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颜面浮肿:中医滋阴补肾,清热利尿治...
尿毒症颜面浮肿:中医滋阴补肾,清热利尿治愈
患者冯先生,61岁。患者自述一年前,出现颜面浮肿,腰痛,小便短少,曾去北京、天津等地医院检查:蛋白 (+++),红细胞1~2个,尿素氮31.5mmol/L。确诊为 “慢性肾炎”,“尿毒症”。虽经医院治疗,但是效不理想。于是寻求中医诊治。
当时诊见患者面部有中度浮肿,呕吐下利,不思饮食,小便短少,自觉口苦思冷饮,脉象浮数,舌淡红而少津,舌苔中间老黄,略见黑色,舌唇干燥。
中医诊断为水肿症 (正虚邪实,湿热久蕴)。治以滋阴补肾,清热利尿。开以如下处方:
熟地,覆盆子,黄柏,知母,竹茹,石斛,栀子,黄芩,白芍,白参,甘草等。七付药,水煎服,早中晚各一服,日一付。
患者服完药后第二次来诊时说药后脉象转为沉而有力,舌苔已退,吐泻止,面部浮肿仍未减。根据症状的变化,胃热已除,可减去栀子、黄芩。由于面部浮肿可加入荆芥穗,枳壳,茯苓。加枳壳而利气,茯苓以渗湿。又七付,患者服完脉症较前好转,舌苔薄白舌体胖嫩。于是又调成如下方药:人参,白术,茯苓,覆盆子,熟地,泽泻,女贞子,车前子,黄柏,知母,杜仲,荆芥穗,甘草等。七付,患者服完后脉症均有明显好转,服前方后头有微汗出,面部浮肿已除。
本例较为特殊,患者虽然久经治疗,已伤肾阴而湿热未减。小便不利,下关闭塞,湿热之邪逆于上,为吐为利也。综合以上脉症,病系正气虚邪气实也。正气虚,肾之正气虚也,湿热之邪实也,病乃湿热久蕴于肾。脾肾两虚,邪毒内浸,湿热久蕴为本病的主要病机,治疗上要根据临床表现,辨证施治。
本例尿毒症治疗用药之理,其中并无妙意,只能明告个人的用药主张。中医治病主要是坚持中医特色,辨明寒热虚实,审症求因,严密遣方用药,详察病机转化。关于客观指标,只能作治疗的参考,不能作为用药的依据,因为中药主要是以气味为准则,何况尚无明确治尿素氮的中药呢。我的意见是否正确,还应当在实践中探求。水肿之证,在《灵枢》 则有水胀、肤胀、鼓胀之别。《金匮要略》则又将水病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及五脏水病等。明代张景岳则将水肿与鼓胀并为一篇,统称之肿胀。从以上可以看出,古人对水肿证候的分类可谓详细,从治法上仲景则云: “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后世皆奉之为圭臬。医者当知古人意,不必泥其法,腰以上肿必有可发汗之表证方可发之,若遇有表证之水肿不可徒事清利,当先解表,仲景乃示人勿以引邪入里之戒。张景岳于肿胀辨证中则提出 “气、水”二字以尽之,此论虽为甚得其要,然亦似有未尽其义者,若以肿胀辨证当属确论,若以水肿辨证则觉欠妥,后人有以阴水、阳水分之者,颇得水证之旨,非独辨证当从阴阳中求之,治法也当求其何脏阴阳之偏衰,方能无误。若风水、皮水兼有表证汗之可解者,此证属阳,多为实证,其病易治,辨证也不甚难。至若所谓正水、石水亦即所谓里水者,固属阴证,其证多虚,若能辨阴阳,洞悉其虚实,可谓得其要领。张景岳云: “凡水肿等证乃脾肺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 知水肿关乎三脏而为虚,则当于三脏之中辨其何脏之阴虚抑或阳虚,则水肿之证思过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