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l 塔图阿姆来源 l 塔图阿姆(ID:TTAM005)你好,我是丁丁。我从小就不是一个特别合群的人。这种感觉在我的“中学时段”越来越明显。并不是因为我情商低,性格孤僻,是一个不懂得理解,分享,迎合,包容的异类。而是我对于当时接触到的集体有一种深深的厌恶感,我十分清楚这并不是我想要的,我能接受和理解他们的存在,却从不想与他们为伍。我的中学是在农村上的,那个年代的中学生活并没有被“补课班”占据,还是相对比较轻松的,人一闲下来就会产生多余的想法会欲望,对于当时的我们亦是如此。当时班里的大部分男生都是拉帮结伙成立自己的“小团体”,动不动就去欺负班里的那几个软柿子,找低年级的女生搞个对象,昨天还称兄道弟呢,没准今天就因为一个小女孩反目成仇了。从家里要钱装大哥,请客吃饭,迪厅唱K,没事就抱着那些好高骛远的理想吹牛逼。在我看来当时我能接触到的群体,给我最突出的感受就是一个字“狗”。再有什么都不懂的年纪,装成熟,撑台面,一出事就开始互相推卸责任,最后还不上自己的家长擦屁股。当然,我也算不上是一个好学生,我的成绩十分一般,玩心特别重,基本每一个主科老师都去网吧抓过我,不过我跟所有老师处的都很好。因为我清楚来到学校要学习的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还要学会为人处世。我再淘气也不会去顶撞对我有教育之恩的人,我不会去打扰其他同学学习,上课确实不积极,但能给班级加分的校内劳动永远都是冲在最前面。 我认为这些是对“人格成长”的一个正向积累。我真的不清楚“装逼”和“早恋”能给我带来什么?所以他们从家里要钱聚会的时候没有我。领着低年级女同学压马路的时候也没有我。打群架撑排面的时候没有我。在学校里挑事吸引目光的时候也没有我。在他们看来,我就是不合群的异类,甚至是一个比较死板,不够大气,有些窝囊的小人物,就像我曾经的QQ昵称一样:小小的我。(别去搜现在早改名了)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的我变得更加成熟,这需要归功于我的垂直积累。如今我变成了一个“合群”的人,但如果把我放到曾经的环境中我依然会保持我曾经的状态,因为我此时的“合群”并不是对于抵触事物的退让,而是通过提升所争取到的适配。“合群的本质是被标准化”举一个当下年轻人特别容易发现的例子:身边有越来越多的女孩子喜欢玩和《绝地求生》、《王者荣耀》了,你们真的认为她们是因为喜欢吗?其实并不然,因为这是“当下年轻人既潮流又主流的娱乐方式”,聚会的时候来一把游戏很容易就能拉近彼此的距离,同样游戏也可以成为很多人邂逅的窗口。有很多女生,哪怕玩了很长时间依旧菜的抠脚,也丝毫不耽误她们继续去找小哥哥带她上分,甚至找人代练段位,没有游戏体验也可以乐此不疲。你可能会好奇:既然不喜欢,为什么还要去做呢?就是因为“群体心理”在作祟。当所有人都把这件事看作“潮流”的时候,如果我不去跟风那么我就成为了一个“落伍”的人。而我不喜欢那种“被别人抛下”“被视作异类”的感觉,所以我要变得“合群”,这无关自己喜不喜欢,因为我需要融入这个圈子,我需要获得“关注感”。当你面对群体,如果你坚守自己的思想,那就等于保持了自己的个体特征,这能帮助你明确“自我认知”。但代价是什么呢?就是你可能会被“边缘化”,得不到关注,缺乏认同感和安全感。所以归根就底,会引发“群体心理”的原因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