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自尊下的孤独与脆弱
2024-08-03 00:49:49
大约因为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的缘故,说到当下男性气质的话题,我竟然首先想到的是孤独与脆弱。 小时候我对于父亲以及其他所有男性的印象,几乎都是勇敢、强大、能干、精明。据说我的父亲是一个胆子非常大的人,在农村时他敢半夜赶路,走累了就靠在坟墓旁歇息一小会儿;学会开大卡车后,悬崖边的泥泞小路连老司机都不敢走,只有他自告奋勇地把车开了过去;在陌生的城市被抢了包之后他当机立断、奋勇狂追,要不是抢匪有人接应,他是绝对能够再把包夺回来的…… 是的,父亲的这些特质是完全符合我们的社会对男性形象固有的期待的。社会大众会期待男性表现出一些男性化的特质出来,比如坚强、勇敢、独立、永不言败等等;当然对女性形象也有固有的期待,表现为一些女性化特质,比如温柔、体贴、勤劳等等。 如果男性表现出脆弱、胆怯,哪怕是短暂的或是偶尔的,似乎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
《都挺好》剧照
我的父亲作为一个思想传统的男性,担负起了努力工作、挣钱养活全家的重担,并在事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此同时,他又将他冷漠甚至无情的一面投射给了我——重男轻女,喜欢儿子,而我是个女孩。 毫无疑问,父亲的态度对我的心理健康造成了深深的影响:在很长很长一段时间内,我的内心都很自卑,易内疚,并且充满了害怕被抛弃的恐惧与焦虑。 关于父亲在子女成长中的作用,其实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有相关的研究了。在美国教育学博士迈克尔·兰姆(Michael Lamb)关于父亲角色对子女成长的研究中,他提出父亲有几种重要的功能: 1.Breadwinner,资源的提供者。 如果父亲缺位,除了大家提到的心理影响外,经济方面的影响也是需要考量的。2.Moral Teacher以及Sex-role Model,男性的教导作用。 让孩子学习和遵守各种规范和规则,形成超我。同时父亲对儿童形成正确的性别意识有很强的作用(不论儿子还是女儿)。3.Emotional Support to Others,对家人的情感支持。 对孩子和伴侣的情感支持,能帮助母亲避免过度情绪化地处理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小欢喜》剧照
在精神分析理论中,父亲还有一个功能是帮助孩子从心理上与母亲分离,避免共生。 共生是指婴儿对与母亲处于一种未分化的融合状态的内在精神体验。 共生意味着与他人的边界模糊或消失,意味着自体与客体分化不良。从客体关系角度理解,共生是一种初始的未分化的自体-客体状态。分化又叫分离,是指婴儿的自我表象与客体表象之间的区分或分离,在外在关系上表现为开始识别自己与母亲之间的界限。大约4~6个月以后的婴儿,逐渐意识到自己和母亲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不同的两个人,于是开始有了“自我”与“非我”意识的觉醒。 只有能够分离,才能形成独立的个体化。否则可能一生都无法形成心理意义上的独立个体。 个体化是指形成一个完整的、有秩序的自我精神结构,被描述为“具有内聚性的自体”。当分离与个体化过程都出现停顿或者失败时,常常会导致心理或精神疾病。 而我,也的确与母亲共生得厉害,以至于在她去世后,我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失去母亲,我觉得我无法活下去。
《生日卡片》剧照
幸运的是,后来我学习了心理学知识和系统的精神分析理论,我严格地遵守专业的要求,进行了好几年的个人分析,在分析师的帮助下,逐渐愈合了内心的创伤。 再后来,我成为了一名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在临床咨询中,听到各种各样的人生故事,触碰到各种各样的隐秘情感,作为一名女性,我才真正地看到了男性隐藏得更深的一些内在感受,以及形成的原因。 例如某男性,身形高大、脾气暴躁,动不动就与他人起冲突,让其他人望而生畏。但在私下里,他却常感到抑郁难当。在经过深入的探索和分析之后,我发现在他的潜意识里压抑了许多对父亲的愤怒,小时候父亲对他的贬低、斥责甚至暴力,让他深深地痛苦和愤怒。但是碍于伦理,这股愤怒和攻击性无法对父亲释放,只好转向自己或者其他人,于是形成了抑郁和时常情绪失控。
另一男性,在强势母亲的养育下,性格非常懦弱胆小,与母亲共生得厉害。潜意识里对母亲的忠诚与恐惧,让他不敢对自己的妻子付出更多的体贴和爱意,否则就会对母亲内疚,甚至与妻子的性生活,他也不敢让自己太快乐,害怕与妻子太亲密。 还有的男性,精明能干,事业有成,能够领导一个比较大的集团公司,但在两性情感中,却非常脆弱,无法拒绝并不合适的情感关系…… 基于保密的原则,我只能象征性、笼统地举这么几个例子。 这些大量的事实表明,虽然长久以来,情感丰富都被看作女性的标志,但其实男性的情感和女性一样丰富和复杂,而且他们的内心感受描述起来和女性的非常相似,只不过两性的情感过程和表达是不同的。
《我是余欢水》剧照
一项对成人的情商分析发现,男人在情绪察觉这一项分数很高。男性和女性都会叹息、高兴、愤怒……都会在某些时候感到孤独、脆弱、无力……奥克兰心理学家乔什·科尔曼(Josh Coleman)认为:情感占据男人生活中隐蔽的地方,而女人则是在显著的地方。睾酮抑制了男人的情感,将情感变得理智。 而我会认为,除了大脑神经的回路(已有相关研究)、睾酮等生理因素的影响外,更多的是我们的社会传统赋予男性的身份角色,如“强硬的”“有事业心的”“追求成功的”,这些特质逐渐被接受、内化,变成理所当然,于是这些被内化的刻板印象时刻影响着男性的行为,导致男性不太愿意表露自己的情感,尤其是那些说出来会伤害“男性尊严”的内心感受。 在我们的社会中,父母亲和儿子谈论情感的机会就比和女儿少。 在男孩的语言里,“感情”之类的词也用得比较少。从小男孩们就开始学会抑制眼泪,试图表现出无所畏惧。随着接受教育的推进,他们的情感表达越发变少,成年后,男性的感情用词相对就更少了。即使和朋友在一起,男性谈论汽车、电脑时主要是以交换信息为主,并通常会在说话前先思考和斟酌。男性如此沉默冷静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大部分应该是脆弱。 专家们一致认为,大多数男人,比他们自己所能承认的和妻子猜测到的要不安全得多。“每个男人的内心都有个秘密,他们害怕自己缺少能力和勇气,那样自己就做不到该有的强壮了。”心理学家古尔斯顿如是说道。而我,也早已理解我的父亲在强大表象下的那份脆弱:作为出生在农村的客家人,他是如此在意邻里的眼光,如此在意他人的议论,他接受了环境输灌给他的刻板思想,让他为了所谓的面子不惜放弃亲情的交流。 但是,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女性更多地参与到社会生产中来,并且有很多女性表现得非常优秀。如今,那些刻板的性别角色和规则已经开始放松,有些男性已经开始敢于释放他们柔软的一面。“父亲参与”(Father Involvement)的概念越来越多地被关注和提及。 对父亲的期待,已经从给家庭提供物质支持,变成需要和母亲“共同养育”(Co-parenting)的关系。我们该如何养育孩子,而不仅仅是给孩子吃饱穿暖,已经越来越得到重视。 其实,父亲参与教养对孩子来说有诸多好处。我个人觉得,光是父亲参与孩子的教养这件事本身,对男性来说也是非常有益的。 养育过程中的不缺席会使父亲和孩子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能够使父亲得到充分的情感回馈。当我们有了充沛的情感支持后,孤独和无力的感觉就会缓解很多。对于很多男性来说,这也许是学习表达情感、提高共情能力的一次机会吧,通过学习成为一个父亲,来拾起那些缺失的情感技能。父亲不缺席对孩子的养育,不回避情感的交流,让男孩从小不被性别的刻板印象束缚,从小就懂得适当地表达情感,长大后便会大概率成为一个好父亲,形成良性循环。 (本文 作者为二级心理咨询师、咨询心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本 文源自 三联数字刊2021年1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