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双喜:写实与具象的区别

2017-11-29 19:20

殷双喜

我在1996年上海双年展提交的论文中区分了“写实 ”和“具象”,建议用“具象绘画”取代“写实绘画”这个概念。西方艺术20世纪80年代以后有一个具象绘画的高潮,里希特不是写实绘画,是具象绘画。具象是具体的形象,但是写实有严格的要求。写实作为西方绘画的一种类型,要求三度空间、逼真再现等等。具象绘画有具体形象,不一定是古典的三度空间,就像现代戏剧,仍然有人在活动,但和古典戏剧“三一律”(古希腊戏剧的结构特点,即时间、地点、表演的一致)不同。具象绘画可能是平面,具象绘画不要求写实绘画的三度空间。写实绘画的核心是如眼所见,画家的眼睛跟照相机镜头感觉相同,实际上照相机和人眼区别很大,大家经常夸写实绘画的术语是栩栩如生,其标准就是立体的三度空间。虽然八十年代西方艺术史里再次出现了形象,但在抽象艺术之后并没有出现写实的回复。现在这个 问题在中国也要反思,今天的绘画发生了变化,写实的概念也在发生变化,我们要重新界定写实绘画。

具象绘画之内,可以是表现主义,可以是印象主义。印象主义是写实绘画的趋于最后阶段的发展,在色彩方面深化了写实绘画,但也解构了写实绘画。写实绘画具有多种因素,是构图、色彩、造型的综合、整一。具象绘画是写实绘画的某些要素的发展,比如说超级写实、超现实主义。玛格丽特的绘画有形象,可以辨认,但跟写实绘画表达的意念不一样,是象征主义绘画,表现梦幻。西方绘画到了印象派,写实已经开始向象征主义、超级写实、超现实主义发生变化。中国的写实绘画也会走这样的方向,但是,学校里的教育系统没有太大变化,还是画石膏、素描、写生、色彩等。就创作来说,风格样式变化比较多,但作为写实手法的具象绘画,艺术作品的力度好像弱了,所谓力度减弱就是触及社会生活的深度,触及人的灵魂的深度和敏感度不如以前。现在的写生看着是好看,或者在题材上反映农民工,反映日常的农民的劳动等等,好像是道德品质高尚的画,看上去艺术家很关心和同情弱势群体,其实还真不如一些摄影好。希望工程里那个大眼睛小女孩,直接造成摄影进入社会、影响社会,那个女孩后来当了老师,影响了很多人,导致希望工程的出现。写实介入现实的深度不够,只是一个姿态,怎么样体现你的艺术价值,还不如摄影和新闻报道介入生活的直面现实。

殷双喜

“对焦”展览讨论了当代写实绘画的新异动,我为此写了专题文章。九十年代初的时候,石 冲、冷军、周向林、郭润文四大高手的写实忠实于眼睛,画面呈现基本上跟写生对应,构图、组织有思想因素。现在的年轻画家写实能力提高,有一种超现实的概念,局部都很现实、具象,看似写生,但呈现梦幻,甚至超主观。艺术家薛广陈在写实中将局部的肌理,放大,近看有一种抽象感,作品实际画的是横着放的火腿。表面是山水影像,实际是视觉上的转换,把熟悉的事物画成你所不熟悉的,在不熟悉之中寻找新的表达。薛广陈其他类型的绘画同样是局部放到一起,材质感之不同以及让不同物像建立起视觉上的联系。现在的青年艺术家如果不在修养、视野和观念方面拓展,不会走太远,只会在技术上比前辈更细致一些。

今天的写实画家要做一个综合性的艺术家,所谓综合性不是指使用综合材料,而是指知识结构越来越开拓,不能关在画室和学院里头成为一个高超技巧的显示者,向人显示我的技巧多么优秀,写实绘画在今天的发展主要是观念和知识结构的调整。写实绘画这 30 年来,随着技巧的提高,有些画只是好看,过于强调意义而表现的能力又达不到。上个世纪‘85时期的画用符号表达一个强烈的意义,王广义的画没什么技术难度,谁都会,黑板报、大字报、平涂,大批判图像;还有张培力的早期作品,如果没有表达观念,作品就跟街上的宣传牌、电影院门口的广告画一样。张培力毕业于油画系,但他不强调技巧。

今天的问题是太多技巧,太少意义。现在的学生高考文化课分数不够才去考美术学院,而日本有的艺术家是学物理、化学出身,装置作品有很多高科技的成分在里面,今天的许多画家没有科学知识,基本上科学视野和题材就不在他考虑的范围。艺术家眼睛看到只是中观世界,对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两头不了解,画面就看不到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图像。画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拓展观念很有必要,知识结构不变观念也很难有变化。过去解决绘画的内容主要是深入生活,到工农兵中间去,要劳动要吃苦。但今天仅此意图不够,现在的孩子出去深入生活背个包,带个相机,也很少写生,照着照片画,去了也收获不大,跟人不打交道,跟现实生活也没有太多的交道,没得到什么有价值的想法。

殷双喜

具象绘画处在写实与抽象中间比较宽的范畴,保留形象,形象可以辨识,作为视觉欣赏的媒介。抽象绘画关注人的内心、以抽象形式表达精神感受;写实绘画关注于三度空间的物理真实和现实生活。具象绘画要关注于生活的意义,不仅画眼睛所见,而且画头脑所想,画自己的感 受,画出形象背后的东西。艺术有两个功能,一是审美功能,一是社会功能,任何一个艺术品都具备这两者并且无法回避,当然也具备其他的第三、第四的要点。我们说为艺术的艺术和为人生的艺术,也就是说艺术有审美功能和艺术功能。具象绘画应具有包容性,价值观上能够包容,不要排斥审美。过去对美的理解偏窄一点,也是一种误解。美就是甜、漂亮、光、细腻,如果有人画面太脏,被认为不美,但这只是外在的技术指标。从美学角度来说,脏可能比干净更美一些,看处于何种环境。20世纪的艺术不把美作为绝对标准,因为谈论什么是美已经很困难。但是我们可以讨论真实,这种真实不是视觉上的真实,而是心理上的真实和对社会把握的真实,艺术的真实就会触及人心比较深。吃饭能解决温饱,也能成为仪式。艺术应该包含着质朴的一面,满足人的精神的需求。

好的艺术有视觉审美上的享受,内在也打动你。艺术的当代性取决于作品对这个时代、生活、人的直接切入,还有艺术家表达方式上的独特处理。前无古人的创新在今天比较困难,今天的艺术家可以将前人某些方面的深入作为经验,将之综合。当代性不体现为媒材和风格,取决于内在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中央美院毕业的李卓,作品具象,价值观完全不一样,视野开拓,有西方古典绘画技巧。李卓把建筑工地的废料与清代皇帝、闪电,古今中外组合在一块,传递出文化跨时空的思考,以身体体现的青春在物质和历史之间的位置和荒诞感。写实绘画就包含了对当代的一种感受和说明,这是年轻人的创新,谁都不会说它很传统、保守、商业。这类作品不是我们过去写实绘画宣传的主题思想,反而使得你琢磨作品意义的不确定性。作品不说明现实答案,区别于有些写实绘画的一目了然、技术高超、漂亮,就像看图识字。

艺术作品如果具备多种解释和理解的可能性,说明作品有味道,观众觉得有兴趣继续深入。好的作品也就像你追求的恋人一样,老让你在想、在感受;重要的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供观众欣赏的框架,把生活经验放进去,从中体会,提供可能性。这跟写实没有太大的关系,可以是写实、非写实,可以是印象、表现。程度和技巧取决于艺术家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对表达的需要,这是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来源:《新视觉》2013年4月刊)

-THE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