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春秋战国文学之二:《春秋左氏传》
中国春秋战国文学之二:《春秋左氏传》
《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相传是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人左丘明以《春秋》为纲,扩充史料写成的一部中国古代的编年史巨著,同时也是一部出色的文学作品。从书中的内容分析,则可能为战国时期一熟悉各国历史情况的文人所作。
1.《左传》的思想内容
《左传》以《春秋》事略编次,用鲁君世袭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十二公为序,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写起,一直写到鲁悼公四年(公元前464 年,比春秋多出17年),其叙事更至悼公14年(公元前454 年)为止,前后叙述了268 年的历史。其书广采当时文籍," 博采诸家,叙事尤备,能令百代之下,颇见本末"。(陆淳语)。从性质看,《左传》是" 传" 《春秋》的编年体史书,但其规模庞大,内容丰富,篇幅近20万字,远非《春秋》可比。从观点看,也不同于《春秋》的" 尊王" 正统思想,而表现出比较进步的历史观。
西周末年以后,随着奴隶主统治地位的动摇," 天" 或" 上帝" 的绝对权威产生了动摇,代之而起的是" 天人相分" 的思想。《左传》昭公十八年记载:夏五月,火星于傍晚出现后,随之起了大风,宋、卫、陈、郑几国都接连发生火灾。郑国大夫裨灶,主张以宝物祭神来禳除火灾,说如果不这样做,郑国还要再次发生火灾。而郑国的执政子产却以" 灶焉知天道" 为由不予理睬,结果,郑国也没有再发生火灾。这就用事实肯定了" 天人相分" 的进步观点。
民本思想是当时历史发展的进步思潮。《左传》在君民关系上,比较重视"民" 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民本思想。《左传》哀公元年记载,在混乱的诸侯中,陈怀公拿不定主意亲谁远谁。在吴、楚之间左右为难。纪逢滑则以民本思想为原则作出回答:" 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楚虽无德,亦不艾杀其民;吴日敝于兵,暴骨如莽而无见其德焉。天其或者正训楚也。祸之适吴,其何日之有." 陈侯果然听了他的话,亲楚疏吴。虽然由此而结下了吴陈之怨,但纪逢滑这种以民本思想衡量国运的观点无疑是进步的。
《左传》以《春秋》为纲,借助丰富的史料,概括了春秋及战国初期的极为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它从王政衰微、郑国初图霸业写起,写到楚国强凌江汉诸国,写到齐桓公的霸业,宋襄公争霸,晋文公争霸,秦穆公霸西戎,楚庄王的霸业,晋景公争霸服齐,晋厉公争霸胜楚,晋悼公复霸,晋楚弭兵,郑子产为政,晏婴相齐景公,孔子事迹,吴王阖闾入郢,吴王夫差北上争霸等广泛的政治、军事、文化内容。其中还涉及到军事政治制度和风俗习惯记载。作者写史,全以事实为据,把历史通过活生生的故事展现出来,从而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如展喜犒师,不仅是一次成功的外交活动,而且表现出柳下惠(展禽)这位贤人的正义与才华(见《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正是由于忠于史实,《左传》又体现出" 不隐恶" 的态度,往往如实地暴露统治者的暴行与丑行。如作者于宣公二年记载:"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膰,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宣公十年载:" 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饮酒与夏氏,公谓行父曰:' 征舒似女(汝)。" 对曰:' 亦似君'"这种君臣皆与夏姬通奸而又相互戏谑的情景,跃然纸上。而僖公三十三年,记载郑商人弦高犒赏秦师,暗中向国家通报信息,从而解救了郑国的一场兵难;定公四年记载,楚国申包胥哭秦庭,终于说服秦国出兵,拯救了祖国的危亡等,又表现出百姓臣民的爱国精神。
2.《左传》的艺术成就
《左传》是一部史书,但具有文学价值。它善于对庞杂的历史资料加以精心剪裁和安排使之故事化,同时在故事中注意刻画人物性格,从而使之具有了文学色彩。《左传》的许多重要篇章人物性格鲜明,形象生动;故事首尾完整,层次分明;结构疏密有间,跌宕有致,格外引人入胜,尤其长于战争描写。
《左传》全书所记大小军事行动有三四百起之多,其中如:145 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殽之战,齐、晋鞌之战,齐、鲁长勺之战等,都记述得生动具体,首尾完整。
《左传》写战争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不仅把战争看成是刀光剑影的搏斗,而是将战争视为一种社会力量的较量。它写战争,一般是先从战前写起,首先描写战争双方的政治情况,人心的向背,对战争的准备,以及各种外交上的斗争,然后才写到战场上的交锋。而对战斗本身的描写,往往也着重写战术的成功或失败,使人深刻地感到战争的胜负绝非偶然。例如,对城濮之战的描写,直接写到战争的文字不到三分之一,而对晋、楚两国战前的外交纠纷,君臣情况,兵力、士气做了充分的描写,以致双方的胜负,早就在读者的料想之中。
《左传》还善于在战争描写中进行人物形象的塑造。请看晋、齐鞌之战中的两个精彩场面:
师从齐师于莘,六月壬申,师至于靡笄之下。齐侯使请战曰:"子以君师辱于敝邑,不腆敝赋,诘朝请见。" 对曰:" 晋与鲁、卫,兄弟也。来告曰:' 大国朝夕释憾于敝邑之地。' 寡君不忍,使群臣请于大国,无令舆师淹于君地,能进不能退,君无所辱命。" 齐侯曰:" 大夫之许,寡人之愿也;若其不许,亦将见也。" 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入,禽之而乘其车,系桑本焉,以徇齐垒曰:" 欲勇者贾余馀勇。" 癸酉,师陈于鞌。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解张卸郤克,郑丘缓为右。齐侯曰:" 吾姑翦灭此而朝食。" 不介马而驰之。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履,未绝鼓音,曰:" 余病矣!" 张侯曰:" 自始合矢贯余手及时,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 缓曰;" 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 张侯曰:" 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
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住。
齐国君臣的骄傲轻敌,晋国指挥中心三位将领以国事为重的相互鼓舞与献身精神,都跃然纸上。
《左传》还善于刻画人物性格,语言简练生动,富有哲理。
3.《左传》对后世的影响
《左传》是我国时间最早而内容详备的编年史书,同时也是一部长于修辞的文学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据徐仲舒先生的意见,《左传》成书之后,即在三晋流传。《汲冢书》有《师春》一卷,与《左传》记卜筮事无一字之异,这就是《左传》在魏国编写或首先在魏国流传的证明。《战国策》载虞卿之言:" 臣闻之《春秋》,' 于安思危,危则虑安'。" 实与《左传》所引《书经》的" 居安思危" 相同,可见,虞卿所称的《春秋》即《左氏春秋》。虞卿为赵国上卿,证明《左传》流行于赵。《韩非子》著作中也有《左传》的内容。
汉代以后,《左传》流传日广。河间献王刘德爱好搜集传播古代文化,还设立了《左氏春秋》博士,专门讲授《左传》,甚至出现了《左传》章句。
《左传》与《春秋》合编,成为儒家的一部经典,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学派所谓的" 文" 其实是指" 文化" ,主要是历史经验,政治哲学,以及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等方面的内容。而这一方面,《左传》正是《春秋》的绝好辅导材料。《左传》在史料和写作方法上,对后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司马迁的《史记》不少取材于《左传》,而且《左传》对后世史学,散文乃至戏剧的创作与取材,都有着重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