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词的写作(六):词调
一般都是按照清朝毛先舒的划分方法分为三类,即小令,中调,长调。他规定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虽然机械,也不科学,但已是约定俗成的事。张炎在《讴曲旨要》中说:“歌曲令曲四指匀,破近六均慢八均”,意思是说:四拍的是小调“令”,六拍的是中调“破”和“近”,八拍的长调“慢”。
令,一般指小调,短词,如(十六字今)、《如梦令》、《调笑令》等。“令”的原意是命令、法令。后用于筵席代表酒令。唐人将酒令托为歌舞,遂有“歌令”、'令舞”等。白居易有“醉翻衫袖抛小令”句。“令”虽属短调,但也有长达一百字的叫《百字令》(即《念奴娇》)。小令有单调如《十六字令》和双调,如《长相思》之分。
引,是指大型乐曲前面的一部分,也叫做引子。如《梅花引》、《阳关引)等。“引”原意是牵引,引申之意。古人引入词调,唐代琴师陈拙在《琴说》里说:“弹调引者,贵于弹缓,句读取予中有意思”。
近,长于小令,短于慢,属中调,如《好事近》。“近”的原意在词学中是“近拍”的省文。有两调“相近”之意,因此“近”也有长调的,如《剑器近》九十六个字。
慢,属长调,如《扬州慢》、《石州慢》、《声声慢》等。“慢”的特点是慢行声、慢节奏、曲调长,每一字声多有装饰。张炎在《词源》里说“慢曲不过百余字,中间抑扬高下,丁抗掣拽,有大顿、小顿、大住、小住、打、指等字…累累乎端如贵珠之语”。慢调最短的是《卜算子慢》八十九字,最长的《浪淘沙慢》一百三十字以上。
摊破:是在原调里增加了字或句,如《浣溪沙》,本调是上下两阕,每阕三个七字句,句句押平韵,为七七七句式。摊破后,把每阕第三句改为仄声,又加了一个三字句,押平韵,成为七七七三句式。《采桑子》(奴儿)摊破后,则是在原调每阕的最后再加一个“也罗,真个是可人香”的二六句式。
减字,(也叫偷声),如《减字木兰花》,原调为七言八句,后将一三五七句的尾三字减去,便成为《减字木兰花》。
阕与叠,音乐每奏完一遍为一阕,在词里就是分段。一首词只有一段,叫单调,两段的叫双调,分上下阕。第一段叫上调阕,第二段叫下阕。叠是指音乐重复的意思,若有三段四段便不叫阕,而称为叠,即三叠、四叠。
换头,是指双调下阕开头的句式、平仄与上阕开头的句式、平仄不同的叫换头,也叫“过片”,如《忆秦娥》,上阙第一句是一一丨三字句、下阕的第一句是一一丨丨一一的七字句。清周济在《介存斋论词杂著》里说:“吞吐之妙,全在换头煞尾”。古人称换头为过变,或藕断丝连,或异军突起,皆须令读者耳目振动,方称为佳制。换头最重要的是不能断了词意,必须承上启下,互相连续。
犯调,在音乐里叫作“转调”,在词里便是集数调为一调,或者集几个调中的某一部分为一调,如《暗香疏影》是取《暗香》的上片和《疏影》的下片而成。犹如诗里的集句诗。
词寄,是说本词用的什么调。一般写在词的后面。如“寄调菩萨蛮',表明本词依据菩萨蛮词牌而填。现在一般的作法是先写词牌,词牌下有的还加上标题,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等,也有的不加标题,只写词牌名,内容让者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