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个由建文帝隐居宁远而产生的地名,有你的家乡吗?(首秀其五)||永乐塘 慈觉山 杨桂坪 柏万成 皇家洞……
这次参加全国第二次地名志、地名词典、地名录的宁远部分“专家组”审核工作,使我有机会见到了1983年编写的《湖南省宁远县地名录》,见到了不少以前见不到的族谱和方志。这不仅丰富了小编的知识,开阔了视野,了解了家乡的历史,还为研究建文帝补充了更多的证据。在这里,就让我把宁远县、新田县相关建文帝的传说、谱录作个简单的介绍吧。详细的,待以后综合了更多的资料,再作推介,还望各位亲们谅解。
己经调查到的因建文帝隐迹宁远而产生的地名21个有:中和镇:永乐塘、慈觉山、芳竹山;柏家坪镇:皇家洞村、朝罟皇庙、四元山;鲤溪镇:柏万城、梅木塘、厂屋里、大观堡、皇恩里、龙形头、仙姑庙;五龙山瑶族乡:扬桂坪村、荒塘;湾井镇:下灌广文桥、下灌历史地名龙回寺、大屋地善庆庵;新田县(明1639年前属宁远)金陵、骥村、洞心村龙池寺。本推文首秀其五,其他的按顺序再行推出。
第一条:中和永乐塘
中和村永乐塘这一地名的形成与建文帝有直接关系。1983年版《宁远县地名录》190页有这么一条记录:“永乐塘:传说明朝一皇帝访西路到此一宿,人们感到很快乐而得名。”这里有个中心词“访”,字典上的解释是“看望、探问、访问、拜访、探访、访友”,一个“访”字,反映了这位皇帝已是“草民”,也反映了他来此村是查访民情。
特别幸运的是,本次与我一起审编地名的退休干部欧阳文亮主任(70岁)对此还记忆犹新,他说:”那时,我们还在读初中,我有个比我低一届的好玩的叫陈文利还是陈知利的,毕业后参军分配到零陵南津渡电站,他姑妈嫁到我们茶园村。我们当时玩得蛮好的,一次到他家做客,不禁问道,你们村咋就叫个永乐塘呢?他家父母说,是因为明朝一位皇帝到村寻访民情,在这里住了一夜,大家感到很快乐。欧阳主任还说,这个地名的得名,现在还蛮多人晓得。你得抓紧时间再去永乐塘采访一下呵。
第二条:中和慈觉山
今中和镇有个慈觉山村,属芳竹山行政村辖。这个地名记录了这里曾经有个寺庙叫慈觉寺,而这个慈觉寺,就是建文皇帝曾经隐迹的地方。
慈觉寺在明清时期是宁远有名的寺庙,县志介绍列示寺庙名录时,是西路寺庙的“排头兵”。其实慈觉山和慈觉寺是同一个意思,在这里“山”也是指寺,因为寺庙常被人们称为“山门”。
为啥说建文帝在中和镇的慈觉寺里隐迹过呢?证据在于《宁远县志》的一段记录:“有白掌塔,云明末故臣瘗骨于此。传者失其姓氏。初,披缁慈觉寺,其母为募此山,创立道场,自营宅兆,刻铭塔石。”(这个“明末故臣实”为明初故臣,下一条柏晚成地名就有解释)而《白掌塔铭》上明文写着,这个葬在白掌塔的智眉禅师、应文和尚、李花朱先生、柏晚成(后人书为柏万成)他的身份就是一位皇帝!而且传为“洪武皇帝”!
第三条:鲤溪柏晚成
今鲤溪镇有个社区叫柏万城社区,过去曾叫柏万城公社、柏万城乡。在民国《宁远县志》中则书为柏晚成。这个地名的来历在1983年版《宁远县地名录》中也有记录:“柏万城是元末祖宗姓名。”
结合县志与地名录的记录,再加上碑刻记录,可以确定柏万城实为明初人。为啥又称他为祖宗呢?县志里写道:先在慈觉寺(指中和慈觉寺)当和尚,(后来)他母亲买下了这座山,创立了新的慈觉寺(大观堡),自己看风水,先坟地,自己书写碑文!(碑文见下图)
宁远人喜欢称先祖为“伯公”,开村先祖就称“开村伯公”,而宁远县人明清时期崇祀的三伯公,实为“上伯公”之谐音而来,这也不是笔者的猜想,而是三伯公祠的碑文尚存呵,上面明确写明三伯公为“天子”。像龙形头公祠上的碑文所述:“我祖三伯公、仁祐公”。龙形头姓黎,姓李等姓都以期为始祖。实为该地的开基始祖。
第四条:五龙山杨桂坪
杨桂坪村今属五龙山瑶族乡,这个地名也与建文帝有关。我们还是看看地名的记录吧:“由江西鹅井塘移居,以河两旁多杨柳和昔日该村是后后的桂芳女的名字得名。” 如果该皇后是在位皇帝的皇后,那么我们的史志早作了记录,现在所传在史志中没有记录,其地又距大观岭那么近,地名来历与建文帝在此隐居被称为“皇后”有关极大关联。有人会问,建文帝不是当了和尚吗?怎么还有聚老婆啊?我们考证到,他是在家出家的居士,不是长期往在寺庙的和尚,是可以娶老婆的呵!
第五条:柏家坪皇家洞
柏家坪镇有个皇家洞村,自地名诞生起就叫皇家洞。为啥叫这个名字呢?前段时间,皇家洞郑姓某先生请我帮助翻译一篇家谱上的先祖迁移方面的文章,在这里,看到了原来西洞(指中和慈觉寺一带)一带有慈觉寺,原属欧阳姓的,后欧阳姓之女嫁郑姓,将这一带山场作为嫁妆赠送给了这一郑氏。由于这个山场与当和尚的皇帝有关,故名皇家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