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歌诀详解——小青龙汤
《伤寒论》
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
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
【歌诀总括】
小青龙汤能治疗痰饮、水饮病,对由饮邪引起的咳喘、呕吐、口渴、下利等都有治疗作用,全方药物由干姜、桂枝、麻黄、芍药、炙甘草、细辛、半夏、五味子组成。
【歌诀详解】
小青龙汤是《伤寒论》中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的著名方剂,病证中需抓住表里同病的特点。一方面,风寒束于肌表,卫气被遏,不得“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故可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等症状;另一方面,平素水饮内停之人,一旦感受外邪,每致外寒引动内饮,水饮上迫于肺,致肺宣降失常,则可见胸痞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甚则不得平卧。由于饮邪有变动不居、随气攻窜的特点,还能病及其他脏腑:例如,水饮中犯脾胃,胃气上逆,可致干呕、呕吐;水饮下走于肠腑,可见下利、腹泻;水气上凌于心,则见心悸;下阻于膀胱,膀胱气化不行,则可见小便不利;外溢于肌肤,则出现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水肿。由此可见,水饮内停的症状表现非常复杂。针对上述病证,本方从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两个角度立法。
方中以麻黄、桂枝为主,发汗解表散寒,宣透卫气之郁,温通经脉之滞,发汗力
强。干姜、细辛合用以温肺化饮,同时配伍半夏进一步增强化痰逐饮之力。从功用看来,上述药物已经能够完成散寒化饮的立法要求,那么方中的五味子、芍药又在起什么样的作用呢?本方所治疗的为素有水饮之人,而水饮内停常提示患者存在阳气不足的潜在病因。阳气不足,不能运化水谷为精微物质而化为水饮,故水饮常伴随津液少的病理改变。加之方中麻黄、细辛等辛燥药物易伤津液,故方中配伍白芍、五味子益阴生津,以防诸药温燥太过,同时兼以扶助不足之阴。此外,二药与麻黄、细辛等辛散宣肺之品相配,一散一收,调畅肺气,有助于增强止咳平喘之功。最后以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辛散酸收之品。
方中干姜、细辛、五味子的配伍也被称为“姜辛五味法”,来源于张仲景治疗寒饮的名方“苓甘五味姜辛汤”,取其散收结合、祛邪不伤正、逐饮不伤阴之意。
【应用点睛】
歌诀中指出,本方用于治疗“水气”。“水气”在《伤寒论》中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水肿,二是指痰饮。小青龙汤所治的“内停水饮”,也包含这两层含义。
本方可用于治疗慢性气管-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哮喘等反复发作咳嗽、喘息、咳痰,痰量多而易咯者;对并发肺气肿、肺心病,同时伴发水肿时,本方也同样适用。
此外,外感初起常见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流泪等症状,类似于现代医学所指上呼吸道卡他性炎(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咽结膜热、麻疹和百日咳、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均可在某期出现),而大量的清水样鼻涕在中医辨证中可辨识为寒饮,也可用本方进行治疗。
小青龙汤
《伤寒论》
【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g)芍药三两(9g)细辛三两(6g)干姜三两(6g)甘草炙,三两(6g)桂枝去皮,三两(9g)五味子半升(6g)半夏洗,半升(9g)
【用法】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方解】本方主治外感风寒,寒饮内停之证。风寒束表,皮毛闭塞,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故见恶寒发热、无汗、身体疼痛。素有水饮之人,一旦感受外邪,每致表寒引动内饮,《难经·四十九难》说:“形寒饮冷则伤肺”。水寒相搏,内外相引,饮动不居,水寒射肺,肺失宣降,故咳喘痰多而稀;水停心下,阻滞气机,故胸痞;饮动则胃气上逆,故干呕;水饮溢于肌肤,故浮肿身重;舌苔白滑,脉浮为外寒里饮之佐证。对此外寒内饮之证,若不疏表而徒治其饮,则表邪难解;不化饮而专散表邪,则水饮不除。故治宜解表与化饮配合,一举而表里双解。方中麻黄、桂枝相须为君,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黄又能宜发肺气而平喘咳,桂枝化气行水以利里饮之化。干姜、细辛为臣,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祛邪。然而素有痰饮,脾肺本虚,若纯用辛温发散,恐耗伤肺气,故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和营养血,二药与辛散之品相配,一散一收,既可增强止咳平喘之功,又可制约诸药辛散温燥太过之弊;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亦为佐药。炙甘草兼为佐使之药,既可益气和中,又能调和辛散酸收之品。药虽八味,配伍严谨,散中有收,开中有合,使风寒解,水饮去,宣降复,则诸症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