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大才子周邦彦躲在床下,偷听皇帝宋徽宗赵佶和歌女幽会,写首流传千古的妙词《少年游·并刀如水》

公元728年,40岁的孟浩然虽然早已是名满天下的大诗人,但却刚刚参加人生中第一次科举考试。谁料最终的结果不尽人意,他竟然落第了。当时的孟浩然虽然内心苦闷,但对于仕途依旧抱有希望,于是便留在长安城中等待机会。

一日闲来无事,他便去好友王维工作的官署找他,两人谈天说地好不开心。这个时候突然听闻唐玄宗驾到,这一下可把两人吓坏了。毕竟在古代普通人进入官署是违法的,而当时的孟浩然虽然颇有诗名但却无功名在身,倘若被玄宗知道,可能他和王维都要遭殃。仓皇之间孟浩然只能躲到庄底下。

玄宗来了后和王维聊了会儿,孟浩然在床下躲着瑟瑟发抖。王维看玄宗心情还不错,也不敢再隐瞒孟浩然躲着的事,于是便将此事据实报以玄宗。玄宗听到孟浩然竟然躲在床下,便命他出来相见。又因为早早便听过孟浩然的诗才,玄宗便让孟浩然吟诵一首他作的诗。于是孟浩然忐忑地吟诵了《岁暮归南山》,结果吟诵到“不才明主弃”这句,玄宗一听便恼了,直接呵斥他“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这也算是彻底断了孟浩然的念想,于是此后的孟浩然便只能寄情山水。

孟浩然之所以吟出那样一首不合时宜的诗作,其实我们也能理解,毕竟一床之隔便是手掌生杀大权的皇帝,更何况孟浩然只是一位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而已,内心慌乱在所难免,慌乱之余大脑几近空白,自然很容易做出看上去不太聪明之事。不过并不是所有的读书人遇到这种情况都这般惊惧,就像北宋词人周邦彦便也遇到类似的事情,而他的“危险情况”比孟浩然更甚,但他却在那样的情况下写出了一首流传千古的情词,可以说心大至极。

在宋代文人张端义撰写的《贵耳集》中记载着这么一个故事。周邦彦有次去找歌女李师师,谁料刚来没多久,宋徽宗便紧随其后而来。在这种情况下和皇帝碰面,显然不是一件好事。于是周邦彦便赶忙藏在了李师师的床底下。此次宋徽宗是拿着一颗从江南进贡的橙子而来,来了以后和李师师打情骂俏,而这一切都被躲在床下的周邦彦听到了。这放在其他人身上早吓得打哆嗦了,但是周邦彦却在这样的情况下却写出了下面这首情词。

《少年游》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这首词上阕描写的是女子和恋人在房中幽会的情景。前三句写的是女子对于恋人的热情招待,并州产的刀子锋利如水,吴地产的盐粒洁白胜雪,女子用纤纤手指缓缓剥开新鲜的橙子。这几句虽然看似只是简单地写了并刀、吴盐和女子剥橙,但是从“如水”、“胜雪”、“纤指”几个词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女子对于男子的刻意讨好。

而后三句描写的则是女子在房中调笙,男子坐在她对面,目光热切地看着她,男子应该也是颇通乐器,还帮着女子调笙。从这三句中我们也不难察觉男女之间的关系和身份之别。

下阕则是通过女子的言语,描写了两人之间暧昧的情状。想来这个时候男子是要起身离开的,但女子不舍,于是便低声对他说:今夜你要到哪去留宿?现在城头的三更鼓声都已经报过了,外面寒霜浓重马容易打滑,不如今晚你就不要走了,现在路上也少有人走。

这几句中不难感受到女子对于男子离去的不舍和挽留,但是两人身份有差,女子也不敢直言挽留,只能通过这种言语表明自己的心意,其中分寸掌握得极佳。短短几句便将女子期待的神情刻画得跃然纸上,词至此做结,但是却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余味悠长。

不得不说,周邦彦这首情词写得确实是恰到好处,倘若写得再过几分便不免让人觉得“俗艳”。清代文人周济在《宋四家词选》中便评价这首词“此亦本色佳制也。本色至此便足,再过一分,便入山谷恶道矣。”

对于周邦彦这首词,大家有什么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