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月饼什么味?

张璐诗:“西施醉月”里面的食材多达17种,包括了五花肉、榄仁肉、福桔饼、大虾肉、金银润(腊肠)、叉烧等等,苏姜和玫瑰糖的甜香尤其明显。

文  |   张璐诗

每年中秋之前,都习惯了在伦敦买月饼过节。唐人街几间饼家的月饼,一般主打从香港进口的几个老字号品牌,倒是很符合一个广州人的口味。过去几年我还开始选择这些饼家自己生产的月饼:既然都是莲蓉、蛋黄莲蓉的传统口味,由这些蛰居伦敦几代的广东移民在本地制造的月饼既不失地道,也更新鲜。不过,今年我的选择再度发生变化。

因为疫情,接近三年没有回国;中秋前夕,更是思乡心切。偶然发现广州的中国大酒店今年与广州博物馆合作,研发、还原了5款民国时期的广州名酒家月饼。这些月饼里面的馅料,今天早已在市面上消失。另一个吸引我的地方是包装:月饼盒复刻了广博馆藏二级文物、用清代时期“黑漆描金”这种广州特色工艺制造的缝纫盒。尽管想到过物流很费周折,我还是当即就下单预购。居然一周不到,月饼完好无损抵达伦敦。

打开来看,发现期待之中的八角形“缝纫盒”确实制作精美,但抱着“如果是铁盒就更好了”的想法联系上广州博物馆副馆长朱晓秋后,她提醒我,由于成本因素和工艺难度,最终决定复刻出纸盒版本。最初提出采用间隔不规则的缝纫盒作为外包装设计,也是朱晓秋的主意,这样一来刚好适合摆放大小不一的月饼。盒中配套的是金属而不是塑料刀叉,这令人陡生好感。另一个惊喜是礼盒中还加入了一张由太平洋影音公司出版的“非遗”广东音乐精选专辑《娱乐升平》,由粤曲名家刘天一、甘尚时、余其伟等人演绎。

广府月饼一个特点是饼面上的图案花纹凹凸有致,以糖浆皮为主,皮薄馅丰。未入口,眼前5款的饼面上刻画的艇上人家、芭蕉树、岭南建筑,已很感亲切。打开音箱,我从小在坊间听熟的《步步高》、《得胜令》等粤曲响起;我将“腊肠月”、“烧鸡月”、“中豆蓉月”、“凤凰月”、“西施醉月”逐款拿出来,切下一小块品尝。“西施醉月”最香,里面的食材多达17种,包括了五花肉、榄仁肉、福桔饼、大虾肉、金银润(腊肠)、叉烧等等,苏姜和玫瑰糖的甜香尤其明显。后来我与中国大酒店中餐行政总厨徐锦辉通电话,他说“西施醉月”里面汾酒的份量是最多的,“酒香慢慢渗出”的滋味,在几款月饼中也是他最喜欢的。

近年来不论中西都很时兴的“精细料理”;比如很多英国新一代厨师追求的“创新”,本质就是配搭食材的想像力和不同食材搭配出的多层次口味,这些口味通常能带给食客意想不到的惊喜。当我品尝着眼前月饼的丰富层次和口味想到的是,这不就是“fine dining”吗?

徐锦辉(左三)与团队在一起研发月饼

食物的风潮往来起落,是社会上万物变迁的缩影。月饼馅料尽管年年有人标新立异,但从徐锦辉看来,基础都少不了莲蓉、豆沙、五仁这几样。“现在市面上的五仁月饼,有点像以前这些月饼的精简版”,徐锦辉在研究广博收藏的《制中秋饼材料斤两食谱》中的30多种口味配方时有这种感觉。我们在讨论古早味因何消失时,已入行34年的徐锦辉认为,其中一个原因是国内饮食观念的变化:“上世纪八十年代主要是吃饱,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后,掘了'第一桶金’后要吃好;可是到千禧年后大家发现吃得太好,健康出现问题;于是人们就开始回归自然。到了现在,很多人既要养生,也要吃得精致。”

因此在研发“文物月饼”时,徐锦辉与团队也会考虑到现代人对健康饮食的需求,而做了改良配方,与博物馆方一起做内部试吃和评价,最终敲定制作五款月饼。“大部分按照原食谱的配方,但减少了猪油成分,以食油补充,同时减少糖分”,徐锦辉告诉我:“中豆蓉里面有肥猪肉,肥肉在百年前算是好食材,但到了今天,从健康出发,就把肥肉去掉了。”在制作“烧鸡月”过程中,徐锦辉放的是更精致的南乳味烧鸡肉。有机会尝试消失的食谱,在喜欢历史又热爱食物的人眼里尤其有意思。月饼盒里以书签的形式印上了这几款“古早味”的配方。其中我看到了“山桔”这种材料,问起来,徐锦辉的回答是,这种野生的金桔今天已经很难找到,于是就用柑桔替代。

传统月饼的制作过程:褐色为莲蓉馅(已经内裹蛋黄),右为月饼皮面团。直到今天,部分厨界前辈还在使用秤。

在尝试还原的摸索中,徐锦辉还发现月饼用料虽然有斤两说明,但有一些假如完全按食谱来,做出来的月饼并不能成型。这时他就会去请教一些老师傅和专业制作厂家。另外,朱晓秋和徐锦辉都提到,从前一家酒楼就会制作四五十款月饼供人选择,但毕竟是全手工制作,数量不多,保质期也短。如今大规模生产月饼,还需要考虑成本问题。比如徐锦辉提到这五款月饼中都用到的“榄仁肉”,今天要“几百块一斤”,是配方中最贵的,用量也就比原食谱上建议的放少了点;另外也会添加符合今日食品安全规范的防腐剂,以适合现代销售节奏。

徐锦辉和朱晓秋各自的团队从今年春节后就开始筹备月饼项目,但其实两人去年已牵头合作过“消失的名菜”项目。一直做民国史研究的朱晓秋,去年征集文物过程中,收藏了一批由近现代纸类文物收藏家张智提供的广州菜谱和菜单。“通过纸张、文墨去判断,这些菜谱从二三十年代、四五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都有”,朱晓秋说,今天“单纯做粤菜的餐馆在广州已经越来越少见”;徐锦辉则提到他最近十年来都有“传承粤菜饮食文化和技艺”的想法。恰好广博去年购得了一批民国时期陆羽居、新华酒家、华南酒家等广州名餐馆的老菜单,徐锦辉拿到了这批菜单,发现不少名菜如“神仙鸭”、“江南百花鸡”等早已淡出大众视线。中酒与广博一拍即合,去年首次合作就推出了70道怀旧菜。

“粤菜师傅都是口头传承,缺少文字记录”,徐锦辉说,以前师傅传徒弟大都会有所保留;有些菜式只有菜名,“金银蛋糕”、“菠萝浴日”等,有心人会给徐锦辉寄粤菜烹饪书籍,比如厨界首位出版粤菜专著的广州陆羽居大厨许衡编著的《食谱丛谈》、《粤菜存真》;香港大厨陈荣出版的14册《入厨三十年》。

陆羽居早就不存在了,但上世纪二十年代初陆羽居点心师郭兴为适应广东人“三餐两茶”的生活习惯,而创制和推行的“星期美点”制,是直接促使广州茶楼乃至整个广州餐饮业声名远扬的原因。

今年刚去世的陈勋年轻时就是经历过“星期美点”磨炼的一代厨师。所谓“星期美点”,就是一周变换一次点心样式;在此基础上,再每天轮换招牌点心。每周一次更换的菜点均以“五”个字命名,前后不许重复,如绿茵白兔饺、鸡丝炸春卷等等。这样一来,厨师需要不断创新和突破自己;后来几家大茶楼也仿效起这种格局。

徐锦辉在广博文物菜单上见到的“菠萝浴日”和“金银蛋糕”,恰好都是陈勋的创造。去年97岁的陈勋曾受邀来到中国大酒店,为徐锦辉“解惑”:“菠萝浴日”就是牛奶炖蛋白,再配上咸蛋黄和菠萝;“金银蛋糕”的做法是先蒸一底蛋糕,晾一阵,在上面放上豆蓉,然后再铺一层西式烘培的浆,便形成上层香脆、下层松软的口感。

“消失的名菜”推出之后,一些比较容易做的“古早味”比如“江南百花鸡”,就成为了酒店中餐厅的保留菜式。出自民国初期广州文园酒家的这道招牌菜,徐锦辉认为食材不复杂,但制作手艺复杂,从刀工、到打虾胶打到鲜爽嫩滑,再到蒸的火候要恰到好处等,很容易做失败,慢慢也就少人去碰。

朱晓秋告诉我,广州博物馆目前藏有十几本毛笔手写的菜谱,每份菜谱上又有几十款菜式,未来还会继续与中酒合作做还原。“有人将广州镇海楼这个地标复刻到雪糕、牛奶外包装上,这是简单的贴牌,但模仿外形,看不出灵魂。”朱晓秋认为,如今流行“国潮”风和“文创”产品,她希望做到不光是简单复刻,而是“讲得出所以然”的“有灵魂的还原”。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