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里的百态人生

美术馆里的百态人生

NO.020

November

29.2020

我们是如何看待一座美术馆的?带有距离感的神圣殿堂?对不同的人而言,美术馆可能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和面貌。

由美国纪录大师怀斯曼(Frederick Wiseman)执导,纪录片《欢迎光临国家画廊》所呈现出来的美术馆极为人性化,在导演的镜头语言下,呈现出美术馆里的百态人生,绘出一座文化机构的面面观。

在伦敦国家画廊(National Gallery)拍摄完成,这部片长三小时的电影没有完整的时间轴,叙事结构是由画作与人所交织而成,「对话」是本片最重要的精华。

怀斯曼捕捉了研究员、策展人、教育企划组、导览员与修复师等人的工作日常,从多重面向整理出美术馆的组织结构。

怀斯曼的电影向来以「机构」为主题,透过其中的各种人物,刻划人与社会、国家间的多层关系。如同他的其它纪录片作品,《欢迎光临国家画廊》是从一座国家级美术馆中观察人与其行为。

一座美术馆的基本责任为典藏维护、研究、展示与教育,缺一不可。到了当代,教育推广变得比以前更加重要。

美术馆该如何保持其独立性,却同时向大众打开双臂?古典大师的作品如何在当代与观众产生对话?这些都是美术馆在当代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本片开头便抛出的问题。

在这部片中,艺术作品并非唯一的主题,其中活动的人才是怀斯曼所关注的对象,不论是馆方人员还是观众,他们彼此间的对话正是让美术馆「活起来」的关键。

怀斯曼在片中穿插了许多导览员对画作的解说,他们的生花妙语替作品增添了生命,更提醒着我们作品意义并非绝对,个人的诠释同样能完整一件艺术作品。

「绘画没有时间,不像电影或小说,所以绘画才要试着凝结现实。」

片中一名导览员这样说明一幅古典静物画,他指着画中的螃蟹以及去皮的柠檬,淘淘不绝地阐释存在于绘画中的时间感。

乍似谈论深奥的现象学理论,其实隐约地讲述两件事:首先,艺术品并非如其本质上如此静止,它们会因为「关係」而产生「对话」;其次,在美术馆里,每一幅画都有故事,而每一个故事皆来自不同的说故事的人。

艺术品修复同样承载来自不同时间点的叙事。当修复师以显微镜钻研画作细节,他们细究的不仅是绘画的过去,同时要思考的是当下与未来。

片中,维拉斯奎兹(Velázquez)专家Dawson Carr和Larry Keith在一幅描绘两名厨房工作女子的画作前,分享他们的「修复之道」:所谓修复,并非只是对过去技术的了解,更需从不同的方式去试图理解画家的想法。

「修复的一切都奠基于对于材料的了解、历史根据、绘画间的对照,以及哪些迹象显示出画家会混合颜色好符合他所用的底色。面对复杂的案例,所有的决定都需要理由。」

两位修复师钜细靡遗地延伸分析维拉斯奎兹的底色使用,并强调他们在画面上所加强的地方,都是在亮光漆的那层。

画作一旦被清洗过,就得上亮光漆,他所修复的就是那层亮光漆,而这层可能很快地在后人再次清洗修复后消失。

他们强调修复的目的并非恢复原状,而是尝试让我们有机会了解画作,「现代修复的基本原则,是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得能被翻转,好让下一代人也有办法回到原点。」如此发人深省的修复知道是本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段对谈。

除了美术馆里的修复学问,怀斯曼在片中撷取了一段非比寻常的解说——国家画廊导览员向观众解析一幅林布兰特自画像的画框。如何为作品选框这件事,很少会在美术馆导览中被提及。

怀斯曼将这段波浪纹画框的讨论纳入片子,显示他试图将所有致力于展示与维护典藏品的每个细节都列入观察的巧思。从导览员到研究员;修复师到裱框师,怀斯曼让我们看到许多平常参观美术馆时不会看到的「日常」——这些小而琐碎的工作细节却是对于一座美术馆营运极为重要的部分。

针对此片,许多电影评论家认为导演过于忽略对艺术品的刻画,镜头总是短暂停留便匆匆带过,如速度双倍的投影幻灯片,一片换一片地轮回播放,最后落在看画的观众上,因而失去重点。

然而,若从怀斯曼的机构观察角度来看,便可明白镜头语言何以如此安排。对怀斯曼而言,画作并非绝对的主角,其中流动的人群才是真正的被观察对象。画作特写的不断转换,为的是让观片的人产生一股错觉:是我们在看画中的他们,还是画中的他们在看我们?

艺术评论家约翰・伯格(John Berger)曾在他的散文〈浅谈可见之物〉中谈到人们上美术馆观画,离去时从未失望,他认为「在美术馆里,我们遇上其他年代的可见物,它们陪伴我们。

面对每天在我们眼前出现又消失的一切,我们的孤寂感减少了些。

许多东西看起来依然不变:牙齿、双手、太阳、女人的腿、鱼⋯⋯在可见的实在界中,所有的年代并存而永恆,无论相隔数百或数千年。而当画中形象非复制现实,而是一次对话的成果时,画中物便说话了,只要我们倾听。」

我在《欢迎光临国家画廊》中看到的便是凝视我们的画中物、对我们倾诉的画中物。数百年前留存至今的一幅绘画得以散发其中的活力,在于画中之物被观看的慾望。而我们,便是那倾听之人,也是那说故事的人,因为画作等着在不同时代下被赋予不一样的叙事。

(0)

相关推荐

  • 艺术专栏 | 翁笑雨与帕特·斯蒂尔访谈录

    今年83岁的美国艺术家帕特·斯蒂尔在中国的首场个展"帕特·斯蒂尔",正在龙美术馆(西岸馆)展出,这是一场以她本人名字命名的展览,是她"写给中国的情书". 展览筹 ...

  • 【5A推荐】笔墨的纠缠——宦栋槐

    5A画廊 5月28日 点击上方 蓝字 5A画廊 加入我们  隐隐起何处 迢迢送落晖 苍茫随思远 萧散入烟微 68x68cm 宦栋槐 安徽芜湖人,字九阳精舍槐下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皖西 学院文化 ...

  • 画家偷偷给邻居画人体,15年画274幅,画作登报后被妻子发现…

    画家多情,古往今来一向如此,那么作为画家的妻子,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其实这个是一个普通大众很难理解的问题,尤其针对油画家,他们难免会创作人体画作品,那么作为画家的妻子,一定要有宽容与理解艺术的心态. ...

  • 北京笔记:观画记——金志远徐孅伉俪绘画展

    梁东方 每次到北京,总是要抽出一点时间去美术馆看看画.哪怕只能看一个小时,而前往和离开却需要辗转几个小时,那也是值得的. 不是因为中国美术馆怎么大.怎么辉煌,仅仅是因为全国的美术作品都在这里展出,你在 ...

  • LeToii Icon Talk | 陈逸鸣,笔墨传情,描绘海派艺术家风采

      勒杜小姐初次见到陈逸鸣老师,是在他的金臣别墅陈逸鸣工作室,一个非常气派的大型工作室,室内布满了陈老师的已完成和正在创作的作品.   陈老师身穿一袭长袍,带着围巾,一身浓郁的艺术气息.我们跟着陈老师 ...

  • 心头好| 影评《万箭穿心》:一场关于女性的百态人生

    电影<万箭穿心>是根据方方的同名小说改编,于2012年11月16日在中国内地上映,豆瓣评分8.6分. 该片于2013年斩获第3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第15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 ...

  • 犀利如刀,曾继全诗集,百态人生,字字真情,幽默中有境界

    曾继全,网名流云,河北省廊坊市大厂县人.诗山末学.情多句拙,但求以诗明心,格物求理. 曾继全前作集: 这组诗真是绝了!流云绝句选:大白话写出动人的情,大爱情怀 王和尚总评: "诗魔" ...

  • 散落在美术馆里的毕业故事|AMNUA毕业季

    ◆ ◆ ◆ ◆ 我们曾是一张课桌上的学友 当我们挥手告别的时候,请接收我深情的祝福 ◆ ◆ ◆ ◆ 从16年起,第一届520嘉年华被举办到今年已经是第四个年头.而对于经历了整整四届嘉年华的15届毕业生 ...

  • 百态人生 相互珍惜

    在一生中,我们的每一次遇见和每一次擦肩,能换来的是朋友或是过客,来去匆匆,但愿遇见美好.快节奏生活下,大多数的朋友多是短暂交集,相互了解并不多,也有了一定的友谊. 我同学给我讲了一个发生在他店里的一件 ...

  • 美术馆里的咖啡店--%Arabica(和美术馆店)

    /  %Arabica(和美术馆店 ) 「 美术馆里的咖啡店  」 目前来说, %Arabica在广州有两家分店, 分别位于天环广场和K11购物中心, 两家的出品水准差不多. (附往期推文:超级出名的 ...

  • 深圳城中村的百态人生,人气虽不比十年前,可居住环境好多了

    近来发现,深圳的某些城中村有些冷清,一楼的店铺大多数都是关闭状态,即使仅有的几家,顾客也非常少,再往大路上和巷子里看看,确实这人气远不如十年前.在深圳待久了一点的人都知道,十多年前的深圳,无论城中村还 ...

  • 开在美术馆里的RĒALISTE塑研医美:以“艺术生活化”链接求美者|创新案例

    这是美业观察的第1061期内容:新朋友请点标题下蓝字或搜索微信号mygc360关注. 2021创新案例 去年12月,医美机构「RĒALISTE塑研 」在北京凯迪拉克中心空间打造的[她·共生]无界场景与 ...

  • 实拍龙华汽车站天桥上的百态人生,各行各业都来聚集了

    当下已是4月中旬,深圳的一切也都渐渐恢复了往常,常年在深圳打工和生活的人也都陆续返回了深圳,这个城市又慢慢热闹了起来,别的地方不说,单单来看一座天桥,其缩影足以折射出百态人生 这是位于龙华汽车站对面的 ...

  • 九个幽默段子,感悟百态人生

    卢森堡说: "不管怎样的事情,都请安静地愉快吧!这是人生. 我们要依样地接受人生,勇敢地.大胆地,而且永远地微笑着." 人生在世,谁会没有个烦恼呢? 难过的时候,看看这些幽默段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