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冲:“灵”是理解中医的钥匙——兼告反中医者

(图片来自于网络)

“灵”是理解中医的钥匙

——兼告反中医者

张若冲

对近代中医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在反中医的人中,有许多著名人物,包括章太炎、胡适、孙文等等。中医是中华文化的精粹,中国的精英反中医,这是不是很奇怪?若冲不以为怪。等你看完本文就可以理解了。

人无灵魂,形同槁木。中国文化进一步讲“万物皆有灵”。这个“灵”(阴阳中的阴)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形成万物的物质基础之一的“灵魂”,其二是灵魂在现实中发挥的作用。本文的“灵”主要是第二层意思。用现代预言来说,就是潜意识、“直觉”、“灵感”。

灵感是创造力的源泉。文人、艺术家甚至科学家,无论多么用功,没有“灵”的参与,是不可能有所创新的。这与学问知识不同,只要勤奋好学,一个不笨的人大都可以成为学者、博士,因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里“益”是增益、增加的意思),读书做学问就在于每天不断的积累。

但是创新或悟道就不同了,其规律是“为道日损”。就是说,你要抛弃每天接受的东西,无论主动的被动的,“损之又损,以至于无,无为而无不为。”这里的“无为”是浅表意识即知识系统不起作用,“无不为”是说潜意识即“灵”出来做功,它是无所不为的。

学与灵,或者说知识与直觉是什么关系呢?对于知识分子而言,是“读破书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里的神就是灵的意思。神与灵有时意思相近,合称神灵。“如有神助”的神也是灵。

当然不是书读多了就自然有灵,这里关键在于“破”字,不破不立。所谓读“破”,就是反复读,读到熟谙于心,最后弃之不用,让潜意识出来做功,这就是灵感显现。调动灵感的方法在于悟,在于修炼。

由于学与道具有截然不同的规律,所以自然须要截然不同的方法。学要积,道要悟。明白了这点,你就对近代那些大名人、学问家反中医不觉得奇怪了。因为他的学问和名气是靠知识积累得来的,这不等于他们有悟性。反中医就表明他们学了西方的知识,丢失了“灵”,悟不了道了。

万物皆有灵,当然也包括病魔。大夫给人瞧病,既是与病人交流,也是与病魔对话。中医有个词很有深意:祛病健身。古人为何叫祛病而不叫治病?祛者去也、驱也。是大夫看病是驱使病魔,使之离开身体,而不是一律消杀。“祛”字的偏旁也表明,它与“神灵”有关,是一种精神活动。当然你不走,就别怪医者无情了,杀无赦。这是中西医治病的根本区别。

西医所用者科学知识,要成为大西医,只要不断的学习即可。中医就不同了。中医不仅需要懂得各种知识(哲学、自然、社会、人体等等),而且要有悟性,他是集科学艺术为一身的大法门。那些只懂西洋科学,或者崇尚西方的名人怎么会懂中医呢?即便他们学了中医,如于岫岩之流,也只是门外汉。只有中医知识,而没有得到灵魂,没有入道。

打个比方,针灸之神,不仅在于穴位准确、方法力度得当,而且需要体会手感。穴位、针刺的深浅、方法、力度只要勤学苦练都可以学到,但手感之微妙却在于自己体会、在于“悟”。“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手上的感觉就是与病人的交流,只不过它是通过经络,而不是语言。

只有勤奋和知识,你能成为中医,甚至今天的名医也不是问题,但你不能成为大医、神医,因为神效在于手感,在于“灵”。

这就是为什么庄子笔下高明的木匠都老了还要亲自动手,因为他无法把技巧传给徒弟。中医也一样,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同时,还要有济世救人的慈悲心,才能成为苍生大医。

诋毁中医者,丝毫无损中医的伟大,只不过徒增其无知浅薄罢了。

张若冲2020.6.21.

来源:红色颂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