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中 | 为什么寸口脉可以诊断五脏的疾病(收藏版)
《素问·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
王冰注:“气口则寸口也,亦谓脉口,以寸口可候气之盛衰,故云气口。”
张介宾注:“气口之义,其名有三:手太阴肺,肺经脉也,肺主气,气之盛衰见于此,故曰气口;肺朝百脉,脉之大会聚于此,故曰脉口;脉出太渊,其长一寸九分,故曰寸口。是名虽三,其实则一耳。”
杨上善注:“胃为水谷之海,六腑之长,出五味以养五藏。血气卫气行手太阴脉至于气口,五藏六府善恶,皆是胃气所将而来,会于手太阴,见于气口,故曰变见也。”
张志聪注:“气口,手太阴之两脉口,五脏之气,皆变见于气口,故为五脏主。此论水谷入胃,以养五脏,五脏之精气,复荣于脉,而见于气口也。盖水谷之清者,荣于五脏,水谷之浊者,出于六腑。清中之清者,荣于经脉;清中之浊者,复传化于肠胃膀胱。此节论饮食于胃,有气味清浊上下出入之分,当知奇恒之府,亦受清中之清者也。”
“气口”就是寸口,也就是寸口脉,人体经脉搏动脉有很多处,主要出现在手太阴、手少阴、足阳明经脉上,气口脉由于来自手太阴,因此主要是用于诊断在内的属阴的五脏的状态,而诊断阳腑的状态主要依据人迎脉。《灵枢·四时气第十七》:“气口候阴,人迎候阳也。”气口脉对人体诊断很重要,当脏腑阴阳平衡与否,在气口就表现出来,因此依据气口的状态可以判决人的生死。《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气口也称为寸口,是因为气口阴阳状态表现太阴脉时,其脉在太渊穴以成寸,这个寸有多长呢?根据《难经》所述,其长度为一寸九分,分为寸关尺,以中线为关,关以上九分源于天之气,为阳;关以下一寸源于地之气,为阴。正如《难经·第二难》所云:“脉有尺寸,何谓也?然: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口内,阳之所治也。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寸口脉的3个部位为什么称为“寸关尺”呢?“寸”是由于寸口脉,“关”是阴阳转化的关口,“尺”是因为从肘关节到寸口脉为一尺,前臂内侧又称为尺肤。从肘关节到腕关节总长一尺两寸,尺肤为一尺,这样算来寸口脉长应该是两寸才对,为什么是一寸九分?这个长度源于《难经》,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怎么少了一分?实际上古人在这里暗藏着一分的长度在其中,我在前言讲过,九与十是一对阴阳概念,九为奇数为阳,十为偶数为阴。但是就它们的度来说,两者是一样的。在第二篇中提到过关于“一寸”的来历,其描述出自张介宾的《类经图翼》,古人制定一寸的长度是用十个黍米竖立,排列成一排。由于黍米的长宽不同,如果将九个黍米横向排列成一排也是一寸长,这样九为奇数横排为一寸,十为偶数竖排为一寸,因此从总长度上看,一寸九分就是2寸。但这两个一寸当中的上一寸为阳,用奇数九来表示;下一寸为阴,用偶数十来表示。
这就是寸口的故事,古人把阴阳的哲理应用在中医的方方面面,而且逻辑非常严谨,很多问题如果不去深究,中医的很多理论就会越来越模糊,以至于学到最后还是模棱两可。学习中医不但要看好病人,更重要的是理清中医的思路,要让那些喜欢和不喜欢中医的人们明白中医的道理,如果我们自己任何事都模棱两可,不去深究其细节,当某些人要否定中医的时候,我们就会无言以对,好像是有无数个理由可以辩解,但不知从何说起。
今天人们以为那些否定中医的人们是以中医不科学为借口,我想应该不是的,中医不科学不用拿来做借口,中医以《黄帝内经》为准则,《黄帝内经》成书于2000多年前,说中医是科学才真是见鬼了。因此否定中医最有力的武器是其是否有逻辑性,如果中医说太阳是围绕地球转的,从科学的角度看是不成立的,但从视觉感受的角度看这个问题是符合逻辑的,这是人们的视觉感受,中医的形成就是建立在视觉与感觉的基础之上。虽然古人不能像今天人们那样科学客观地认知世界,古人认识世界是用有限的视觉加上无限的感受来完成的,一定是不科学的,但也一定是符合逻辑性的。寸口的长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黄帝内经》中像这样的例子很多,要我们慢慢来发掘。
“气口”可以理解为气从鼻入,味从口入。此气有两层含义,一是肺之气,二是天之气,“天食人以五气”天之五气入鼻与水谷精微之气组成肺气,化为营卫二气行于脉之内外。营行脉中化血营养五脏,并且藏精于五脏,“精化气”行使五脏之功能。因此天给人的五气,从鼻入于肺,参与五脏之精的形成。味从口入,此味是五味源于地之阴,“地食人以五味”。
饮食水谷入于胃,经过胃肠的腐熟,化为水谷精微,经过脾的气化,上输于肺,与天之气组成宗气,行于脉之内外,中焦出营气,下焦出卫气。因此无论是天之气入鼻,还是地之味入口,其最终结果都是生成肺之宗气,主呼吸,行血脉,统卫气,通水道,其最终目的是生五脏之精而藏之,因此“气口”主五脏的生与成。“气口”具有天与地,气与形的属性,此天地之属性源于手太阴肺和足太阴脾两个脏腑,而肺气通于天,脾营通于地,因此“气口”代表了五脏的天地。“气口”中“气”为阳,“口”为阴;寸口脉中,寸为阳,尺为阴;因此“气”对应寸脉,“口”对应尺脉。因此“气口”对应脉中尺寸,脉中阴阳。
从这几个方面来看,“气口”概括了五脏阴阳的全部内容,而当“气口”变见于“寸口”而成寸口脉,此脉出自手太阴肺经脉,脉中之营源于脾,脉外之气源于肺,又脾为肺之根,肺为脾之标。太阴脾代表了足之三阴经脉藏精,手太阴肺经脉代表了手之三阴经脉精化气。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五脏藏精的目的是精化气,肝脾肾三脏经脉主藏精,心肺经脉主精化气,而推动气血运行的是肺气,而最终表现肺气推动气血的是寸口脉,因此气口独为五脏主。
气口独为五脏主,阳经脉以及所连接的六腑的阴阳状态,则主要是反映在足阳明胃经上,常见的有人迎、气冲、肤阳脉等。一般来说,寸口脉候五脏的阴阳状态,人迎候在阳的经脉以及六腑的阴阳状态,而肤阳脉更着重阳在下的状态,气冲脉着重阳在中部的状态。
在《黄帝内经》中经常提到的阴阳脉的对照,还是人迎和寸口脉,并且将两者加以对比判断阴阳六经的状态。《灵枢·禁刺》:“黄帝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一倍而躁,在手少阳。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阳,二倍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倍,病在足阳明,三倍而躁,病在手阳明。盛则为热,虚则为寒,紧则为痛痹,代则乍甚乍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紧痛则取之分肉,代则取血络,且饮药,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名曰经刺。人迎四倍者,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死不治。必审按其本末,察其寒热,以验其脏腑之病。寸口大于人迎一倍,病在足厥阴,一倍而躁,在手心主。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阴,二倍而躁,在手少阴。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阴,三倍而躁,在手太阴。盛则胀满,寒中,食不化,虚则热中、出糜、少气、溺色变,紧则痛痹,代则乍痛乍止。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紧则先刺而后灸之,代则取血络,而后调之,陷下则徒灸之,陷下者,脉血结于中,中有着血,血寒,故宜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寸口四倍者,名曰内关,内关者,且大且数,死不治。必审察其本末之寒温,以验其脏腑之病。”
手少阴脉是指手少阴心经的神门穴,平时这个脉一般很难摸到,当女子怀孕时,在手少阴心经的神门穴脉动很强,这也是判断怀孕与否的辅助方法之一。足少阴肾气盛,则天癸至,这时人们可以妊子,但足少阴肾经是回流心脏的,经脉搏动不强,性质为藏精。因此当女子妊子时可以摸到的脉动在手少阴经脉上,手少阴经脉流向从心到手,是离心的,性质为阳属于“精为化气”,为阳,血为阳血,颜色鲜红。
本文摘自《闯关记我的《黄帝内经》觉悟之旅》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朱燕中
编辑:釋慧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