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评丨最为恶劣的“洗稿”行为,没有之一。

抄袭复制文章最有价值的主旨构架,几乎一模一样的行文逻辑、立意及论证推理方式,却用另一种方式进行篡改性阐述和剽窃性表达,看似面目全非,实则完全雷同,这就是“洗稿”,当前新媒体领域最大的恶性毒瘤,而且正在呈现不断蔓延趋势。

它的恶心,就在于极为充分地利用了网络平台只考虑文章文字重合率和相似度的单一算法,最大限度规避了平台的原创审查,甚至还可以堂而皇之地打着“合理借鉴”的旗号,标上所谓的“原创”,肆无忌惮地进行营销谋利。

以我自己的写作经验举例,要落笔成文一篇可以引发思想碰撞、观点交流的思考性文章,基本都要经历选题构思、切口选择、雕琢腹稿、落笔成文四个阶段,常常需要花上6至7个小时,乃至更长。这在圈内应该还算短的。

然而那些习惯了洗“别人的稿”的所谓“作者”,却往往只需花上不到半小时的时间就能将文章彻底占为己有,甚至还能恬不知耻地标注上原创,而你却只能在一旁“干瞪眼”“生闷气”,毫无办法。

如果说以往简单选择“Ctrl C,Ctrl V”的抄袭方式可能只是才思枯竭、水平不够下的侥幸之举的话,那么重新组合改写原稿词序语序、文风语风,保留原稿行文逻辑、主要内容的“洗稿”就应该是“人品”问题,而且是极其恶劣的人品问题

分析认为,“洗稿”文章的情节设计相似、整体观感雷同、读者体验趋同,让作者十分难受和憋屈,还会严重打击原创作者持续创作的信心和激情。

以我关注的舆情时政圈为例,许多“有思想”“有观点”“有激情”的评论作者网上发声的频次在逐渐下降,除工作忙、时间紧等客观因素外,其中不少都曾有过被“洗稿”的经历,这也导致当前圈内涉及热点舆情评论文章的主旨、观点、分析都越发趋同,少有可让我们“眼前一亮”,引发社会“头脑风暴”的观点评论,着实令人扼腕。

而反观那些“洗稿”作者,无论是发文频次,还是标榜声势,是一日高过一日,不断兜售“自我光环”的所谓业界精英,一旦这种苗头不能得到及时遏制,任其负面壮大,势必将导致当前新媒体平台“劣币驱逐良币”态势愈演愈烈,对舆论氛围引导树立造成负面影响。

可以预测地是,“洗稿”引发的后果将会在一段时间后逐步呈现,届时内部矛盾、外部冲突将会成为一道难解之题。

一杯咖啡  一堂舆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