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686,以为的运气成分竟是命题规律
高二结束后班主任全班每个人写下自己的梦想大学,贴在后黑板上,当时感觉这很蠢,所以没有写。没写也没关系,反正当时我成绩也不出众,没人管我写不写,大概年级100/1235这个样子。后来的事实证明flag的集中统一管理没什么用,宣誓和行动根本两码事。
高一上学期期末全班出了4个年级前十,7个前二十,我是第七个,不要觉得哇好厉害,因为我省清北录取分数线为683左右,而只有年级第一是680+。我好像是644,前面一共19个人,19个人分布在36分的区间里!这分数区间多夸张你想想看。
不过高一的学生嘛,总复习还遥遥无期呢,这个排名根本说明不了什么,将来有的是洗牌的机会。
放假以后家长带我跟学长学姐取经,都说要做做练习册什么的,我说我没怎么做过啊,他们都挺惊讶的,建议我还是做一点,所以我和我妈冒着小到中雨赶在校门口书店关门前最后一刻淘了4、5本后来被证明是没什么用的。
高一下和高二上基本没有太多印象。少数的回忆是,每天中午11:30下课以后,我步行3min到食堂,一边吃饭一边拿着一个破3G手机看《手机报》积累新闻积累作文素材。12点到宿舍,看错题本+做作业到1点,很疲惫,顺势睡下,一点半起,时间不敢太长,要是太长休息效果反而不好而且耽误时间,这导致我的午睡是既放松(脑子很累,倒头就睡)又紧张(闹钟一响,必醒,甚至有时只睡5分钟就自然醒,感觉睡了好几个小时)的,把睡眠的单位时间效用发挥到了最大。我都感觉能操纵睡眠了。
1:45到教室,继续学习。晚上9:30晚自习回家以后坚决不学习,因为学不进去,趴在床上看一集《甄嬛传》、《武媚娘传奇》之类的。劳逸结合。
我算了算,中午我花在教学楼-食堂-宿舍之间的步行时间只有10分钟左右,中午能学习一个小时15分钟;那些中午回家休息的路上要花1个小时,中午基本不学习。三年下来,能差出去840个小时的学习时间,相当于90个满课的天数,也就是连续无假的三个月。时间管理很重要。
以上这一年成绩一直起起伏伏,年级排名10次有8次在30-49之间,另有一次24,有一次87。因为没有特别高的期望,所以反而保证了心态。反而某些高一成绩不错的人,纷纷折损,也是很唏嘘,他们都暴露了不少毛病,但归结到一个词,就是偏科。偏科是致命的。原因有多种,有喜欢英语的,生物化学看都不看;有初中语文特别强的,高中逐渐荒废了,等回过神来已经晚了;有数理化大神闭眼95+,语文烂的跟shit一样,他们的总分是不可能上得去的,给他们640不能再多了。
高二下的下半场开始总复习了,综合的东西上来了,高一基础扎实的(尤其化学生物这两科)反刍出来都是清香,反之就是明显的夹生饭,像我这种沉迷于在得闲时研究全年级分科细榜(分数细分到六个科目)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谁擅长什么、谁学什么吃力、谁有前途、谁心态稳定。
因为我前一年半当中前有目标(年级前20),后有追兵(50-150名的潜力不小,而且分数密集,TA们偶尔冲一下,我就被咬到尾巴),加上心态摆的比较正没有在心里立那种我一定要考北大大学的flag,所以步子走得稳,基础吃的很扎实。因此总复习到来的时候感觉很顺手,都是讲过的东西啊,有的人怎么就像是新学的一样?那就是基础没打牢的典型特征了,否则即使忘了也能很快想起来。这种“诶不都讲过吗怎么tm只有我记得啊?”的感觉出现以后,自信心迅速随之建立,开始小步幅提升期望,从前30到前20再到前10(我校平均每年清北6个左右,所以稳定前十才有机会),每一次提升都是一次正反馈,每次正反馈都进一步提高一点心理预期。这种正向预期循环很有用。
高三一直在总复习,作业也都是综合类型的,需要学生融会贯通的那种,量也上来了,基本每一科都是一天一张卷,所以高三必须取舍。
本人数学最强,所以只看选择填空大题各自最后两道,觉得会就不做了,一般半个小时完成;
物理也比较喜欢,但是有要背的内容(理综的物理史6选3真的一生黑),所以每到涉及记忆的东西就仔细做,别的不做了;
英语语文至今觉得是玄学,但是做题的时候还是尽可能从一切角度分析其中的规律,语文我经常花一两个小时把整张卷子的答案对着题一点一点揣摩出题人的心理,装作自己是出题人然后昧着良心说服自己要按照答案的思路去表达,并搜集记录每一个小题所有曾经出现过的考察规律、逻辑陷阱,作文是大头,也是找规律,我就找到了一种可以迅速生成文章的套路,半个小时成文,保证能拿平均分不拉后腿;
化学题我一直觉得挺有意思,而且也不算太擅长,所以就一直老老实实做了;
生物靠教参,高中生物不像其他学科,没法自成体系,或者说特例、漏洞、“等你们上大学就知道了的知识点”太多,最难搞,我花的时间最多,方法就是把全国所有叫得上号的高中的生物模拟题拿来做,16开80页的线圈本贴满了我收集的错题。
因此作业优先顺序是这样的(以下涉及时间、个数等均为约数):生物作业(1h)、语文作业(1.5h)、化学作业(1.5h)、生语化自我补充(生物语文是做课外题、化学背笔记)、物理(45min)、英语(45min)、数学(0.5h)、数理自我补充(一般是圆锥曲线导数大题+物理计算大题)、日常补充(10个成语+12个病句修改+数理化生错题库回看1h+英语单词50个)
最后高考能上我觉得还是有运气成分吧。
运气成分1:语文作文无意间押中(后来才意识到,高考出题是有规律的)。在考前模拟正好做了一个类似题目的作文而且拿了52分,全年级最高,把我乐坏了,那两个月我天天没事就把自己这张大作拿出来“拜读”,背下来了,考场上一看高考作文题目高度相似,直接默写,得分肯定不低,总分120+,是全校理科班中第一。
运气成分2:理科数学套路很固定,那年也中规中矩,甚至有点简单,好在我平时就一直刷真题卷,已经摸到了一点高考的规律,我以为这种难度满分的应该很多,没想到140+的确实是一大堆,理科满分的全校就我一个......这只能说是运气,因为真的没有什么失分点,不信你们去看真题。
运气成分3:理综多个冷门成功应对。物理实验大题考了一个实验流程默写,刚才说了,记忆类的正好是我心虚的部分所以平时天天看生怕考,多少次模拟考试就是不考,但高考偏偏考了。果然,还得做真题,模拟题有风险!
挺乱的,我觉得重要的加粗了。
总结一下:
1-从高一开始全力杜绝偏科。弱势科目的作业、回看错题本和复习笔记要优先,强势科目时间要限制。
2-前两年不追求成绩,而追求打牢基础,这两件事有时候可能并不是同一件事。
3-心态,尤其是前两年,要摆正。要知道即使上不了清北或是上不了dream school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我有很多没上清北的同学,都有很精彩的人生。
4-运气。估计我的运气分数有15分,扣掉这些我只有670出头了,不够清北。君不见有一批清北大一生天天晚上做高考落榜的噩梦,因为他们深知、或是觉得自己是“侥幸”考上的,与此同时,在复旦、交大等校还有数量大致相等的一批一边懊悔某科目发挥失常一边暗下决心发愤图强势要GPA论文竞赛社团奖学金实习大满贯并且真的做到了的人,他们差哪了?根本没差,反而更优秀。塞翁之祸福,鸡头与凤尾。高考这个东西,越是到了高分段,运气成分就越大。不过我脸皮厚一些,没做过前述噩梦。
5-细化时间管理,千方百计抠出时间并日积月累。
6-一切的一切以高考真题为准。到现在还没见过去年高考真题全貌的学生,你们心太大了。奉劝所有高一高二学生,现在、立刻、马上找一套真题集,从头到尾把真题分析一遍,将来几年的学习就能有的放矢。我都说的这么沉痛了,再不动手就只能怪自己了。
7-既要动脑也要动手,动手而不动脑容易走偏,动脑而不动手容易掉链。
最后,再强调强调一遍!!!
1. 无论高考怎么变每年的常考题型,必考题型都是固定不变的
2. 这些常考题型必考题型所考察的知识点也是固定的
3. 高考阅卷人的评分标准采分点也是固定的
4. 高考的出题难易程度遵循着5:3:2原则,也就是简单题占比50%,中档题占比30%,难题创新题占比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