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正悄悄惩罚不会家庭教育的父母

故事一
表弟家的孩子在农村,表弟通常是和他老婆当孩子三岁的时候就外出打工,逢年过节才回来一次。孩子是留守儿童,在家里通常是奶奶带,表弟的儿子今年五岁,在老家镇子上幼儿园。
妹妹家的外甥女在城市上幼儿园,夫妻俩一个是设计师一个是在市规划局上班,学历都是本科,外甥女生下来,妹妹坚持一个人带。那天俩孩子都来我家玩,小朋友见面也非常高兴,明显地看出来,表弟家的孩子稍显拘泥,但很快也和小朋友熟络起来,妹妹家的小女孩一看是个小男孩,高兴地连蹦带跳,嘴里还喊着,你好,你好,而表弟家的小男孩,只是抿着嘴笑,还有点羞涩。
孩子们玩得很愉快,问题是出在了玩积木游戏中,俩人发生了争执,大人们都在忙着做饭,我就注意观察他们是如何沟通解决争执的。表弟家的孩子很强势,可能是奶奶灌输的理念,在外边不能吃亏,别人打你,你就要打过去,小家伙,用手狠狠的拽着手里的玩具,不肯松手。
小家伙可能是过于紧张,虽然表面看起来剑拔弩张,但是满脸通红,嘴里说不出一句话来。妹妹家的孩子看起来比较淡定,一边也死死地抓着不放。
妹妹家的小姑娘首先开了口:首先,是我先拿到的,我先用,你过来抢,不给我商量,你就不对!孩子说这话的时候,语气很坚决,眼神也很坚毅,看着表弟家的孩子。
这个首先,用的好。
表弟家的孩子脸色可能是着急的,越来越憋气,嘴里咄咄着,就是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看着争执不来,小家伙开始嘴里说,我要用,我要用……
这时妹妹家的孩子又开口说话了,其次,你如果要用,可以等我用完,或者是请我让给你。
其次,如果,请,虚词用的很溜,我觉得这句话说的一点毛病没有。
接下来,那孩子又说到:所以,你抢东西是不对的。
前后语意表达连贯,意思清楚,我是听得很清楚,而小男孩,表情着急,但是没有太多的话,只有,我要用,我要用。
表弟家的媳妇一看到,俩孩子发生争执,赶紧跑过来,一巴掌就打在小男孩手上,怎么给你说的,怎么给你说的,看看你,看看你,也不让着妹妹。
他媳妇这样一说,一巴掌打在孩子手上,小家伙开始咧着嘴哭起来。
大家听到哭声,都围了过来,老婆走过来,一把把表弟的孩子拦在怀里,一边安慰,一边用白眼白我。
妹妹走过来,蹲下来,问小姑娘怎么回事,小姑娘从头到尾给说一遍。
那现在哥哥哭了,怎么办啊,我可以把积木给哥哥,哥哥用完我再用。
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并不能影响孩子素质的良莠,父母与孩子交谈中使用的语言才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
有一项研究证明:当孩子长到三岁时,来自脑力劳动者家庭的儿童听到的词汇量,比接受福利救济家庭的儿童听到的词汇量多出3200万。此外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相对较少地训斥孩子,多使用积极的,肯定的词汇,如"干的漂亮,做得认真",而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偏好对孩子使用禁忌词和负面词如"你错了,你真差劲。"
当下有条件的家庭在幼儿时送孩子去各种学习班,孩子得到锻炼的很大程度上是语言上的沟通和加深,在孩子三岁前父母的深度陪伴,其中最主要的是和孩子进行大量的沟通。
父母因为忙碌,把孩子交给老人带,保姆带,还有的交给电视和手机游戏,机器永远是机器,不可能给人很好的互动,限制阻碍了孩子的语言发展。
孩子和父母不能很好的产生链接的时候,语言上互动的匮乏对孩子大脑思维有很大的影响作用。所以,当孩子出生以后,父母做的最多的是应该是和孩子进行沟通,多少多沟通,让孩子在有声的语言当中,促进大脑神经突触的增长。
无论出身如何,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潜力可以开发,但是这些开发的程度却被早期语言环境中的3000多万词汇量拉开距离。
故事二
孩子的班里有个男同学,用老家的话说就是非常皮,在上课的时候,通常会做鬼脸搞怪来吸引同学和老师的注意力。
一天数学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只见这男孩子和同桌在课堂上争吵起来,甚至开始推搡,数学老师很生气,让两位同学站起来,其中一个说,他说我脑子进水了,我反驳他说,我脑子进的不是水,是尿。
老师尴尬地不知如何应对,而班里的同学则哄堂大笑。
这孩子有个习惯,如果寒暑假开学,他会没理由的开学第一周绝不到校,当周末开学,星期一和星期二绝不到校。
为此,学校找过家长几次,但家长反而振振有词地辩解,这是天性教育,你们这样死规定是扼杀孩子的天性,你们的孩子喜欢规则,我家的不要,爱咋滴咋滴,义务教育,我家孩子没犯罪,没欺负谁,你们也没权利开除,敢开除,我们教育部见。
后来就是无话,他们家的孩子就这样进行天性教育。
所谓的放任孩子天性,其实就是孩子没有自律意识。几点睡觉,几点起床,什么时候上学,什么时候做作业,家长从来不问,学习有兴趣就学,没兴趣就不学。
后来了解到这个孩子手机玩的非常溜,直接给某个游戏主播充值2000元,后来直接就是手机游戏一天超过九小时。
孩子的自律意识可能有,但是绝不像我们家长相信的那样强大到不用管理。一个不懂得自律的孩子,在将来的社会很少有竞争力,没有竞争力必然就没有最基本的控制力。
作为家长,一个熊孩子的背后,一定是一个无作为的父母,对于孩子的任性和不自律,家长们选择了闭眼,也选择了作为父母应尽的职责。
而最严重的是这种没有培养自律意识的家庭往往和精英家庭根本没有竞争力,这样长此以往,孩子缺乏的是上升渠道的通行证。
乌申斯基说过:如果你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享不尽它给你带来的利息,如果你养成坏习惯,一辈子都在偿还无尽的债务,其实,任何国家都一样,精英教育从来都不是放养出来的。
故事三
我身边两个朋友的真实故事,我其中一个朋友是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因为意外事故导致了他的左手所有手指被切除,后来经过整形,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大拇指和小拇指,但是因为医术当时不够先进,保留下来也是畸形,基本上左手手掌没有,只剩两个指头。
在乡下的小学里面,当一个孩子和其他孩子明显不一样的时候,往往就成为孤品,很多孩子会在一起排挤他,记得有一次,一个高年级的学生欺负了他,和一帮小跟班放学的路上拦住了他,当着面喊小残疾,面对挑衅,他并没有畏惧,而是勇敢地和他们打,最终因为寡不敌众,他被打的满脸血污回家,可是第二天他依旧早起上学,只是放学的时候手里多了一根竹棍。
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感触很多,他说,他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遭遇,仅仅因为他手上的残疾,当他学生时代的时候,他也曾自卑过,但是他的爸爸,一位有骨气的老兵,时刻鼓舞他,给他力量,给他自信,让他的自卑慢慢地进行超越,当被人嘲笑的时际,他把所有的精力放到学习上,让自己的学习一直名列前茅。
当他毕业的时候他已经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保健医生,他又把解除天下人病痛疾苦为天下人健康保驾护航为己任,发一份光,散一份热,完成了自己华丽的转身。
我另一个朋友是小时候由于青霉素过量导致耳朵残疾,刚开始的时候,他还能在家人的鼓励下自己带上助听器去学习,可是父母看不到希望,几次受挫,孩子自卑心逐渐地占据了自信心,小学没有上下来,现在是半文盲状态,每天就是坐着到处闲逛,成为名副其实的啃老一族,并且把不用劳作就能享受当成了优越感。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卑心,因为自卑,所有的孩子才会追求卓越,追求优越,而家长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引导这种追求向富有成就和有益的方向发展,确保这种追求能让孩子变得精神健康和幸福,而不是变得精神扭曲和不幸。

点“在看”是对我最大支持,谢谢各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