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化袈裟记》:建文帝藏身永州第二证——梅大师亲树碑刻记录落难皇帝在龙池寺做了和尚?

上一篇,讲叙了下灌李普智为《李闻举传》作传时写下了《闻举公序传》,该文明确载录李闻举在“靖难”之役时,不仅救出了建文帝,还把建文帝荐引到了宁远,并成为建文帝最贴身的帝王食官。不过,单单靠一个可以不断更改的族谱记录,还是有些让人心生疑惑的。于是,我们就拿出了最具说服力的《缘化袈裟记》——一块由建文帝亲自树立于永乐六年(1408)的逊国为僧碑。

龙池寺在明朝时属于永州宁远县十二乡之一南乡,龙池寺《圆盘香炉石刻》上的地址记录是:“湖广行省永州府道州宁远县南乡石羊坠头坊”。不过,在明崇祯十二年时(1639),明政府析宁远南北二乡十三里成立新田县,龙池寺便属新田县辖。现属新田县枧头镇洞心村辖,是赶集的热闹去处。

这里有许遗碑。2011年,新田县文管所所长史世冬在龙池寺发现了一块碑,因历久剥落,加上做洗衣台数十年,很多文字不能辨认。现将可辨认的文字附录如下。

(正标题):缘化袈裟记

(副标题):小行德祖梅等师亡代立之记序

(正  文):夫山曰安昙,寺曰龙池。自古亘今垂迹□□□□□□,开□□□□□□□。大明皇朝先师铁峰悟真□□。□□□□□□师祖曰:“为师□秉浮屠宗教,惟安定郡□□□□□□□□衣,主剃本清为备燕师,弗克行□□□□□□□,幼随师祖抚长,□□□□□□师之恩家,梅祖□金襴袈裟入寺,壮观亼天□□□□□□□□□□□勒石以记之,不希燕天岂复,何言□□□□□□之善□,书刻碑之志□□□□□□□□□□□□

善布祖建寺。

(功德栏)……信士胡以恭舍虫一斤,信士胡以敬舍虫一斤……信士胡庭瑄舍虫一斤,信士胡庭佑舍虫一斤,信士胡庭秀舍虫一斤……信士胡用高舍虫一斤……真武帝一位:陈志□□舍;院堂大□□□□:本心释子僧西江;洪钟一口:曹荣寿舍;号抱前拱樟一侄人,地名大富丽:李总心舍;普庵圣相三位:北乡信士彭三郎舍。西江化八位四轴:达摩耶一轴,胡□□舍;大菩萨一尊,胡妯相舍;讳长迦一轴,胡庭昌舍;仁明仙一轴,胡庭清舍。西湖化八位四轴:佛驮耶一轴,宋湖福舍;阿罗汉一轴,□□□□;侧祠恭秦冯宗舍。恩府胡志□、以恭二侄舍:地名尘落,地名庙翠山头。

(立碑人):本邑小行德祖梅、祖文、祖玄、师从僧本能、师叔本源、师叔本榻、师弟祖□、师弟祖□、师弟祖□。

虽然很多文字不能辨识,但正副标题和立碑栏第一、二、三人却能清晰辨认。在本文对碑刻解读中,那些文字辨认有争议的东西坚决不去触及。仅依正副标题和立碑人一栏对该碑进行解读。

第一,立碑人“本邑小行德祖梅”与副标题“小行德祖梅”系同一人。

立碑人一栏第一人为“本邑小行德祖梅”,这是谁也不能否定的。本邑,即本县,当然是指宁远县。副标题中的“小行德祖梅”仅仅是把“本邑”弃去不用,所以说二者系同一人。“小行德祖”系“梅”的修饰词,与后主文的“祖文”、“祖玄”的“祖”意思不一样。“小行德祖”之“祖”是“始祖、先辈”的意思,“祖文”、“祖玄”的“祖”仅仅为名字中的一个字。即“小行德祖梅”的意思是“(宁远县)小乘佛教的始祖,他的字号为梅”。

由于“小行德祖梅”是《缘化袈裟记》中的第一立碑人,而副标题中又以他的名字为代表,充分反映该碑刻所记核心人物便是“梅”。另外,正文中有“大明皇朝先师铁峰”字样,也说明铁峰为梅的法名或戒名。

第二,《缘化袈裟记》刻立于明永乐年间。

龙池寺建于明永乐二年(还有一说是三年),这在康熙《永州府志》中是有记录的:“ 龙池寺, 在南三都,明永乐二年建。” (日本内阁文库藏清康煕九年刻本。 卷二十四《外志·寺观》)。“在南三都”的意思是:在南乡第三都。从这个记录看,反映此记录来自明朝时期的宁远县志记录,因为明朝时这个地方才称南乡。

碑刻正文中本有年代记录,但磨灭不可识。既然碑刻记录的核心人物是立碑人中的第一人,说明该碑刻是“当事人记的当时的事”。碑刻究竟立于什么年代呢?查看把寺庙包围起来的洞心村《胡氏宗谱·龙池寺记》发现,龙池寺由大明皇朝先师铁峰为住持,载录的年代为“永乐甲子”。此记与《缘化袈裟记》正文中“大明皇朝先师铁峰”一至,说明谱记来自该碑文。但永乐年号二十二年中,没有“甲子”,所以我们只能将该碑刻立年代初步确定于为明永乐年间。

第三,正副标题记录梅是一个流亡皇帝,在龙池寺退位当了和尚。

正标题缘化袈裟记中的“缘化”意为:佛教术语,与劝化同。劝化有缘者,使行布施也。袈裟: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合起来,意为“为僧记”,加上副标题上的主人翁为主语,正标题的意思是:梅等师傅当和尚记。

副标题“小行德祖梅等师亡代立之记序”中可以确定的是,“小行德祖梅等师”是要记叙的重要人物,其核心人物当然是梅。“记序”见“记敍 ”。亦作“记叙”,亦作“ 记序 ”,表示用文字叙述。

大家最不好理解的词语就是“亡代立”。这里三个字,有两个是通假字,当然就不好理解了。在这里“代立”是“代位”的通假词,“亡”通“无、毋”。

输入“代位”二字百度,其显示为“见代立”。在汉语词典上查“代立”,查得:亦作“ 代位 ”。继立为君。立,通“位”。《商君书·更法》:“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 高亨 注:“代,接替。”汉刘向《新序·善谋上》作“代位”。又如上一篇文章中有“永乐篡立,公乃致仕归”,讲的就是永乐皇帝篡位后,李闻举就辞官回家了。通俗地说,“代立”就是“接位为皇帝”的意思。那“亡代立”就是,不接位为皇帝,意思就是退位。这是一个独义词,解读起来是没有歧义的。

副标题全文的意思,到此就十分明确了:小行德祖梅等师傅退位为僧的记事叙文。这个副标题显示了梅等人是皇室帝或王。所以有句式中有“等师亡代立”,因为太子、藩王、皇后等地位高的人继位,也可用代立一词。

结   论

从副标题可知,梅在“亡代立”之前,是位皇帝、太子或藩王。但是龙池寺另一块碑《万明灯》开篇便指出:“自佛祖之光于邑,国也由是京畿。师等命寺龙池,难曰应门(天子行走之门就是正门,因此称应门),文岂非先□□□□……”意思是:自从佛祖来到宁远县,这里就成了国家的京城地区。师傅把寺庙命名为龙池寺,靖难时期便是皇帝进进出出的正门。应文怎么不是……这篇碑文清楚明白地告诉大家,龙池寺始祖即小行德祖梅的真实身份是位皇帝。由于时间点在永乐时期,可以推定这群在龙池寺逊位为僧的和尚,便是明史第一悬案主人建文帝朱允炆。

建文帝避难时期自号为梅,历史上也是有记录的。下一篇:证道寺壁题:建文踪迹第三证——梅就是那位流落民间的避难皇帝?他怎么从永州又跑到浙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