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藏与投资清代玉器的基础知识
清代宫廷玉器,就其来源而言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明代的宫廷玉器遗存,各级官员的贡器,宫廷组织生产的玉器。明宫遗玉属明代玉器的精华,是以和田玉料为主体的玉器群,经分析其多为和田青玉、白玉作品。证明在明代,新疆和田玉料已经成为玉器生产的主要材料。
清代(公元1616年——1911年),是中国历史上第 二个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并统治全国的大一统政权。清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 后一个王朝,玉器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空 前发展,是我国古代玉器史上的一个登峰造极的时代,堪称玉文化发展的顶峰。
玉质器皿是历代玉器中品种最多、几乎包括生活的各方面,特别是宫廷中,玉器皿更是出现在皇 家生活的各个角落。玉器皿包括日常生活用具、文房用具,还包括宗教庙堂用玉器。
清代玉器的题材十分丰富,有人物、动物、印玺、牌饰、瓜果梨桃、花卉、文字、花片、带板、龙勾、鼻烟壶、文房器物等等。虽然题材不同工艺技术处理方式也不一样,但不同的器物都具备不同的特征和标准。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鉴定清代玉器的新老真伪,就要求首先要掌握这些玉器的真品标准,依靠这些标准便能够识别赝品。
在封建社会,人民、土地和资源全部属皇帝所有。各地方官吏也必须向皇帝纳贡,进奉地方土产,以表示效忠于天子,履行臣民的义务。新疆和阗、叶尔羌生产玉石,有河玉、山玉两种。河玉,亦称子玉,每年秋季河水干涸,维吾尔族人民下水采集。山玉,待雪融后进山开采,采玉人有时多达三千余人。新疆大臣每年将采捞的玉子、开采的山玉充贡,于十月出发,明年三四月到京。弘历在《咏和阗玉椀诗》中有“和阗捞玉春秋贡”,《和阗采玉图诗》中注释说“和阗采玉充贡,岁有常例”。
清代玉器在材质的选用方面,主要还是选用新疆和田玉,除常见的青、白两色玉料之外,其他各色玉材,如碧玉、黄玉、墨玉等玉料也同样被用来制玉。除此之外,各类地方玉及宝石,如常见的岫岩玉、独山玉、玛瑙、水晶,以及翡翠、珊瑚、绿松石、青金石,甚至猫眼、碧玺、珍珠、祖母绿等宝石也被广泛地应用到玉器加工制作的过程中来。
传世玉的表面无论是收藏或是把玩盘带都会产生程度不同的氧化现象,人们称为“包浆”。由于玉器玉质结构的不同,在玉质疏松处表面产生一些饭碜和豆花状白化现象,这也是沁色沁入的最 佳切入点,俗称“沁门”。也就是因为玉质材料疏密的不同,所以反映在器物表面的折射光也会不相径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