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府授“外翰第”

作者覃建军:女,祖籍湖北长阳,出生于湖北五峰,现供职于四川大学人事处,为《中华覃氏志·湖北卷》《中华覃氏志·五峰卷》《五峰覃氏光裕堂宗谱》《普舍堂·覃氏族谱》主编。

覃万庆供图

在长阳榔坪覃氏普舍堂五房覃万庆老师的家里,保存有一块宜昌府授木制匾“外翰第”。据覃万庆介绍,这是他家里祖传下来的。追溯家史,制匾“外翰第”系自伋公之次子卜拔公所获得的贺匾。查阅覃氏老族谱得知,守琦之子廷秀公,字文华,生五子:楚祥、楚祯、楚光、楚瑞、楚鸾。楚祯公,字国伦,生一子:自伋。自伋公生四子:卜簧、卜拔、卜解、卜翰。卜拔公为印廷选贡生,候补儒学正堂,生子千璨。千璨公生二子:征年、行年,后世无传。据家传,五房先祖有家宅设私塾的传统,重视国学家传,世代不替。

据《汉典》载:正堂,明清时对府县等地方正印官的称呼。清代一个县的儒学正堂也称为教谕,为正八品级官员,多为进士出身,由朝廷直接任命。教谕是“正式教师”的意思,宋代开始设置,负责教育生员。明清时代县一级设“县儒学”,是一县之最高教育机关,内设“教谕”一人,另设“训导”数人,“训导”是辅助“教谕”的助手。学校根据需要约聘教员,叫“嘱托”,就是今天所说的任课教师。府学的教谕、训导,以及县学的教谕、训导、嘱托,多为举人、贡生出身,由地方行政机关藩司指派任命。过去,学官与府官、县官无关,俸禄微薄,他们看重的是骨子里的清高和自尊,常以“奉薄俭常足,官卑廉自尊”自命。卜拔公为印廷选贡生,候补儒学正堂,才会授予“外翰第”的匾。

覃万庆的第十八世祖、覃东的长子覃典荣公,“亦名希武,系明末庠生”。第二十世祖、淮臣之子祥才,又为庠生,因其身份,老本《覃氏族谱》又把“祥才”记为“庠才”,名与誉的称呼统一。庠才长子守奇生子:廷秀。廷秀生五子:楚祥、楚祯、楚光、楚瑞、楚鸾。楚祥生三子:自仲、自修、自伶。自伶生子卜选。卜选生子千琢。千琢生三子:望年、元年、拔年。元年生四子:盛楠、盛桂、盛松、盛柏。盛桂生二子:吉士、吉裕。吉士公,为例授明经进士,兴办教育,名录被记入地方志书中,他所编纂的五房《覃氏族谱》,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完成。吉士的曾长孙覃万庆,又教书育人一生,为本次新修《覃氏族谱》主编之一。吉士的曾次孙、万庆之弟,覃万新生于一九五六年六月初十,系小学高级教师。真可谓:书香传家,文明继世,代施福慧,德泽乡梓。

覃万庆家传的制牌“外翰第”为木质,出自清代时期,浮雕字体,红漆表面。听万庆老师说,他记得小时候这个制匾一直是挂在堂屋大厅正中的位置,光耀门第,当作传家宝供奉着。可是在文革和破四旧的时候,它就成为遭受破坏和打击的灾难之源。因此,他们拿去当隔板堆杂物,挡火塘的柴火灰、挡风。有一次,他们拿来放上门框洞口准备挡风用,刚转身离开没走几步,这块制匾突然掉下来了,幸好没有砸到人身上,当车转身来一看,这木匾没有扑在地上,而是齐齐正正地立在门框下边,但薄薄的木板又怎么能立得那么稳稳当当的呢?让万庆及家人倍感诧异,好生费解,萦绕心头的疑问几天不得其解。于是,悄悄把制匾藏了起来,直至如今面世,依然光彩尚存。

本文系作者原创,其他媒体使用须注明作者姓名及本公众号名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