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论针刺得气与补泻手法(5)

第四节  论针刺得气与补泻手法

一、针刺候气

针刺候气的意义,《灵柩·九针十二原》篇说:“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

《标幽赋》引申其义说:“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并形象地解释说:“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凡此足以说明候气的重要性。所谓候气,就是进针后,通过针刺手技的操作,以求达到某一种针感。如觉针下虚滑,必须持针留捻,或留针片刻再捻,至觉针下沉至,是谓得气之候,然后可根据脉证的不同而施行补泻手法。

总之,“经气已至,慎守勿失”,这是针刺能否取效的前提。

二、针刺补泻

针灸之要,首在配穴,配穴之要,尤重手法。古今研究手法者,其说不一,然掌握其重要关键,不外补泻两端。

《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指出:“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意即虚证用补法来充实;实证用泻法来疏泄;有邪滞瘀的就当除去;邪气偏盛的就要削弱它。

《金针赋》就说:“观夫针道,捷法最奇,须要明乎补泻,方可起于倾危。”这都充分说明了针刺补泻的重要。

大凡补法针刺宜轻宜浅,泻法针刺宜重宜深,故《难经《七十六难》说:“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荣置气”。

在这里,荣卫就是指部位的深浅。补泻手法的种类繁多。然切于临床,我常用迎随补泻与呼吸补泻两法,扼要介绍如下。

(一)迎随补泻及其用法

用针之法,多本诸经络之顺逆起止。而迎随补泻,即顺其经络之去路随而济之是谓补;逆其经络之来路迎而夺之是谓泻。

因十二经脉,手之三阴由胸走手,手之三阳由手走头,足之三阳由头走足,足之三阴由足走腹。

这种定向也就是十二经气循行的起点至终点。

按照此种气血环周情况,进针后,虚证是顺着该经气血的走向转针,即随而济之,实证是逆着该经气血的走向转针,即迎而夺之。

同时迎随补泻,还需要视其病症的虚实来分别针刺的先后。

《灵柩·终始》篇说.“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大意是:阴经太过阳经不及,阳经太过则阴经不及。太过是实,宜泻;不及是虚,宜补。但补泻的先后应先补后泻。

病症是属于阳虚,就当先补阳,而后泻阴以和之;若属阴虚,当先补阴,而后泻阳以和之。如,左手阳经,欲行补法,则医者以左手按穴,右手持针,消毒之后,随穴刺针,先入皮肤一层是曰天部,稍停,进入肌肉一层是曰人部,稍停,再入筋骨是曰地部。天部人部春夏为宜,人部地部秋冬为良。然后捻针,令患者先呼后吸,医者拇指向前,食指向后,以得气为度者补也,是为随其经络之往而追济之法。反之令患者先吸后呼,医者拇指后退,食指向前,是为迎其经络之来而夺回之泻法。
      左手阳经如此,阴经反之,左手阴阳经补泄手法,与右足相同,右手阴阳经补泻手法与左足相同。

盖人体之经络,上下一贯,周而复始,循环无端,左与右不同,胸与背有异,男女上下,凭腰分之,总以得气为主。

《标幽赋》说:“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

所言应当很好体会。

(二)呼吸补泻及其用法

呼吸补泻,即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

《标幽赋》云:“补泻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其意当是,完善的补泻手法,不但要注重呼吸,而且要讲究手指的配合。是呼吸与手指并重,而呼吸尤在补泻之先也。

然学者遂以为补泻之法,是专用手指,而不在呼吸。致此手法,得其妙用者盖寡。

临床上,我常以补泻手指与呼吸一时并用,解决偏盛偏虚之疾甚多,令不揣谫陋,介绍于下:

当补之时,候气至病所,更用生成之息数,令病人鼻中吸气,口中呼气,病家自觉温热;

当泻之时,令病人口中吸气,鼻中呼气,病家自觉清凉。

余初以为语多夸诞,非敢信以为真,及运用在临床上,始知其法确切不移。又如少阳病寒热往来,头晕目眩,目赤耳聋,胸下痞满,郁郁微烦。

此等症候,手法用补泻兼之呼吸,其人便蒸蒸而振,发热汗出而解。

临床时呼吸出入与补泻手法必须同时并用,收效始大。

其手法操作,比如左手阳经,针合谷穴而用泻法,令病人口中吸气,鼻中呼气,医者左手按穴,右手下针,食指向前,拇指后退,紧提慢按,徐进疾退,以得气为度。用补祛,令病人鼻中吸气,口中呼气,医者左手按穴,右手下针,拇指向前,食指后退,慢提紧按,疾进徐退,以得气为度。

以上所言迎随,呼吸两法,用针在腹部时,宜用呼吸补泻,在四肢时,宣用迎随补泻。

总之,手法当与配穴相提并重,能熟练掌握,灵活运用,临床之际自能通权达变,取得满意疗效。

(0)

相关推荐

  • 金针王乐亭常用针灸方

    王乐亭擅长以金针医病,所以在群众之中素有"金针王乐亭"之美誉.1956年王乐亭除任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之外,还曾任北京第二医学院(现为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北京中医学会理事.北京针 ...

  • 古法针灸大成

    -1- 出处 本歌出自<针灸大成>,明代杨继洲著.本歌论述了行针取穴的一些共性问题,诸如行针时要按病人体质之强弱胖瘦,身躯之高矮而决定针刺之浅深.要根据受针者之同身寸进行度量取穴,并应注意 ...

  • 常用针刺基础与补泻手法

    灸友会第375期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导 读  针刺补泻是根据<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这一针灸治病的基本理论原则, ...

  • 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

    原文地址: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作者:小中医 第五章 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 针刺补泻是在得气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虚实状态采用的相应补泻手法.针刺补泻手法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医生水平高低的重要标 ...

  • 针刺的补泻手法

    如何运用针刺补泻手法一.        十二经捻针补泻手法手阳明大肠手少阳三焦手太阳小肠                      补法:左侧针向右转,大指向后,食指向前足太阴脾       自下至上 ...

  • 补泻手法--癸未.《人纪》针灸篇19.【针刺手法-烧山火与透天凉 (大补与大泻手法)】

    04 - 针刺手法-烧山火与透天凉 (大补与大泻手法) 第一个下针口诀叫烧山火,第二个下针口诀叫透天凉.烧山火和透天凉,是大补和大泻的手法.顾名思义,烧山火是针对虚症的补法,透天凉是针对热症实症的泻法 ...

  • 陆瘦燕丨针刺补泻手法的探讨

    针刺补泻手法在历代文献中记载较多,最近,针灸界对此问题展开了讨论.兹就个人学习所得,结合临床体会作一初步探讨. (一)针刺补泻手法的发展 <灵枢>和<素问>以很大篇幅讨论了针刺 ...

  • 针刺补泻手法有哪些?

    针刺补泻的基本手法 <内经>中对针刺常用的徐疾.提插.开阖.呼吸.迎随.捻转等补泻手法做了详尽的描述,也同时谈论了摄.爪.切.按.扪.进.退.弹.摇.动等手法,这些成为后世单.复式补泻手法 ...

  • 针刺营卫补泻论

    营卫之气的运行,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散布在浅表:营气行于经隧,处于深里.所以刺卫者宜浅,刺营者宜深.<七十一难>说:"针阳者,卧针而刺之"意指针刺属于阳得卫分(浅层 ...

  • 针刺补泻手法趣探(上)

    引子 近日临床实习结束于家中静养,尝闻仙四经典,载而玩之.令人反思是乃本极欲成仙之琼华派终于飞升之时而自取灭亡,玄霄成魔被封东海之底.结局慕容紫英道:"唯有天道恒在,往复循环,不曾更改... ...

  • 针刺补泻手法趣探(下)

    引子 上文(见<左右捻转补泻初探>)说道,若以天人相应之法应天气运转而考针刺左右补泻之道,方可拟下法:医者右手持针,辨经而后切之,合于时宜取其腧穴.令左手爪甲切穴,令散其气,并嘱患者咳嗽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