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思想的宇宙观
庄子的宇宙观
庄子在杂篇《庚桑楚》中说:“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庄子认为宇宙的根源是道。
所以他又在内篇《齐物论》中说道:“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
庄子还在内篇《德充符》中说道:“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庄子认识到了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差异,而且这样的差异并非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因此不能以某种特定的存在来衡量世间万物。他认为这种相对性来自于人类自身的某种局限,因为世间万物本来没有什么差别,所有的差别都是人们站在自身的主观立场上得出的相对结论。不过他同时又肯定虽然世间万物存在着相对性,但对立的双方又互为对方存在的条件,所以双方之间的矛盾关系是不可以完全消除的。
所以,庄子才在《齐物论》中说:“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他也在外篇《秋水》中说:“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
这种相对主义主宰了庄子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等各个领域的认知和理解,但是也将他带入到了不确定的混乱之中,于是乎庄子虚构了一个虚空的绝对—“道”来消除这种相对性质带来的不确定性,认为世间万物有怎样的差别,一旦站到更高的“道”的角度去审视,者种种差别都将消失不见。
因此庄子在《秋水》中借北海若之口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再已。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稊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
就是说,虽然事物之间没有特定的标准来彼此衡量,但只要将万物都归结为一个统一的本源,即“道”之中,也就没有了任何的差别,总而言之,“道”在庄子的世界里成为了一个 绝对的标尺。
庄子的世界里是这样给“道”下定义的。他在内篇《大宗师》里说道:“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在这个定义中,庄子指明了“道”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没有意志也没有形体的虚无存在,它超乎感知,无法掌控,它以自己为根基别无其他根源,是万物产生的本原。“道”超脱了时空限制,是绝对而终极的。
既然“道”是这样伟大的存在。那么当它创造了天地万物之后,又以什么样的方式寄存呢?
庄子在外篇《知北游》中给出了答案:东郭子问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东郭子曰:“何其下邪?”庄子曰:“在稊稗。”东郭子曰:“何其愈下邪?”庄子曰:“在瓦甓。”东郭子曰:“何其愈甚邪?”庄子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
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货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汝为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
庄子肯定道是先于天地而存在的,但是当天地万物生成之后,道便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因此,当东郭子问他道存在于何处时,他才说道存在于“蝼蚁”、“稊稗”、“瓦甓”、“屎溺”之中,并且告诉东郭子,道的本质并不是单独存在于某一特定事物之中的,而是普遍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的。故而越是取喻于卑下的事物,也就越能说明大道无处不在的道理。
正是由于道是生养天地万物的根源,它无处不在,所以人与天地万物从根本上是同根同源的平等地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所以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他肯定天地万物与人是统一体,彼此密不可分,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
老庄之道的“天人合一”精神是从对自然的思索出发,更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