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八景这里独占三景,还有间奇怪的组合庙|奈良东大寺-下
从东乐门走出回廊,眼前立着一个高大的相轮。相轮是佛塔顶端的金属部分,从上到下依次为宝珠(佛舍利安置处)、龙车(寓意高贵)、水烟(避免火灾)、九轮(又称宝轮,代表五智如来和四位菩萨,包括大日如来、阿閦如来、宝生如来、阿弥陀如来、不空成就如来以及普贤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和弥勒菩萨?)、请花(装饰作用)、覆钵和露盘(基座)。中间贯通的立柱叫檫柱,九轮上还挂有风铎。这些在旁边的一块木牌上都有介绍。除此之外,我们还从介绍中得知,这个23.3米高的相轮曾立在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上按历史记载的东大寺七重塔模样仿建的宝塔顶端,世博会后宝塔拆除,但相轮被保留下来,移到了当年东大寺东塔遗址附近(东塔原址在镜池东侧),以期有朝一日可以重塑东西二塔,再现往日辉煌。
东边是一片树林,林中又现出小鹿可爱的身影。
我们顺着一条带鸟居的参道上山,路旁的小鹿悠闲自在,置身林中,如入仙境。
半山坡上看到一座钟楼,为13世纪初镰仓时代的建筑,可里面悬挂的梵钟却铸于752年,与大佛开眼在同一年,并一度成为日本最大的梵钟。它被列为“南都八景”之一,奈良人亲切地称这口大钟为“奈良次郎”。南都八景是奈良的八处美景,分别为东大寺钟、春日野鹿、南圆堂藤、猿泽池月、佐保川萤、云居坂雨、轰桥旅人和三笠山雪。
钟楼西北方向有座俊乘堂,是为纪念东大寺的中兴之祖重源上人而建。重源上人(1121-1206)出生在京都,13岁入醍醐寺学习,曾到中国南宋的福建等地研习,回国后主持了东大寺的重建工作,使在1180年平重衡(平清盛五子,1157-1185)烧讨南都的战火中受损严重的东大寺得以再兴。重源上人在寺院僧房的房号为俊乘,故其仙逝后建立的这座祀堂被称为俊乘堂。如今的祀堂为1704年重建,里面供奉着重源上人的坐像。
顺台阶继续上山,道路两侧石灯笼的间隙不时有小鹿探出脑袋,可当你举起相机准备拍下那幅可爱的画面时,它们又顽皮地躲了起来。
在台阶的最高处,有座高架的单檐庑殿顶建筑,那就是有名的二月堂。它因每年农历二月在此举行的修二会而得名。修二会为东大寺开山之祖良弁的高徒实忠于公元752年首创,主要是向佛悔过并祈祷当年的丰收。与东大寺的其它主要建筑相同,二月堂也曾在1180年和1567年两次遭受战火洗礼,不过更为不幸的是1667年它再次遭遇祝融之灾,现在看到的殿堂为1669年重建。
进堂的台阶旁立满了刻着捐款者姓名和奉纳金额的石碑。
这里基本就是东大寺的最高点了,站在堂前西望,高度超过了大佛殿的屋檐。
殿前没什么人,偶尔上来几位游客也马上跑到西廊上赏景去了。
西廊下挂满了铜灯笼,如果夜晚点亮将是无比奇妙的景象。
站在西廊上眺望,奈良的街巷和远山一览无余。
近处左边重檐庑殿顶的建筑为1681年建造的四月堂,右边围墙里则是供奉着开山之祖良弁木像的开山堂。
此时两位游客跪在堂前祈福,右边的一位礼佛而不脱帽,不知佛见了还会不会满足她的心愿。
真正修行的和尚在东边僻静的小堂,虽无风景且光线幽暗,但成事者可能往往就是那些守得了清规,耐得住寂寞的人。
从二月堂向南看,台阶下方的巨大建筑为法华堂。古时每年农历三月在此举行法华会,因此又被称作“三月堂”。这幢建筑很有意思,北边看是庑殿顶,但当我们下台阶走到南面时却发现它“变成”了歇山顶。
原来这是两幢组合在一起的建筑,从我在网上找到的这张侧面照可以清楚地看到两部分的不同。左边也就是靠北的部分为正堂,是东大寺为数不多的奈良时代遗存的建筑,据推测可能建于740年这里还叫金钟寺的年代。右边为礼堂,屋瓦的颜色看上去略新,它是镰仓时代重建的,把原本独立的两幢建筑内外都结合到了一起。法华堂内珍藏着包括本尊不空羂索观音在内的十尊国宝级木像,门票与大佛殿一样,也是500日元。虽然感觉票价偏贵,我们还是买票进去看了下。不空羂索观音木像高3.62米,三眼八臂,堪称奈良时代的雕塑精品。两侧是梵天和帝释天,左右前方为金刚力士,四角为四大天王。观音背面应该是手持金刚杵的执金刚神立像,因为不能绕到后面观看而未得见证。
当我们准备离开东大寺时,忽见一只小鹿站在树下目不转睛地盯着我们不动,不知是期盼我们给它带来鹿饼还是怪罪我们走得太过匆忙。我忽然觉得这些小鹿都是有灵性的,也许在向我们传达着某种信息。我虽然不信佛,但这里的一切都让我产生兴趣,我对这里的一切也充满敬意。如果能做到心静若水,人淡如菊,不入佛门也似修得佛心了。
从法华堂东南方向下山,很快来到一片山坡前,大片的绿地让人心旷神怡,这里就是若草山。它的正式名称为三笠山,因山形像三顶草帽而得名。前面我们提到的“南都八景”之一“三笠山雪”便是此山积雪的美景。这座山高342米,据说站在山顶俯瞰奈良夜景瑰丽迷人,近年来被评为新日本三大夜景之一。
山下成群的小鹿或静卧养神,或追逐嬉戏,几只幼鹿楚楚动人,最是惹人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