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家庭如何成就一个孩子的全部: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惠特曼:诗塾课(240)

点击上方↑↑↑ 蓝字“诗塾”关注我们

“   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  

[美国]惠特曼

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

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

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在那一天,或者那一天的一部分,

或者几年,或者连绵很多年。

或者是早开的紫丁香,那么它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

还有那青草,那绚丽的朝霞,那红色白色的苜蓿草,以及那菲比鸟的啾鸣,

还有那三个月大的小羊羔,淡粉色的一窝小猪,小马驹和小牛犊,

还有谷仓空地上或泥泞的池塘边那叽叽喳喳的小鸡一家,

还有池中好奇的鱼儿,以及那美丽的迷人的湖水,

还有池中的水草,优雅地摇曳着

所有的这一切,都成了这个孩子的一部分。

四五月间田地里的幼苗变成了他的一部分,

还有冬季浅黄色的玉米苗儿,

缀满花朵的苹果树,以及路边最普通的野草,

从小旅馆踉跄而归的醉老汉, 路过这里到学校去的女教师,

途经这里的争吵的男孩子,整洁而面带羞涩的小姑娘,

以及他所看到的城市和乡村的一切变化。

他自己的父母,那个作他父亲的男人和在子宫里孕育并生产了他的女人,

他们从自己身上给予这孩子的还不止于此,

他们后来还每天都给,他们成了他的一部分。

母亲把一盘盘喷香的菜端到餐桌上,言语温和,穿戴整洁,

走过时身上和衣服上散发出健康的芳香,

父亲强壮,自负,魁伟;吝啬,

爱发脾气,不公正,

急促而响亮的言谈,苛刻的讨价还价,耍手腕的本领,

那无法否认的慈爱。

日落时远远看到的高地上的村庄,

中间的河流,阴影,光晕,雾霭和夕照,

近处那些懒懒地顺流而下的帆船,

纷纷翻滚的波涛,层层迭迭的彩云,孤单地呆在一旁的紫酱色霞带,

地平线的边缘,飞绕的海鸥,和海岸泥土的馥郁,

这些都变成那个孩子的一部分。

那个天天向前走的孩子,

他正在走,

他将永远天天向前。

作者简介

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1819年5月31日-1892年3月26日),生于纽约州长岛,他是美国著名诗人、人文主义者,他创造了诗歌的自由体(Free Verse),其代表作品是诗集《草叶集》。

惠特曼是美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民主诗人。他出身于农民家庭。当过木工、排字工、教师、报纸编辑、职员。惠特曼基本上是自学的,他特别喜欢读荷马、但丁和莎士比亚的作品。

1855年,他自费出版第一版的《草叶集》。其后每再版一次即增加新作,直至逝世出第9版时共收诗383首。他以饱满的激情歌唱人民,歌唱劳动,歌唱祖国,歌唱自然;被誉为“民主之诗人”。他在诗歌形式上有大胆的创新,创造了“自由体”的诗歌形式,打破了传统的诗歌格律,以断句作为韵律的基础,节奏自由奔放,汪洋恣肆,舒卷自如,具有一泻千里的气势和无所不包的容量。

诗歌英文原文

There Was A Child Went Forth

by Walt Whitman

THERE was a child went forth every day;

And the first object he look'd upon, that object he became;

And that object became part of him for the day, or a certain part of

the day, or for many years, or stretching cycles of years.

The early lilacs became part of this child,

And grass, and white and red morning-glories, and white and red

clover, and the song of the phoebe-bird,

And the Third-month lambs, and the sow's pink-faint litter, and the

mare's foal, and the cow's calf,

And the noisy brood of the barn-yard, or by the mire of the pond-

side,

And the fish suspending themselves so curiously below there--and the

beautiful curious liquid,

And the water-plants with their graceful flat heads--all became part

of him.

The field-sprouts of Fourth-month and Fifth-month became part of

him;

Winter-grain sprouts, and those of the light-yellow corn, and the

esculent roots of the garden,

And the apple-trees cover'd with blossoms, and the fruit afterward,

and wood-berries, and the commonest weeds by the road;

And the old drunkard staggering home from the out-house of the

tavern, whence he had lately risen,

And the school-mistress that pass'd on her way to the school,

And the friendly boys that pass'd--and the quarrelsome boys,

And the tidy and fresh-cheek'd girls--and the barefoot negro boy and

girl,

And all the changes of city and country, wherever he went.

His own parents,

He that had father'd him, and she that had conceiv'd him in her womb,

and birth'd him,

They gave this child more of themselves than that;

They gave him afterward every day--they became part of him.

The mother at home, quietly placing the dishes on the supper-table;

The mother with mild words--clean her cap and gown, a wholesome odor

falling off her person and clothes as she walks by;

The father, strong, self-sufficient, manly, mean, anger'd, unjust;

The blow, the quick loud word, the tight bargain, the crafty lure,

The family usages, the language, the company, the furniture--the

yearning and swelling heart,

Affection that will not be gainsay'd--the sense of what is real--the

thought if, after all, it should prove unreal,

The doubts of day-time and the doubts of night-time--the curious

whether and how,

Whether that which appears so is so, or is it all flashes and specks?

Men and women crowding fast in the streets--if they are not flashes

and specks, what are they?

The streets themselves, and the façades of houses, and goods in the

windows,

Vehicles, teams, the heavy-plank'd wharves--the huge crossing at the

ferries,

The village on the highland, seen from afar at sunset--the river

between,

Shadows, aureola and mist, the light falling on roofs and gables of

white or brown, three miles off,

The schooner near by, sleepily dropping down the tide--the little

boat slack-tow'd astern,

The hurrying tumbling waves, quick-broken crests, slapping,

The strata of color'd clouds, the long bar of maroon-tint, away

solitary by itself--the spread of purity it lies motionless in,

The horizon's edge, the flying sea-crow, the fragrance of salt marsh

and shore mud;

These became part of that child who went forth every day, and who now

goes, and will always go forth every day.

作品赏析

这首诗创作于1855年,诗篇奔放不失清新,语言直接且细腻,感情饱满而富于哲理。这也是一首影射诗人童年生活的抒情诗。全诗细致描绘了儿童所见到的和接触到的每一个事物,都成为了其成长的一部分,并现成一个世界的整体认知。同时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起首段落,是对整首诗的总括。整体概括出一个孩子来到世界,用很长一段时间去感知这个世界,并逐渐长大的过程。为后文具体描述成长过程做好铺垫。

第二部分,孩子通过和自然的互动,对自然有了整体上的认知,并吸纳自然的精髓。诗中描述了三月里花草获得新生,动物们一代又一代的繁殖,各种植物与环境和谐融合的景象。孩子的生长,与初春的植物,动物互为映衬,相互对照。孩子的生命力与动植物的生命力相得益彰,和谐共生。而自然中的这一切变成他的一部分,是在抒发人类与客观世界的结合,与自然的结合。是作为孩子吸收自然的精华,也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诗人是以孩子的眼光来书写这一部分,显得清新恬静,也是美丽迷人的,充满了肆意生长的欢欣。

随着时间的推进,诗篇紧接着开始描写孩子继续探索自然界中不同事物互相结合,幼苗的发芽,开花结果,周而复始。孩子也开始逐渐认识到:除了自然环境外,还有社会环境下的人,物,无处不在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醉汉、女教师、吵闹的男孩,安静的女孩,城乡的巨变......这些平常而又通俗的城乡面貌,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这一段落,则直面外部世界的飞速变化,孩子的心理也显现出微妙的异动来。与前一段落对比,显然对这一世界的认知,正逐渐变得深刻和理性一些了。

在经历了大自然和社会变迁的认知之后,孩子转而来探究自己生命的起源和家庭生活的至深影响。在诗人的笔下,父亲健壮,自负易怒,说话高声而急促; 母亲却温和从容,贤惠慈爱。人物描写精妙客观,但都有着无法否认的慈爱。那些带给孩子巨大影响的,肯定有着家庭的温暖与关爱。

在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童年生活的影子,那些对原始家庭生活的还原的贴切语言,恰恰说明诗人成长过程中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第五部分,诗人又转向自然景观的描写,不过这次却尤其带有个人的体验,显得成熟而敏感,富于强烈的个人色彩。日落、河流、波涛、晚霞,等等,都附上一层或孤单、或壮丽、或迷茫、或沉静的浓烈的个人意识。显然,一个孩子逐渐成长,外部世界已经在逐渐内化为自我内心的映射了。这一段落描写得细腻迷人,而且蕴含丰富。诗人并没有直接写出孩子对自然的感受,只是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转换来反映孩子在不断地探索着这个世界,并渗透了明显的个人的直觉意识。

整篇诗歌,内容丰厚深邃,逐步递进。完美再现一个孩子探索自然,探索客观外在世界,并融合和内化,逐步成长的过程。语言表达上自由奔放,中间文笔清丽,大胆直爽。同时也充满了探求生命,追寻本源,成长成人的深远哲理。

孩子们,我们阅读这样一篇伟大的作品,却无时不感到蓬勃的生命力,世间万物的精华,社会认知的不断递进,家庭和外部环境对于一个人的生存、成长的巨大影响。这些都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成为我们成长的那些关键因素。

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的,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接触到的,所感知到的,都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我们看到的自然万物,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无时不在影响着我们;我们所阅读到的书,所接触到的师生,所接触到的社会环境,各色人群,无处不在地影响着我们;我们所体验到的家庭气息,父母言行和教诲,也时时刻刻地影响着我们。

因此,你所有的环境,自然,你所有的阅历,社会经历,你所有的家庭氛围,构成了你的生命历程和成长全部,构成了你的思想观念、你的心胸格局......孩子们,天天向前的孩子们,我祝福你们,大胆前行,勇于吸收,走好你自己的每一步。

阅读指南

父母读给孩子听全文,八岁+ 听 
适合九岁+孩子 读全文

让孩子读,父母不用多的讲解,让孩子自己体会,是最好的阅读方法。
给孩子以原始的音乐感,旋律性。
不会读的字,父母提示下即可。
诗歌天然的美妙,会吸引孩子一首一首地读下去。在多次的阅读中,体会文字与韵律的美好

朗读者

朗诵者: 悦然 (8岁)
配乐曲:成长 症例7号についての二,三の事柄 + 新九郎の成長

创作者:渡辺俊幸

乐曲专辑:サトラレ オリジナル・サウンドトラック + NHK木曜時代劇「かぶき者 慶次」オリジナルサウンドトラック

配乐曲剪辑和编辑自日本作曲家渡边俊幸的作品《成长 症例7号についての二,三の事柄》和《新九郎の成長》。渡边俊幸曾经在美国的贝克莱音乐院学习古典及爵士,师从艾伯特哈里斯先生学习好莱坞的作曲模式,回国后开始为电影,电视连续剧,卡通片等进行配乐。他的作品能展现出大师级的纯熟风范,为许多影视剧做过配乐。这两首都蕴含着成长的主题,富于成长和初生的细腻敏感意味。其作品清新淡雅,非常受听众的喜爱。剪辑拼合在一起,也催生出浓郁的活泼气息。

今天的献声者,是来自河北的悦然。他热爱朗读,多次在诗塾献声。他的朗读语调舒展灵动,读来明朗清晰,显得隽永成熟,安静中自有力量。继续加油,阅读路上,坚持必有收获。

阅读,拥有沉默的力量,拥有引领灵魂起飞的力量。而诗歌也拥有绽放的力量,拥有情感温暖的力量。风过留声,雁过留影。每一缕风声,每一道雁影,都在我们心灵里留下涟漪,在我们心田里留下印记。孩子们,让我们绽放,像花儿一样;让我们放声,像鸟儿一样。给我们的世界,留下属于自己的,不一样的印记。

请记住:诗塾一直就在这里,不离不弃。传播诗歌,在诗意里成长,一直是诗塾的宗旨和初心,希望在未来的岁月里,给孩子们带来更多美好的诗歌享受,同时与孩子们更多的互动,共同成长。

愿我们在祝福里成长,不忘初心,坚持前行,追求诗意的远方。

惠特曼作品朗读集合

惠特曼:在自由和力量中飞翔|波波读诗:诗塾课(55)
思远读诗: 幸福的早晨|惠特曼:诗塾课(85)

思远读诗:一只沉默而耐心的蜘蛛|惠特曼:诗塾课(150)

支持原创,欢迎转载
并热忱欢迎大小朋友们分享音频视频
诗塾是你读诗荐诗分享诗歌的好平台

关注诗塾 

给孩子们一个诗意的童年

图*诗
其图片来自一组Laimonas Smergelis儿童插画

请加微信号:诗塾 或搜索:Poemclass 

我们欢迎大小朋友发送音频视频给我们编辑推送

合作/分享请联系 wwwcox@qq.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