得尊称他一声“老大”。

戏谑的是,老大德里克曾是这群失败者中最靠近成功的一位。

只要他点头,随时可以转去精英汇聚的H3宿舍楼,可他偏偏“不识好歹”,屡次拒绝。

因此,在那群精英眼中,这就是个自甘堕落的窝囊废。

性傻、酸酸、妈咪、酒鬼、德里克,再加上帕塔克本人,六个性格各异的Losers组成“失败者联盟”。

正是在这群舍友兼死党的带动下,帕塔克逐渐体会到家庭般的温暖和快乐,后来主动放弃了换宿舍的想法。

顺便,帕塔克还联合德里克给大家找到了新目标,那就是赢得校内一年一度的冠军赛,争取早日撕掉“Loser”标签。

随着剧情推进,故事中的主角逐一现身。

一群从五湖四海特意赶来的损友,竟颇有几分“英雄集结”的气势。

他们一边为拉加夫加油鼓劲,一边为回忆补全细节,尤其是帕塔克大学期间猛追女神的经历。

亲情、友情、爱情三线并进,细细勾勒当初意气风发的年少时光。

过去狗血青春片常见的“堕胎、多角恋、打架”三要素不见踪影。

取而代之的是“整蛊室友、追女神、撕标签”,远超国内多数仅靠MV滤镜撑场的类型片。

当然,光有这些还不够。

在调剂笑料和营造气氛方面,本片同样出彩。

即便荤段子频出,照样在浮夸中显出一丝清爽

这里只挑一个印象深刻的桥段。

为了在冠军赛上实现翻盘,众人拿出破釜沉舟的决心。

先是串通玛雅,偷偷给H3宿舍楼的选手使绊子,影响他们发挥。

接着又动员所有够格参加比赛的人,“喊口号”“送礼物”“开班会”,无所不用其极。

光有外部助力还不够稳,主角们发誓戒色、戒烟、戒酒,而且还要互相监督,力争把这股劲儿都用到比赛上。

时间一长,众人不约而同出现“戒断反应”。

想骂娘的只能强行变佛系,每天在镜子前念叨几句和谐版脏话,想抽烟的只敢偷偷吸几口二手烟,酒鬼只得躲在酒吧里借橙汁浇愁。

性傻则进入漫长的“贤者时间”,每晚靠做瑜伽来化解邪念。

而暂时只能和玛雅断交的帕塔克最惨,差点就痛失女神。

前情铺垫结束,到了回收伏笔的时刻。

其他人上缴的“违禁品”被一股脑塞到妈咪的床前,结果拎着大包来慰问的老父亲看着满地的烟酒、成人杂志,瞬间傻眼。

妈咪还来不及解释,父亲掉头就走,可刚走出宿舍门口,笑意就憋不住了。

他想,娘炮兮兮的儿子居然变成了真正的男子汉,这学算是没白上。

一个尴尬,一个欣慰,这张“反差牌”,笑果惊人。

笑料归笑料,双线叙事仍在有条不紊的进行。

回忆里,冠军赛到了决定生死的时刻。

现实中,拉加夫的病情也到了命悬一线的关头。

能否实现Loser逆袭,顺利承接住前期的情感冲击,全看最后悬念如何落地。

02.

电影既是国家的文化名片,又是社会制度的缩影。

而印度电影尤为特殊,甚至可以被视作病理切片——

比如,揭露厕所难题和女性生存困境的《厕所英雄》;

比如,为女性经期卫生观念发声的《印度合伙人》(原名《护垫侠》);

还有探讨家庭、梦想、女权、家暴等多重命题的《神秘巨星》;

以及,关注养老话题和亲子关系的《老爸102岁》。

无一例外,以上电影统统带有喜剧要素,如此看来,印度同行们的心态倒相当坦诚。

纵然女性社会地位不容乐观,社会问题依旧尖锐,可他们不怕露丑,完全不介意把“自黑”当成文化输出的形式。

这回,导演涅提·蒂瓦里又找到“揭短”新思路,矛头直指教育体制和过度压抑的社会氛围。

有人评价本片,“这不就是照猫画虎,又拍了一部三傻”。

诚然,题材相似的《三傻大闹宝莱坞》是座绕不过去的大山,可二者侧重点截然不同。

《三傻》170分钟的篇幅,构筑出令人生畏的教育环境:竞争残酷、注重培养精英、自杀率居高不下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有过前辈铺垫,《最初的梦想》直接跳过对教育机制的刻画,转而讲述其弊端。

其一,是它对人心摧残程度之深

没考上孟买理工学院=失败者=被人嘲笑一生,这一连串等式逼得拉加夫纵身一跃。

个人生死,竟不如成绩高低来得重要。

其二,是它对价值观的扭曲无处不在

《三傻》意在讲述个人对抗体系的故事,因此人物塑造趋向“符号化”:

校长“病毒”代表教育制度的缩影,洗脑功力炉火纯青,一套“杜鹃竞争论”唬的学生服服帖帖。

而兰彻则是以一己之力对抗应试教育体制的英雄,他的存在证明了“只知埋头读书,不如追求卓越”。

如今,不仅挑战者缺席,看得见的“幽灵”也升级为不可见的阴影

拉加夫生命垂危,帕塔克终于悔悟。

他意识到自己从未考虑过“挫折教育”,施加给儿子的压力害他自绝后路。

一旁的妈咪也含泪打电话告诉儿子,宣布要废除以成绩换奖励的教育方式。

二人的言行变相说明芸芸众生都已习惯个人价值被压迫,乃至于意识不到这套教育体系的骇人之处。

除此之外,导演藏了个更深的隐喻。

回顾开头,帕塔克被告知H4宿舍是个废物聚集地。

故事继续推进,原因揭晓,只因H4的学生们每年都在冠军赛垫底。

不少人抱怨这个设定简直“超现实主义”,会有这种想法,主要因为缺把钥匙:种姓制度

简单科普下,印度人依据该制度被划分成宗教权贵、贵族、平民、贱民,而且世代相袭。

以“宿舍楼”划高低,以“体育天赋”论优劣,这是表象。

翻译一下,实际是以“血统”分阶级,以“出生”定命运。

觉得设定荒诞?那就对了。

历史上这套森严的等级制同样没打算和谁讲道理,只默默统治印度人民上千年。

拿到钥匙再看结局,画风突变。

最后一场比赛遗憾落败,主角们为何得以摆脱“失败者”标签?

答案简单又残酷,靠的不是自发努力,关键在于上层精英的认可。

“宿命论”阴霾终于散去?不过是一厢情愿的想象。

深刻立意、满分笑果、剧情扎实,电影称得上饱满有诚意,在类型片中质量突出。

可惜,它离完美不止一步之遥:人物脸谱化、转折套路化、挥之不去的理想主义色彩、鸡汤浓度喜人。

而强行设置冲突、收尾点题,这些固定范式又拖累了整体观感。

再加上,两条故事线的穿插有时略显突兀,有强行煽情之嫌。

总之,瑕不掩瑜,但不及前作。

03.

虽说,电影终归只是娱乐消费品,但看众免不了要从中寻找现实生活的映照。

比如兰彻在课堂上曾以一番雄辩将校长怼的哑口无言,他口中的帝国理工学院俨然是口压力锅

锅中的每个学生都只顾着与他人竞争,早就忘却学习的初衷。

这个比喻在我看来,简直妙极。

当你走出象牙塔,会发现“社会”这口深锅的加压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事业压力、中年危机、发际线危机都只会迟到,不会缺席。

你看,昔日的颜值扛把子德里克都被摧残成这幅模样了。

再看帕塔克的经历。

他在大学里除了学习,剩下精力就是用来追女神玛雅。

直到踏入社会,这颗掌上明珠突然被冷落。

他离“成功人士”越近,两颗心就隔的越远,最后导致感情破裂,他只敢在母子团聚时偷瞄对方一眼。

而当年的好兄弟们也纷纷疲于奔命,要不是拉加夫出事,还不知何年何月才能重聚。

说到这里,我不由想起上一期《奇葩说》的辩题:喜欢的工作996该不该辞职。

节目中,薛教授一语道破真相——996是在为自己的简历打工。

嘉宾蔡康永补充道:当你的时间都被996抽空,该怎么学习新技能,又如何应对未来?更何况,你荒废青春去投资的公司,可能根本撑不过10年。

同时,弹幕里的课代表做出精准总结:996就是在为你的病历打工

如果说辩论不足以令人清醒,那么还有另一盆冷水。

最近,一篇文章在朋友圈疯狂刷屏——《网易裁员,让保安把身患绝症的我赶出公司,我在网易亲身经历的噩梦》。

概括地说,长期过劳无疑是这位游戏策划患上重疾的诱因之一,但网易HR部门的操作就不太体面:威逼、辱骂、恐吓、劝退。

走投无路的他只好选择向公众控诉。

而他的自述几乎字字诛心:“这5年来,我在网易的加班总时长大约4000小时,基本上都是强制加班。”

“在网易,你努力了还是会有回报的,只是不一定回报在你身上。”

“我意识到,可能人生中总有一个点,你无法再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前途和命运。”

员工与公司之间的是非曲折暂且搁置,这届年轻社畜的压力普遍超负荷早已是不争事实。

据统计,90后、95后面临的形式最为严峻,加班已成职场“必修课”。

由此可见,“我命由我不由天”只是假象,“我命由资本家说了算”才是真相。

放眼望去,在成功学大行其道,各式“致富经”成为机场唯一指定读物的当下,还有无数KOL在贩卖焦虑。

这些人生导师往往靠一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话术横行无忌,不遗余力地劝说年轻人要对自己狠一点,鞭策年轻人去攀比和竞争。

▲在知乎以“成功”为关键词搜索,会出现大量专栏和live演讲

“创业”“升职”“加薪”“职场人际学”,市面上课程五花八门,唯独缺少这一门——《当我们失败之后,该如何自处》。

直到《最初的梦想》出现,才填补上这项空缺。

打个比方,这部电影不止是碗热乎鸡汤,更似精神按摩,不断强调“失败”本身并不可怕,被“失败”二字蒙蔽双眼才致命。

再坦白点说,996从来不是福报,“胜者为王”也不是唯一真理。

片中男主角何其幸运,差点妻离子散的他最后获得谅解,亲情、友情、爱情一并归位。

相比之下,现实中的我们未必有主角光环加持。

或许看清事实,将“生活”放回本位,才是这个速朽时代中最不该抛弃的梦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