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张讲师讲《道德经》第二十四章之心得分享

第二十四 不处章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于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大家好,今天继续给大家分享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二十四章之心得。

上一章老子讲了与道同行的必备条件——“希言自然”。

即时时刻刻往内觉知,及时卸除攀附于心头气机上的各种好恶知见。

与“希言自然”相对立的就是“多言数穷”,本章老子便接着告诉我们“多言”的危害。

第五章时老子已提到过“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多言”的多并非指数量多少的多,而是多余的多,多出来的多。言是指攀附于心头气机上的各种好恶知见。“数穷”从浅处说是比喻无法从烦恼罣碍中得到解脱(深处可见张讲师在第五章中的讲解)。“守中”就是卸除多出来的言,即拿掉攀附在心头气机上的好恶知见,让我们的性心命行进在宇宙大道上而生生不息。

由此可见,本章的“跂”、“跨”、“自见”、“自是”、“自伐”、“自矜”都属于“多言”的表现形式,而“不立”、“不行”、“不明”、“不彰”、“无功”、“不长”则属于“多言”的结果——“数穷”。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

按文字的本意就是说踮起脚的人站立不了太久,跨着大步走的人行不了太远。

这里的“”和“”是在比喻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一种心态,为什么产生这样的心态?往内觉知就会发现,胸口有一团气,本来应该是气归气,我归我,但是我们的习性却不是这样,我们以为这团气就是我,就是我的名,我的利,我的……,因此我们以为让它更强大,就是让我自己更强大,所以我们便有了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心态。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基本上是我们大多数人的通病,因此老子才特意提出来让我们去体会。具体来说:

“自见”是说我们不论做什么都喜欢表现出自己比他人强,有的是表现在金钱、地位上;有的是表现在学识、见解上;有的是表现在能力、人缘上;还有些会表现在善良、宽容上,等……,反正就是凸显自己比他人更强。为什么会这样?还是因为在心头一气攀附有好恶知见,胸中这团气在某种形态时让我感受我比他人强,某种形态时又让我感受比他人差,我要留住比他人强的这种感受,消灭比他人差的感受,因此我们会在外在的人事上表现出“自见”。

“自是”是说我们凡事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他人是错误的,因为只有觉得自己正确的时候,那种好的感受才会浮现。

“自伐”是说我们总喜欢自我表功,巴不得将所有的好事都放到自己的功劳簿上,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带给我好的感受。

“自矜”是说我们总是喜欢自高自大,放大自己的优点,并且将他人的缺点拿来与自己的优点进行比较,然后沾沾自喜自己的优点,对他人缺点却嫉恶如仇。若有足够的内观能力,便会发现之所以如此,仍然是内心一气上有好恶知见的攀附。

不明”、“不彰”、“无功”、“不长”是指因为我们在心头一气上攀附有分别好恶知见,把对心头一气的感受当成了自己,起心动念都是如何获得更好的感受,如何逃避不好的感受,却忽略了人事物的本来实相,导致我们得到的并不是我们期望得到的结果。

因此,对于一个一心向道的人来说,这些“跂”、“跨”、“自见”、“自是”、“自伐”、“自矜”都属于多于的东西,它对帮助我们的性心命踏上生生不息之路来说没有丝毫的益处,所以老子说:

其于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于道而言,这些都是妨碍从道的包袱、累赘,对于这样的包袱、累赘没有人会喜欢,所以真正有道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有道的人之所以不会这样做,是因为他体悟到了生命的真相。

这个真相就是金刚经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人的感受就是“相”,为什么说它是虚妄的呢?因为我们对感受有很多的定义,快乐的、痛苦的、哀伤的…… 其实气只是气,它没有人们以为的这些意义,所以它是虚妄的。“若见诸相非相”,说如果不赋予感受各种意义,还原气的本来面目,“即见如来”,生命的真相就会呈现在你的面前。

只不过这不是一道理解题,而是一道练习题,需要通过长期的不间断的练习才能有所收获。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张讲师的讲解请见次条,我们下期再见。

(0)

相关推荐

  • 《道德经》通读 第二十四章

    <道德经>通读   第二十四章 原文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于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这一章,老子描述了两种人:不行道 ...

  • 最新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2

    第二十四章 [内容分析]本段重在"修身".为了显得高就踮起脚跟,这样立不久:为了走得快就迈大步前进,这样走不远.所以,急于表现.贪功冒进是没有好结果的.接着,作者指出"自 ...

  • 河上公章句述成·道经·苦恩第二十四

    苦恩第二十四 原成:苦,恶也.恩,爱也.抑制好恶,才能衍生万物,才能约束万物.以好恶乱天下者,物或恶之,而鲜有长久者. 跂者不立. 河上:跂,进也.谓贪权慕名进取功荣也.则不可久立身行道也. 原成:人 ...

  • 26、反其道而行之的种种表现——走进《老子》

    26.反其道而行之的种种表现--走进<老子>        在第二十二章老子正面指出"曲则全"的思想,体现在"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四章之心得分享

    第三十四  成大章 大道汎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分享听张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四十四章之心得分享

    第四十四章 知止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大家好,今天与大家分享张庆祥讲<道德经>第四十四章之心得.    &quo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二十九章之心得分享

    第二十九  自然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也.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呴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这段话的文字翻译是: 用有为的手段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二十六章之心得分享

    第二十六  辎重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继续分享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二十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之心得分享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衿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大家好 ...

  •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解析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解析

  •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

    这一章阐述了做人的道理,这种道理,从过往几千年来看,也是刻录在国人骨髓的,也是国人内敛的一种性格表现. 先贴下原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 ...

  •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译文——原文对照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二十四章 妙契玄同章 ...

  •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四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 企①者不立,跨②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译文] 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