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九头十八匠真的只是九头十八匠吗?

又见乡村
我们还有更多丰富有趣的话题,点击关注哟!
识别二维码

说起九头十八匠

有的人略知一二的人会说

这不是晋城的地名吗?

其实这是一种匠人匠心

说的就是晋城高超的冶炼业

还有名扬全国的泽州铁器

在晋城,这些匠人们能工巧匠

将千年铁魂打铁花演绎的淋漓尽致

九头十八匠的传说

在金元时期,晋城是金朝和宋朝,元朝和宋朝前线对峙的地方,因此需要高超的冶炼业做军事后盾。当时冶炼技术发达兴盛,工匠云集,故而有“九头十八匠”之称。

明清时期泽州府(今山西晋城市)古代发达的冶炼业。它是晋城境内一些带“头”和“匠”的村名的统称,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

九头十八匠依次是:佛头、冶头、泉头、铺头、黄头、窑头、尧头、岗头、二圣头,申匠、南马匠、牛匠、段匠、西马匠、左匠、司匠、金匠、孔匠、王匠、冯匠、苗匠、郜匠、夏匠、东(西)谢匠、岳匠、韦匠、侯匠、孟匠。

“九头十八匠”的汉族民间传说在晋城地域内流传广泛,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

“九头十八匠”的传说内容丰富,传说版本有两种,一种是说古泽州是周世宗柴荣“兵工厂”所在之地,为便于管理而设立“九头十八匠”;另一种较为严谨的历史考证是《泽州府志》和《凤台县志》关于匠价银11字的记录,透露出晋城元明两代为390个匠户的信息,为确定“十八匠”的得名提供了正史的依据。

“九头”是元朝“头下”制度的产物,是解决战俘工匠的一种特殊政策的产物;“十八匠”是元朝匠户制度的产物,是汉族民间签发工匠去京都服役而形成的,这些政策和制度实行达500年之久。

晋城自古以来就是煤炭和铁矿石的重要产地,为冶炼、锻造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晋城有发达的冶炼业,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盛行冶炼,流传近千年的“九头十八匠”传说不仅为晋城地区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内涵,还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发展晋城经济提供了生动的文化依据。

“九头十八匠”是外族统治者对汉族百工匠人残酷剥削压迫的产物,但对泽州铁器手工业的发展,客观上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至今,晋城市以“头”、“匠”命名的地名众多,印证了当年晋城冶炼行业的繁荣昌盛。从上古流传下来的一副对联可基本确定“十八匠”是哪些地名。这副对联的上联是:冯吕苗郜夏马牛;下联是:孔申司孟谢武侯;横批是:金江郝段。

这便是史上著名的“九头十八匠”的来历,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现在晋城以“头”字作地名的有50多个,以“匠”字作地名的有近30匠,这也从侧面映衬出当时的辉煌。也许是旷日持久的战争造就了铁器的成熟,塑造了千千万万的匠人,由此产生了匠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