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中年心塞:“听信毒鸡汤之后辞职开店,现在一身债打两份工”

每天和同事一起吃饭的时候,也是听各种发牢骚和抱怨的时间。

内容无非就是工作上的烦恼:多么累,多么疲劳,看屏幕眼睛就要花了;

想出去,想运动,想玩游戏,想开自己的店,不管在哪都好,就是不想在公司!

“要不咱部门几个人一起辞掉,出去开个饭店算了。”

有次加完班,一起吃烧烤的时候,有个同事借着啤酒的劲儿提议。

“我说真的——咱们各自分工开个小买卖,不比在公司被使唤更自在?”

当然,最后还是大笑一场晚上各自回家睡觉,第二天起来就全忘了。

这是正常的反应,当然大部分只是说说而已,但说着说着也有人当了真。

先把结论放在前面:

开店——除非你有什么特别优势,否则千万别试。

职场人有【辞职开店创业】这种想法一点也不奇怪。

我们过得很辛苦,也很没有自由。

每天早上六点钟被闹钟痛苦地唤醒, 仓促收拾洗漱一番就得冲出去赶公交车\地铁\开车冲入早高峰;

没时间吃早饭,所以经常得在路上吃。或者拿到公司,趁着领导没来的空档里把小笼包往嘴里塞。

一到时间,名为【公司】的机器就开始高速运作,而你我就是上面被咯吱咯吱带着转的小齿轮。

下班后,基本力气和意志都被消磨殆尽,回家之后只想在沙发上瘫着刷刷手机。

如果晚上赶项目加班到十二点,恐怕你连刷手机的精神都莫得。

第二天——一切再次回到原点。

我们就像是西西弗斯一样,每天都在把石头上山,未上山顶就又滚下山去。

永无止境地做一件事。

生命就在这样一件无效又无望的劳作当中慢慢消耗殆尽。

所以我们期待在生活中能发现更多可能性。

如果我们能真实抓住其中某一种可能性,那么我们一成不变的空虚人生,就有第二次开始的机会。

但这种机会很难期待不请自来,打工人只好自己寻找。

怎么找?看电视,要么就上网冲浪。

电视剧、二次元动漫里经常有这样的设定:男/女主人公开了一家小店。

通常是咖啡店或者花店。

为什么呢?

因为咖啡店的老板娘不用颠大勺,或者汗流浃背地切肉剁菜。

花店更直接:我们美丽可爱的女主人公只要站在花海中,就已经可以成画了。

在剧中他们生意很好,虽然发生了这样那样的奇遇,但认识了很多朋友,最后爱情和事业名利双收。

于是,许多对开店生涯心怀美好向往(而且喜欢看剧)的年轻人,就当真拿出积蓄开始效仿。

但现实生活,其实比很多悲情剧都要残酷得多。

小编几年前曾经租住过的小区,外侧靠路的门面房里,就开过那么一个店。

店里只有一男一女,看起来都像是刚毕业的大学生,那么年轻可能还没结婚,是情侣关系吧。

他们的开的就是咖啡店,刚开店的时候小编也去尝过新鲜。

一杯美式卖二十多元,好贵!

点了两次吧,第二次是有点花样的咖啡,具体名称忘了。

主观评价就三个字:不好喝。

而且价格还是一般咖啡店中最贵的那一档,以后就再也没进去过。

不到三个月后,这家店就光速关门了,从此再也没见到过那对小情侣。

为什么会失败?

我相信他们并非出于毫无根据地自信,才把咖啡卖得比几个连锁咖啡品牌都贵。

而是实际经营起来才发现:如果不卖到22元一杯美式的价格,自己连成本都收不回来。

在开店之前,我们会觉得做咖啡是件很简单的事。

现在柜台都是全自动咖啡机了,店员只要按一下按钮,机器一阵轰鸣后咖啡就会自己淌出来。

“一点点咖啡豆才值多少?美式咖啡卖个十二块一杯不过分吧?

我的利润是.....百分之一千!

动动手指的事也不用雇他人,只要自己做,所以钱都是我的!”

......如果有这么高的利润,干嘛还有人冒着法I律的严惩去犯I罪呢?

在自家的咖啡店里当个微笑小天使,岂不是更好?

虽然有些夸张,但的确很多人在开店之前对利润的计算都会带着盲目、无知和乐观。

在开店支出中房租是大头,还有员工薪资,还有进货\原材料的成本。

如果是加连盟锁品牌,那么还有一大笔加,盟I费。

这笔钱最少也要二十万、三十万上下。

一般家庭,攒这笔钱要花好多年时间,但全部亏损掉,只需要两三个月就够了。

小编有一位80后前同事,在公司受了老板的气,然后脑袋一发热就去开了个奶茶店,不到半年就关门了。

赔进去所有的积蓄不说,还欠了外债,现在一天打两份工,苦不堪言。

到来之前,花几十块钱喝杯咖啡是稀松平常的事,哪怕不好喝也就是笑笑的事儿。

现在——2021年还搞小资情调?
别开玩笑了:要是有那个钱,我还不如买块好点的五花肉回去补补身体呢。

总结: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不要开店,不要开店,不要开店!千万别开店!

也不要去轻易相信任何鼓吹“加入我们就能走上人生巅峰”这种加I盟商的软V文了。

你想啊,如果躺着都能赚钱,那这件事根本轮不到我们,他们公司自己就去做了!

讨论:

你有考虑过辞职,自己开店做小生意吗?

周围有成功的案例吗?

欢迎通过评论区跟大家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