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字相解
甲骨文“果”字,一棵树上三个小卵形物,三即众,意指结了很多果实,字相:树上有果实。
金文“果”蜕变,树还是树,小果实不见了,变成一个大头翁。这个大头翁其实是“田(甶fú)”,俗称“鬼头”,鬼、雷、电、畏等字中均有“田(甶)”。“田”字源于狩猎,如田猎、田狩、田渔等。古代器具简陋,狩猎是件十分危险恐怖的事情。因此,带“田(甶)”的字大多与死亡和恐怖有关。
不要以为摘果子很简单,在没有掌握栽培、嫁接技术之前,树上的果子多为野果,数量稀少,低处的果子会很快被采尽。高处的果子需要上树摘,古人几乎是在没有任何安全措施的情况下,徒手上树摘果,弄不好掉下来死伤是肯定的。因此,金文“果”的字相:木上田,危险。
小篆体、楷体“果”字,将“木上田”圆整,字相未变。《说文解字》:“果,木实也。从木,象果形在木之上。”许慎认为这“木”上的是“果实”,与“果”的字相偏离太远。
人类食用树上果实,其历史很可能比使用粮食还早,观察猴子、猿等灵长类动物,它们不吃粮食,主要食物就是树上的果实。河姆渡遗址出土有大量的橡子、酸枣核,西安半坡遗址出土有栗子、榛子和松子,钱山漾遗址出土有甜瓜子、酸枣核和毛桃核等。有人考证,商代已有果园,西周、春秋果园相当普遍。即便如此,吃上水果也不那么简单,《周礼·场人》:“而树之果蓏,珍异之物”、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种过果树的人都知道,要想结出好的果实,需要掌握一定的种植技术,其中最难的是嫁接技术。很多果树至少需培养3-5年才能结果,种树后天天盼望结果。结果难,结了果当然是令人兴奋的事情,故有果然、果真、果就、果不其然等,《宋书·后妃传》:“昔時素有此志,今果然矣。”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