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世界,世界再身边。第121,麋湖
《越绝书.吴地传》有三条关于麋湖(城)的记载:
“麋湖城者,阖庐所置麋也,去县五十里。”
“吴东徐亭东西南北通溪者,越荆王所置,与麋湖相通也。”
“巫门外麋湖西城,越宋王城也。时与摇城王周宋君战于语招,杀周宋君。毋头骑归,至武里死亡,葬武里南城。午日死也。”
“东西南北通溪者”,张宗祥和乐谋祖的注都提到,“东”可能是“米”字之误,但不管是东字还是米字,都不太好解,大概意思是这个徐亭有四通八达的水道,是越荆王设置的,这些水道与麋湖相通。徐亭,被认为是今天的唯亭。越荆王是谁?无考。
麋湖城应该是麋湖边上的一座小城,和徐亭一样,在吴之东,相距五十里,相当于今天的20公里。如果按直线距离测量,从苏州娄门到唯亭是16公里,到莲花岛是20公里。
沿水泽路向北骑到阳澄湖半岛,紧挨着湖边有一条超好的骑行道,我骑上去的时候正好下大雨,整条路上只有我一辆单车,平时应该多一些骑友。
麋湖,《后汉书.郡国志注》作“鹿湖”。麋鹿原产于长江中下游沼泽地带,以青草和水草为食物。性好合群,善游泳,喜欢以嫩草和水生植物为食。由于自然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在汉朝末年就近乎绝种。传说中,吴王寿梦在娄邑一带豢鹿狩猎,故昆山又名鹿城。
另外,《越绝书.吴地传》记录了吴(王)饲养动物的所在:
桑里东今舍西者,故吴所畜牛、羊、豕、鸡也,名为牛宫。今以为园。
娄门外鸡陂墟,故吴王所畜鸡处,使李保养之,去县二十里。
桑里、鸡陂墟,不知今天的确切位置,大致方位应该都在吴东,当时这一带还没有改造成疁田,以饲养家禽为主,包括麋鹿。但饲养麋鹿未必是供吴国王室狩猎,更重要的用途可能是宗教方面的,是用来祭祀,汉代的官员把汉武帝的上林苑,反推到吴王的麋湖城。
沿着阳澄环路离开半岛,路过一个拍电影的基地,一座高高的女神像,不知道是观音还是织女,感觉上有点像李冰冰。
前面是草鞋山遗址(公园),不开放,只让在门口看看。
该遗址东西长260米、南北宽170米,总面积4.4万平方米,有草鞋山和夷陵山两个土墩,现已所剩无几。文化层堆积厚11米,分为10层,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马桥文化到春秋吴越文化,整个序列几乎跨越太湖地区先秦历史的全部编年。在草鞋山遗址第一层出土的6组器物和在夷陵山西南出土的一批陶器,主要是几何形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属于春秋时代吴越文化。
在叶文宪编著的《考古学视野下的吴文化与越文化》附表中,列入草鞋山遗址的是附表一《良渚文化遗址表》和附表四《马桥文化遗址表》,说明在良渚文化(相当于黄帝、蚩尤时代)和马桥文化(春秋早期前的先越时代)时期,草鞋山遗址比较典型,因为此处距离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的中心区不远,从春秋中后期的吴越相争开始,此地位于相对边缘的位置,不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地域,好像今天还是如此。
草鞋山遗址,1995年是省级文保单位,2013年升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以我看到的是二个文保碑。之前有人来参观时,看到了很小的二个土墩,我被禁止入内,连土墩也没见到,而大门右首的老重元寺,基本看不出寺院的影子。
草鞋山遗址向东折北七公里,到绰墩遗址,位于阳澄湖和傀儡湖之间。据说傀儡湖和阳澄湖一样,原来是一座小镇,在明纪中叶一次地震中陷为湖。此湖外形就像戏剧的傀儡面具,但明代没有无人机,附近也没有山丘,人们是无法从高处看到整个湖的外形。有人认为这个奇怪的湖名应该与此地盛行戏曲有关。
绰墩遗址以西为阳澄湖
与草鞋山遗址类似,绰墩遗址的地层堆积同样涵盖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难得的是,其中发现了典型的广富林文化遗存。
广富林文化是介于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二个年代之间的文化类型,良渚文化与马桥文化之间有五百年的断档期,二个文化中间也没有传承关系。广富林文化是介于这五百年之间,但目前发现的广富林文化遗址仅十几个,叶文宪说:“如果在那么广大的区域里只有在这么十几个聚落里才有人居住,那么很难想象这些先民如何能够维持自己种群的生存?也许将来会发现辨认出更多类似的遗址来,但是至少目前无法确认广富林文化先民是良渚文化先民的后裔。”我想也无法确认广富林先民是马桥先民的前辈。
这是绰墩遗址的意义所在,2006年绰墩遗址被列为国保单位,是第六批,比草鞋山遗址早一批。
土墩已不见,唯有青青草
遗址旁边的广场四周放置了几个石雕,模仿崧泽时期的陶器,我没有找到原始青瓷的仿制品。在绰墩遗址的马桥文化层中发现了4件原始瓷的凹圜底罐,数量不多,但证明在先越时代,先民已经能烧造原始瓷。
战国时期的陶瓮
崧泽时期的黑皮陶盉,有把无流
崧泽时期的陶罐,双耳是本地特色
崧泽时期的陶盉,有流无把,和上面那个黑皮陶盉的用途应该不同
还在瞎转悠的时候,又是一场大雨,前面有一个凉亭,进去躲雨,把一路带过来的干粮都吃了,正好微信向亭子请教些问题。
土墩消失,是因为历代取土太严重,亭子让我看一下遗址四周的壕。一般吴人的土墩墓或者居址,因为要筑土墩,需要在边上取土,往往就会留下濠沟,很多会保留到今天,但亭子指的是本身有围壕的土墩,那个很可能是自然形成的,这样的壕确实没有看到。
遗址西面的路旁有个小水塘
遗址东是绰墩山村,沿河而建
绰墩遗址略东是另一个遗址:金粟庵遗址。元代名士顾阿瑛,自号金粟道人,在其家祠辟金粟庵。据说昔日的绰墩山上多巨石,与虞山之石类似,金粟庵就建在山上(大概三丈多高)。文革时,绰墩山上金粟庵及其他房屋全部拆除,山址改为砖瓦窑厂。窑厂大概继承了几千多年前先民的事业,但窑厂需要土石做原料,于是绰墩山就彻底没了。
顾阿瑛与杨维桢、倪瓒,以及昆山腔创始人千灯顾坚为好友。顾阿瑛家境富裕,曾在家中举办玉山雅集,杨维桢、倪瓒和顾坚都有参与。
唐代的黄旛绰是玄宗李隆基的宫廷乐师,在音乐与戏剧上与李隆基为知音,深得李隆基的赏识,其对后世的戏曲发展影响很大,有一种说法是黄旛绰死后葬在绰墩。绰墩属于正仪,据说正仪从新春到初夏有演戏的习俗,从各地来的戏班,出于对黄旛绰的敬仰,到这里来献演,少收钱或者不收钱。
有如此的音乐戏曲渊源,有顾坚的戏曲天赋,有杨维桢、倪瓒这样文人的参与,有顾阿瑛的财力,昆曲诞生于昆山一带,应该是顺理成章的,绰墩应该是昆曲非常重要的源头之一。
流过绰墩村的小河叫航头港,也叫行头港,意思是戏曲中角色的穿戴。河上的石拱桥叫广灵桥,也叫广陵桥,大概要和广陵散联系上。
另有一棵古银杏在行头港边,村里的介绍说已有600年历史,传为顾阿瑛手植,顾阿瑛有诗云:“轩外重载小银杏,愿汝亭亭高十寻”。因此这棵古银杏成为昆曲源头唯一尚存的见证。不过昆山园林部门的工作人员似乎不太配合,在2017年更新的古树名木标牌上,此树编号昆48,树龄是400年。
雨停了,回到大路上,然后一路向东,回家的路,那儿靠近马桥文化的发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