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哈工大仿制下棋机说起

1957年夏天,华罗庚先生访问哈尔滨工业大学时,建议他们制作一部“三堆下棋计算机”,这是“算法”的一次起步,也是最早的“人工智能”,体现了“脑力放大”,促进了计算机科学在全国的发展。

华罗庚先生访问哈工大时,找教师吴忠明谈话,动员他们做三堆下棋机。经过几个月的调阅文献,苦思冥想,吴忠明找到了必胜算法,得到陈光熙教授和大家的肯定,年底将逻辑图呈华先生审核。

1958 年,哈工大计算机专业有了两个班的学生,十名教师和研究生及本科生一起,研制成功能说话、会下棋的数字计算机。

1958 年9 月15 日,邓小平总书记视察哈工大,在实验室里参观了正在研制中的下棋机表演。11 月1 日,下棋机到北京参加“全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展览会”,周恩来、朱德、陈毅、胡耀邦、罗瑞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给予好评,讲解员荣国浚同学还记得当时的情景。

下棋机体现了计算机科学对人类“智力的放大”,是人和计算机“较量”的首次实现,在全国引起强烈的反响,有力地推动了计算机事业的进程。此前,媒体报道国外使用计算机作曲的消息时,用词还是贬意的“哄传一时”。

哈工大重新制作了一台“下棋机”。

时过境迁,那一台展现人与机器"对奕"的下棋机早已消失。近日,哈工大重新制作了一台“下棋机”,我以为这是十分有意义的一件事。老机器是创新的见证,是历史的见证,如果保留下来当然最好。但是,历史是不能够返回的,仿制“下棋机”也是一种补救的办法。让今天的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知晓几十年前老一辈科学家和教师、科技人员所走过的路。

无独有偶,清华同方要拍摄回顾清华大学的计算机历程时,也同样遇到了缺少老设备的问题。他们花费精力认认真真地做了一个模型机,请来胡道元教授回忆1958年,他在进行实验的情景。

上,拍摄场地的模拟情景;下,胡道元教授(右4)和工作人员。

胡道元教授在操作模拟计算机。上:1958年;下:2020年。

笔者在清华同方,参观这台“仿真”的模型机。

中国人的第一批电子计算机——103机,一共仿制了49台,但仅仅保留了一台,还远在曲阜师范大学。中科院也没有保留一台机器。在计算技术研究所的陈列室中,只得仿制了一台不成比例的小型模型。这是在新中国70周年成就展览会上的展台。1958年,工程组的秦鸿龄在103机的第一天的操作照片(上图),成为中国有了计算机的象征。

上世纪七十年代,维护过这台103机的高兰长老师,在这台机器之前(2020年11月)。

2020年,曲阜师范大学的学生,模仿当年秦鸿龄的操作拍摄。

当年的功勋电子计算机,珍贵的文物多已消失,成为如今建设计算机博物馆和拍摄节目,研究产业发展的伤痛。当然,这个问题引起机构注意时,已经晚了一拍,其实岂止是一拍!

据说,让曾经的光辉重新展现的还有一些单位,还有几所高等院校也在考虑制作模型样板计算机的问题。还有一种设想,机柜是旧的,内芯是微型机、单板机,只要能够演示当年的功能就很好!

我们等候着中国的计算机博物馆早晚会降生的那个时刻。

公众号《计算机六十年》文章选读:

计算机:拼接清华周寿宪教授

跨洋寻觅周寿宪的人生数据

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记念董铁宝先生

清华计算机专业首班合影幕后

韩城跑戏和在中关村取103机

1956:科学规划及中南海接见65周年

1956年科学规划概述(一)

1956年科学规划之新技术(二)

1956年科学规划之结语(三)

十二年科学规划和西郊宾馆

中科院计算所为何筹备了三年?

情系计算机的父亲王中田

苏联对中国计算机教育的建议

计算机教育“以俄为师”

高教部批准计算机专业设立

周恩来与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奠基

教育革命和计算机人才培养

谁是第一个计算机系

大学校长与计算机教育

高校课程不能“胜者为王败者寇”

高校计算机课程的设置与破茧

领路大师赵访熊和徐献瑜

从徐献瑜、张世龙到王选的师承

华南工学院的程控立式铣床

不畏风险前行的何志均老师

洲际导弹发射试验和260计算机

巨浪水下发射和240计算

试验指挥所的717计算机

静止同步通信卫星和计算机

张爱萍在“两弹一星”中的“三抓”

纪念东方红卫星升空50周年-回忆轨道观测

北京电报大楼的申遗操作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