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居家必备良书

话说:术业有专攻。现代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很多人只是在自己的领域里有所知、有所长,其他领域要靠自己的交际圈来所有涉猎。就像物理学上的惯性使然,我们更多地是习惯与一些自己的强关系多接触。

通俗的讲,平时联系多的就是强关系,联系少的就是弱关系。对于强关系,他们知道的你也知道,你不知道他们多半也不知道。反而是弱关系,往往会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往往会给我们介绍工作和机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就是我的一位大学同学推荐的。2年前,我去银川旅游,约见了多年不见的大学同学。聊了很久,当时她分享了她对膳食的看法,以及膳食疗法对她孩子的帮助。说老实话,在金融行业的她能如何专注营养学,让我直呼没想到。

后来她就推荐了这本书,要说我也算有执行力,当时我就从当当网上买了。遗憾的是,买了以后,因为要看的书比较多,所以就一直没有看,就这样拖到今年。

说实话,这本书也可以理解为是一本工具书。一说到工具书,脑海里一下子蹦出来“新华字典”“牛津词典”这样的词,枯燥乏味,不用根本不用看。但这本书,还真的要看。因为我完全认同原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Dr.Hans Troedsson的观点:

这是一本让中国人多活5-10年的书。

打开书就是这三幅图画,可以说全书的要点在里面了。

有小伙伴就说了:

是不是看完这张图就不用买这本书,也不用看这本书。

我只能说,理论上是的。不过,我全书看下来的体会,通过各章节对这些要点的诠释,更加加深我的认知,进而改变了我的行为

下面我就书中一些引起我共鸣的观点与大家分享:

1、营养与健康状况反应了一定的阶层

序言里,开篇第一句话就是:

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健康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

君不见,美国精英阶层很少有肥胖的,他们每天饮食合理,积极锻炼;反倒是底层的,每天高热量的垃圾食品。

我们国家的40多年改革开放,追赶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发展水平,硬件是赶上了,但是软件还是差不少,这个涉及人的观念和各种习惯,不是一两代人能弥补。健康饮食就是其中一项,想想现在社会上提倡669工作制是没有错,但是执行中很多人本来就没有养成良好健康饮食习惯的,情况更加堪忧。

所以,在中国,不是你有钱就素质高,就像我在《“试卷不见了”引发的思考》中提到的家长。

同样,也不是你优秀就健康意识好《为什么要等到失去,才大彻大悟?提到的李开复,够优秀够了吧,不过他的健康意识和他靓丽的职业生涯完全不成正比。

2、食物要粗细搭配

经常吃一些粗粮、杂粮和全谷类食物。有段时间,我们家经常吃二米饭(就是两种米混在一起)。不过“粗细搭配”的意识不强,所以没有坚持。

看书的效果就是要改变我们的行为,进而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提升我们的认知。于是,我立马先在京东上买了些小米。

这是已经送到家的四色小米(黄小米黑小米绿小米白小米)。今天砂锅炖的小米粥早饭,连不怎么喝粥的老妈也吃了不少,女儿是直呼好吃。

不是说黑的东西好嘛,什么黑米、黑豆、木耳等,所以我又专门来两袋黑小米,还在运送的路上。

抽空还会再买点糙米、玉米、荞麦等粗粮,换着吃,不会腻。

3、多吃蔬菜水果

整个膳食占比中,除了谷物类外,就是蔬菜水果。如果蔬菜和水果加起来,其实已经超过谷物类了。

蔬菜水果的占比提高了,肉类占比就少了。现在很多人都是无肉不欢。之前,我也不去控制自己,看到各种红肉(兽肉)白肉(禽肉水产动物),都是来者不拒。看了书以后,我已经开始有意识的控制肉类食物的摄入量。

蔬菜家里没少做,不过水果是一阵阵的,有时两三个星期都不见得有,以后要每天吃水果。于是,立马到家附近的超市买了冬枣、红心火龙果、橙子,还在网上了买了苹果、橙子,以后多吃水果的意识不能弱。

4、能量平衡影响体重

成年人健康体重取决于体内的能量平衡,即能量摄入与能量消耗的平衡。

当进食量相对大于运动量,多余的能量就会在体内以脂肪的形式积存下来,增加体重,久之就会使人发胖;

相反若进食量相对小于运动量时,能量不足可以引起体重降低,久之会造成体重过低和消瘦。

这点我非常赞同,周围人体重的变化基本上符合这样的规律,所以每天午饭晚饭后,我都会去散步。

此外,认识到要减少烹调油用量,我立马到网上买了控油壶。

认识到老年人需要补充钙和维生素D,我也买了相关的保健品,打算让家人吃(现在已经在吃只补钙的产品)。

看了本书,发现了很多要补的功课和不良饮食习惯。以后还要增加鱼虾类食物,增加豆奶(家里老人乳糖不耐受),控制饮酒量,少吃熏腌制酱制的食品。

书中还大篇幅的介绍了特定人群的膳食指南(孕妇、婴幼儿、青少年和老年人)。

总之,这本书非常实用,乃居家必备良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