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痰湿粉刺”的方子来了! 痰湿消了, 脸就净了, 请你体会
点击加载图片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医宗金鉴》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前几天,我看到有读者朋友给我留言,向我询问粉刺、痤疮的事儿。
我当时回复说,肺胃有热,上蒸于面,是此类疾病的基本病因。
但是,回过头,我忽然想到,问题没这么简单。
可是当我想补充一句的时候,读者的留言,不知道被冲到哪里去了,实在找不到了。
我在这里想补充的,是痰湿淤血互结,对痤疮的诱发作用。
我以前,遇上一个大男孩,刚刚20岁。
他看上去很阳光,个子高高的。但是,脸上有严重的痤疮、瘢痕。
他告诉我,最初的时候,就是脸上出现米粒大小的红色丘疹。再后来,就变成大疙瘩,脓包、囊肿逐渐增多。这个状态,每当他最近的饮食偏于油腻辛辣的时候,就严重。
点击加载图片
这个人也用过不少办法,但效果不好。
我仔细查看,发现患者舌暗红,苔黄腻,脉象弦滑。
我问,消化好不好?
患者回答说,平时总觉得胃胀、食欲不如以前,但是还没有恶心呕吐的程度,大便也还可以。
我了解到这些以后,尝试写了一个配伍。方见——
陈皮10克,半夏10克,茯苓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桃仁、红花各12克,浙贝10克,甘草5克,野菊花15克,生地10克,赤芍10克。
我嘱咐,今后一定要把辛辣、油腻、香甜的食物去掉,不要再吃了。同时,不要熬夜,规律作息,更不要去想什么时候可以好起来。总之,安心服药,把注意力放在别的事情上。
患者点头答应。
点击加载图片
结果,就是这个配伍,患者前后服用十多剂,中间略有化裁,状况得到很大改善。到最后,面部的结节和囊肿基本消失。虽然疤痕还在,但总体看来,已经有很大改观了。
这里头什么道理呢?我给你简单说说。
请注意,我仔细询问了患者的消化问题。基本情况是纳呆、腹胀。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线索,说明患者脾的运化之能,并不是处于一个很好的状态。
脾胃运化不及,就容易形成痰湿。患者脉滑,苔腻,说明有湿。痰湿郁结日久,容易生热。患者脉弦苔黄,就是有热的写照。
痰热结于体内,就会影响到血液的运行。于是,形成淤血。患者舌色暗红,就是淤血阻滞,布散不及的写照。
现在,痰热和淤血的问题都在患者身体里出现了。他的身体内环境变得不干净,很脏。于是,就好比臭水沟冒泡一样,他的脸就开始起痤疮和粉刺。这么比喻可能不恰当,但事实就是如此。
这时候怎么办?就得净化他的身体内环境。内环境好了,脸上自然就干净了。怎么净化呢?这就是要化痰热,行血瘀。现在,你看看我前面说过的方子——
陈皮10克,半夏10克,茯苓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桃仁、红花各12克,浙贝10克,甘草5克,野菊花15克,生地10克,赤芍10克。
这里头,野菊花解毒清热,浙贝母化痰热。陈皮、半夏、茯苓用于行气健脾,除痰湿生化之源。在这个基础上,用红花、桃仁、赤芍、生地、川芎、当归来养血活血、清热凉血。这就是基本意图。这里头其实是二陈汤和桃红四物汤的合方,很多中医人都这么用。
点击加载图片
我通过这个案例,想和你说什么呢?
关于这个粉刺、痤疮啊,中医古典理论认为是肺胃有热、上蒸于面。但是我个人认为,随着中国人饮食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这样的论述该有所调整了。这就是,痰湿郁久化热,使得痰热和淤血互结致病的,占了大多数。临床所见,有很多粉刺、痤疮患者,日常饮食结构有所偏颇,或者脾胃功能不是很好。这个现象很常见。而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脾虚湿聚。体内的湿邪,是这一脸痤疮的根由啊。什么时候,你体内的痰湿没了,少了,你的脸上也就干净了。业内所谓“脾有多净,脸有多净”,就是这个意思。
文中所述的这个配伍,很简单,很常见,并没有特别之处。不过,非专业读者,还是要谨慎对待。我建议你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化裁加减变化。总体看,这个配伍针对的,是湿重于热。如果热重于湿,就得做相应的化裁了。
好了。关于这个事儿,我就说这么多。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