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普”结束后 国有文物收藏单位还应做些什么?

第一次全国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已经结束,经过四年多时间的普查,基本摸清了绝大多数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可移动文物的“家底”,进一步统一和规范了可移动文物统计的口径和方法,纠正了一些与文物不符的名称,也发现了少量不够入藏标准的文物,基本达到了普查的目的。

但普查的目的不仅仅是清点个数字,上传汇总文物基本信息,更重要的是在摸清可移动文物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博物馆文物安全的规范管理,更好地展示和利用好这些文物资源,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把文物背后的故事讲得更好,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因此,笔者认为:“一普”结束后,国有文物收藏单位还应做到“六清”。

一是馆藏数量清。

即馆藏文物的数量是否完全弄清楚。

此次可移动文物普查主要任务之一是要把博物馆的家底弄清楚,体现家底的重要指标就是文物数量。

一方面要把现有馆藏文物数量弄清楚,做到帐与量相一致。若不一致,就要查明原因。是统计口径与以往不一样造成的,如以前有的博物馆将一麻袋古钱币有多少枚就统计成多少件,现在可能仅统计为一件(套),这就造成总数的不一致。还是因为按程序淘汰了部分入藏级别不高的文物或其他原因造成文物缺少的。同时,近年来通过考古、征集、捐赠等途径新增了多少入藏文物也应弄清楚。

另一方面要把历次移交的账本前后核对清楚,看减少或增加文物的历史情况。若历史账册无故缺失,要弄清楚什么原因造成的,是否存在有意销毁或造假账的现象。对于长期外借的文物要查清楚,是何原因至今未追回。考古出土暂未整理入藏的文物也要做到账目清楚,特别是长时间留在考古人员手中的文物数量和种类要清楚。

总之,通过普查一定要彻底弄清楚馆藏文物的数量,不仅要把已登记上报的文物数量弄清楚,也要把暂未入藏的文物情况做到胸中有数,切不可成为一笔糊涂账或历史“疑案”。在清查的过程中,认真检查在文物登记和出入库方面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规范馆藏管理奠定基础。

二是入藏真伪清。

即入藏文物真假是否全部判别清楚。

此次普查中通过文物图片上传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要么名称与文物不符,要么实物真假存疑,各地大都经过专家现场再次确认与纠正。

同时,也发现了部分不符合入藏标准,以次充好,或与原藏品不相符的假文物,以假乱真问题。对于此类问题切不可搞“内部消化”,大事化了,一定要查清造成问题的原因,是历任馆领导在离任时没有做到在文物行政部门监督和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参与之下,仅作数量移交,没实际清点或抽查造成的,还是博物馆保管部门对入藏文物把关不严或其他原因造成的,如博物馆保管部人员移交时清查不严造成的,还是确有内部人员监守自盗形成的。

现实中,每次移交都是马马虎虎走过场,这几乎已成业内惯例,如果一旦认真,有许多问题就会暴露,就会面临更大的压力或将被追责。馆藏文物的复制品管理是否规范,是否存在随意复制或以复制品代替真文物入藏的现象。通过此次普查一定要真正弄清楚馆藏文物的真假情况,切不可发生国有资产流失或文物失窃的问题。

三是管理短板清。

即管理中存在的漏洞是否清楚。

在普查过程中若发现严重的藏品数量出入大、入藏文物有假或其他重大安全管理问题的,应立即如实向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报告,不得隐瞒。

通过普查要认真对照法律法规查找管理中的漏洞,加强对各类人员的安全警示教育,对重要岗位要定期进行轮换,对已发现相关人员有思想不稳定或不正常行为的,要及时加强监管,必要时果断进行调整。要梳理和完善内部安全管理制度,部门之间要有相互制约措施,重要岗位要有多人多方法相互监督。文物入藏时要从严把关,出库时要有记录和多人现场参与,要定期不定期的组织藏品抽点。要利用各种科技手段加强对博物馆的安全管理,经常组织相关人员培训,增强安全防范意识,防止文物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是藏品状态清。

即文物现存的真实状态是否清楚。

普查不仅仅是点数量辨真伪,还要对馆藏文物的保存状况弄清楚。

据中国首次全国馆藏文物腐蚀损失调查结果有关信息反映:50.66%的馆藏文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蚀损害,其中,处于濒危腐蚀程度的文物有29.5万余件(组),重度腐蚀程度的文物21.3万余件(组),这说明各类博物馆都不同程序的存在文物腐蚀、锈失、破损的问题。

通过此次普查要彻底弄清楚馆藏文物的真实状况,对处于濒危腐蚀程度的文物要立即列入维修计划,尽快展开保护工作;对处于重度腐蚀程度的文物要抓紧采取措施,做好预防性保护;对处于破损状态的文物,视其价值和展示需要,积极做好修复工作;对于出土文物的残损件要做好清理和整理工作,使其得到有效保护。

五是展示利用清。

即让更多的馆藏文物“活起来”是否清楚。

在普查基本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对现有馆藏文物资源的种类、价值、特色、展示与利用的潜力等也应弄清楚。

在普查之前,有不少博物馆基本陈列很多年不变,专题展也因资源不足很少组织,直接影响到了博物馆对外开放的效率,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后来的馆领导对馆内的文物资源并不完全清楚。其实,许多博物馆的文物资源并不少,由于长期不清查,“压箱底”的东西到底有多少、是什么都不了解,这就直接影响到馆藏文物资源整体展示利用规划的制定,也无法最大限度让文物“活”起来,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也只能是老生常谈。

因此,要通过此次普查,认真梳理馆藏文物资源,分门别类多策划一些专题展,让馆藏文物尽可能多的与观众见面,从而提升博物馆的展陈水平,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尤其让青少年们喜欢来、待得住、还想来。同时,也能为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提供更多新思路、新素材,让公众把博物馆“搬回家”的愿望成为可能。

六是馆际合作清。

即利用全国文物资源多办特展是否清楚。

此次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从全国层面来说,是要摸清全国的国有馆藏文物的家底,因此,各博物馆上传的数据、图片、资料等信息就是为国家建立可移动文物大数据库作准备的,该数据库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为所有国有博物馆互通有无,更好利用文物资源服务的。

目前,大多数国有博物馆,尤其是市县级博物馆文物资源有限,举办有特色的展览有困难,关键原因之一就是不知道到哪里去借文物办展,也不知道如何结合自身馆藏文物情况举办特展。

今后,当国家不可移动文物数据信息平台建立后,为各基层博物馆进行馆际交流与合作,丰富展览内容创造了条件,比如,本馆有一件镇馆之宝,这样就可在平台上查找到全国此类相近的文物共有多少,都分别藏于何处,若想举办一次以此文物为主题的特展就比较方便了。通过普查建立起来的数据平台为各博物馆之间相互合作,更多更好地举办有特色的临时展览提供了可能。

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先后经过了几年时间,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如何利用好普查资源,更好的为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为提升博物馆展览水平发挥更多、更好、更大作用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切不可把普查成果也变成为一个馆藏“文物”,应该让其“活”起来。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文博圈立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