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出高质量的学术文章?(6)

(续前文)

三、学术文章的撰写

好的学术文章是认真写出来的。

撰写一篇学术文章,大致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术准备,即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学术研究方法,确定学术文章题目、获得大量素材和学术思想观点及提出学术假设;第二阶段是写作准备,即安排好论文结构和提纲,并对文章学术品位有深入的思考;第三阶段就是写作,即主要运用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把论文提纲这一思维抽象上升为思维具体,写出文章来;第四阶段就是修改,即对所写论文进行调整、补充、删减和润色。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充分准备后,动手认真写作就成为最重要的环节了。学术研究者经过中小学、大学甚至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写作的方法要领基本上都掌握了,基本功也具备了,但要写出高质量的学术文章,笔者认为写作阶段还应当重点把握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按提纲顺序写比较好。严格地讲,根据提纲写一篇学术文章,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并没有严格的程序规定,从任何地方写起,最终都能完成文章的写作。但笔者体会,按照提纲顺序写比较好。有的人习惯于从简单的、易上手的问题写起,这并非不可以,但带来的问题是,一会儿写这个问题,一会儿写那个问题,最后写出的文章,在逻辑上比较混乱,修改时非常困难,甚至是难以下手修改。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按照提纲顺序来写文章的各个部分。因为提纲就是对文章结构的整体思考,有内在的逻辑顺序,打乱了这个顺序,必然会导致写作过程中的逻辑混乱。虽然按照提纲顺序写作也非常难,但毕竟有依据可以遵循,能够较好把握各级标题及每一标题下不同角度论述的内在逻辑。虽然写作过程中,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后,还会不断调整提纲,但也还是要按照调整后的提纲顺序来写。养成了按照提纲顺序写文章的习惯,就会发现,这是一种事半功倍的写作方法。写学术文章时,从摘要或内容提要的撰写与修改写起,然后写序论、写第一、第二、第三等问题直到写结论,一气呵成,可以使文章浑然一体。

第二,善于分解标题来写。前文提到,构思提纲,就是不断分解问题的过程,把文章题目分解成几个大问题构成若干一级标题,再把一级标题的问题分解成若干问题构成二级标题,如果能够继续分解,则可以列出三级甚至四级标题。一般在构思论文提纲时列出三级和四级标题非常困难,甚至有时也没有必要。但写作时,每写一个问题时,是需要进一步分解标题的。入手写一级标题的观点时,实际上是从分别论述若干二级标题开始的,把若干二级标题的观点论述清楚后,一级标题的观点也就论述清楚了。而论述二级标题时,又是按照三级标题论述的,论述清楚了三级标题的观点,则二级标题的观点也自然论述清楚了。如果没有事先列出三级标题,具体写作时,还要把每一个二级标题的问题进一步分解出若干方面的问题,理清了其逻辑关系,才能动手写作。甚至写三级标题的问题时,也必须对三级标题的问题再分解出若干个侧面来写,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把三级标题问题论述清楚了,二级标题中的观点也就论述清楚了。所以写作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进一步逐步分解问题的过程,只有把问题逐层分解到位,才能由论述最底层的问题开始,逐层论述清楚上一层次标题的观点。许多人在写文章时,面对一个提纲难以下手写作,就是没有掌握这种分解提纲和分解问题的写作方法。

第三,接上思路再写。写一篇数千字或上万字的学术文章,即使集中时间和精力来写,一般也要数天,如果被其他事务耽搁,可能数月才能完成。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不同时间段写的内容,虽然也是按照提纲思路来写的,但往往写出的东西观点矛盾、逻辑混乱,不能浑然一体,甚至语言风格也不统一。为什么会产生这一问题?笔者问了许多研究生,发现许多人撰写学术文章时,习惯于从上次写作结尾时,提笔就写,后面写的内容与前面的思路没有对接上。笔者的体会是,每次继续写作时,最好是把前面写的内容,整个通读甚至修改多遍,至少也要对上一个大问题的内容多读几遍和修改几遍,把思路对接上了,把要继续写的问题的思路理顺了,然后再动笔继续写作。许多人认为这样比较浪费时间,但笔者的体会则是这样写作效率才高、效果才好。因为如果思路没有和前面写作的内容与思路充分对接,后面写的内容越多,逻辑越混乱,修改越困难。因此,每次继续写作时,读一读,修改一下前面写作的问题,对接上思路再写,是非常重要的。回头看,是为了更好地向前走。

第四,边写边注释。撰写学术文章时,需要有必要的甚至大量的注释。许多作者习惯于写完文章后再注释,结果是自己很难搞清楚自己到底引用和参考了什么,或者即使知道,而查找引用的文献和观点出处,却非常困难,甚至是比写文章还要难。笔者的体会是,写作时最好边写边注释,而且是按照学术规范完整、准确地注释。边写边注释,看似耽误时间和影响思路,实际上却有益于提高写作效率,并为自己继续查找文献资料及列参考文献,提供明确的指引。

第五,边写边修改。写完文章再修改,还是边写边修改,这既是一个个人写作习惯的问题,也是一个写作方法的问题。笔者发现许多人写学术文章,习惯于先把素材和内容堆集上去,一篇数千字的文章,按照提纲,堆集了数万字的材料和观点,然后再动手修改。这样做,不但修改起来非常困难,而且自己都不知道到底抄袭了什么观点、材料出于何处。勉强修改,也是难以下手删减,舍不得把许多无用的材料和观点精简掉,改出来的文章,逻辑也非常混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笔者的体会是写学术文章,一定要运用边写边修改的方法,或者说要养成边写边改的习惯。边写边修改,才能对材料正确取舍,边写边修改,才能把握问题与问题、观点与观点、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内在逻辑。边写边改,看似写作速度慢,实际上则是速度与效益都最好的写作方法和习惯。笔者撰写本书的每一专题,实际上都是边写边改,边改边写,一气呵成,写完了每一专题,也基本上就完成了专题的写作,而大的修改,也基本上没有了。

上述五个方面,是笔者对撰写学术文章的一些体会,虽然属于个人体会与习惯的问题,但也不乏共性的东西。读者如果在撰写学术文章中能够注意借鉴和运用,我相信大家撰写学术文章时,一定能在速度与质量上都有新的提高。

(未完待续)

本文作者:ClCC国防教育特邀专家 杨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