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前沿空管新技术扫描!用新技术加快“四强空管”建设步伐
在以 “四强空管” 建设指引新时代空管高质量发展时,民航空管系统更加注重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通过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不断激发“四强空管”建设的源动力,加快建设步伐,满足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的新需求。
3月20日~21日,2018民航空中交通管理科学技术交流会在北京召开。本届交流会以 “智慧、创新、协同、发展” 为主题,紧抓全球技术创新的新热点,顺应航空运输发展的新趋势。来自10余个国家的15位业内专家分别作了精彩演讲,涵盖空管科研未来发展需求和方向、国际新技术研究应用探讨、空管重点优秀科研成果展示等方面。
民航局空管局局长车进军在会上表示,民航空管系统将进一步深化与相关管理部门、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相关企业的合作,集中各方力量,以“四强空管”建设为主线,寻求合作发展,推动现代化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建设,努力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空中交通服务者。
民航局空管局倡议民航空管系统与相关各方,秉持开放合作理念,共同携手,全方位深化务实合作;秉持创新理念,探索创新合作机制,发挥产学研用协同联动整体优势,实现政策对接、需求对接、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成果共享;秉持问题导向,精准聚焦,集中攻关,切实回应运行需求; 秉持人才兴业,将创新型人才培养摆在重要位置,持续深化人才培养合作。
据悉,近年来,民航空管系统不断深化产学研用各单位合作,成功举办空管技术交流大会,与北航等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结成了战略伙伴。各单位以科研合作为平台,以技术创新为重点,携手共进,推动了空管的安全高效运行。
目前,ADS-B 地面设备全面实现国产化,多点定位系统等47 个型号设备通过合格审定,集成塔台、基于性能的通信和监视、S 模式雷达数据应用等研究工作快速推进,全国航路实现PBN运行,成都、西安等繁忙机场实现“双目”运行。2017年全年投入4000 多万自主科研经费,9 个科技项目获得省部级奖励。我国民航空管系统逐步从追随者向引领者转变,设施设备已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在科技运用上也基本与世界空管同步,甚至走在国外前列,
会议期间,民航局空管局局长车进军、副局长李其国与来自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达索系统(DASSAULT SYSTEMES)、欧洲单一天空空管研究计划联合执行体(SESAR)的参会代表进行了座谈。
郑阳
用新技术有效识别和预警运行风险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民航空管系统日均保障飞行15000多架次,其中广州和上海区域的日均飞行量已接近6000架次,部分繁忙管制扇区日均保障量已突破1000架次,长期大流量、高密度运行积蓄的风险日益增加,即将超出设备最大运行负荷。与此同时,我国民航可用空域资源不足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无人机、黑广播干扰事件频发,严重影响空管运行安全。
为此,民航空管系统需要充分利用新技术,提升设备安全性能、加强设备运行风险监控、完善应急备份机制建设;
需要加强现有设备的集成和二次开发,为管制员提供更多的辅助技术和工具,实现对运行风险的有效识别和预警。
需要利用先进的技术工具加强空域资源的精细化管理,实现动态调配,从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上用足用好有限的空域资源,并在技术手段上加强对无人机处置的实效性,提升跨地区黑广播排查的精准度,增强地空通信的安全性、可靠性。
用新技术提高容量降低负荷
按照民航强国建设的战略安排,到2020年全国机场年起降达到1300万架次,航班正常率将达到80%。在3年的时间里,要实现保障量从2017年的928万架次到1300万架次的飞跃,需要保持每年12%左右的高速增长,在可用空域资源不足的瓶颈没有得到根本缓解的情况下,这对空管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民航空管系统将面向运行,聚焦效率,在持续增量的情况下,在提升运行效率上狠下功夫,将充分发挥ADS-B技术对运行容量的提升、CCO/CDO对机组和管制员工作负荷的降低、A-CDM对协同运行的支持、HUD对低能见度下航班正常的保障等新技术作用,努力将航班正常率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
周越
用新技术实现空管数字化管理、科学化决策
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给新时代航行技术带来了更多可能。民航空管系统计划借力新技术,让实际运行、系统管理等更加“聪明”。
据介绍,民航空管系统将研究通过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到新一代航行新技术中,实现全国空域的动态灵活管理、全国流量的精细化管理、管制指挥的智能辅助支撑;
通过将新一代传感技术和智能化系统融合到与机场、航企的一体化运行中,推进智能AMAN、高级场面活动引导控制系统(A-SMGCS)、集成塔台/数字塔台等技术,实现航班进场、离场及场面的科学协同运行;
通过推进数据链技术,GNSS、北斗、卫星着陆系统(GLS)、地面增强系统(GBAS/SBAS)等星基导航技术,以及广域信息管理(SWIM)等信息协同技术的应用,构建空天地一体的、数据信息全面互联、互通、互动的智慧化协同运行环境。
不仅如此,民航空管系统还希望借助在管理层面,将通过应用大数据、云平台、信息模型(BIM)等新技术,建设智慧化的空管生产运行管理信息化系统,特别是通过对管制运行、航空气象等海量数据的深度挖掘,实现空管数字化管理、科学化决策。
在服务层面,将借助“互联网+”,密切与机场、航空公司间的信息共享,为旅客出行提供便捷的信息化服务,改进旅客的出行体验。
刘航
用新技术提升与通航和中小机场协同发展水平
伴随着通用航空和中小机场的发展需求蓬勃增长,考虑到民航运行的链条性,民航空管系统充分利用新技术,处理好运输航空与通用航空、空管系统与中小机场之间的协同发展,探索创新服务通用航空和中小机场发展的服务模式,
据悉,民航空管系统将在技术手段上有所创新,在管控好通航运行风险的同时,建立起集约、高效的通航一体化服务体系,满足各地通航发展需要。
同时,目前全国共有200多个中小机场,航班保障量占到了全国的近20%,但运行保障基础和能力相对薄弱。“服务中小机场发展,我们不能简单走增设机构、扩充规模的老路,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走出一条创新发展之路。”车进军说。
目前,国外的远程塔台技术日趋成熟,不仅解决了小机场空管服务问题,而且开始逐步应用于大中型机场,民航空管系统将加强与国外同行的交流学习,加快该技术在国内的推广运用。
近年来,国际空管界充分利用最新科技成果,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
美国空管应用大数据技术研发了广域信息管理系统(SWIM)、国家飞行数据中心(NFDC)和流量管理系统数据库(TFMSC)。
法国泰雷兹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管制员人眼追踪器、触摸屏、语音识别等技术,实现了管制服务的智能化。
加拿大渥太华的虚拟塔台,通过增强的机场视觉显示(EAVD)、视频监控、进近监视显示系统,实时掌握着迪拜国际机场管制员管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