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第353课:成语“麟角凤距”中,“距”是什么意思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讲“足”部的三个汉字:“跔、䠅、距”,这三个字中,“距”是现代汉语的常用汉字,也就是本课的重点汉字。三个字的详情如下:
1、跔。读音有两个:
(一)jū。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跔,天寒足跔也。从足,句声。”形声字。本义是天寒筋脉抽搐,手足关节不能屈伸。徐锴《说文系传》:“筋遇寒不舒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跔者,句曲不伸之意。”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苏俗所谓膀牵筋。”其实现在北方大部分地区,仍有这个用法。《玉篇·足部》:“跔,天寒足跔。寒冻,手足跔不伸也。”《逸周书·太子晋》:“王子曰:‘太师何举足骤?’师旷曰:‘天寒足跔,是以数也。’”天气太冷,师旷冻得脚冷,只能不停地跺脚,疏通血脉。
(冻跔了手脚)
(二)qǔ。这个读音出自《集韵》。同“(走+句)”,行走的样子。《话本选·刘东山誇技顺城门》:“掇转马头,向北一道烟跔,但见一路黄尘滚滚,霎时不见踪影。”
跔的小篆写法如图:
(跔的小篆写法)
2、䠅。读kǔn。《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䠅,瘃(读zhú)足也。从足囷(读qūn)声。”形声字。本义是手足皮肤因受寒而皲裂。也作“皲”。
(手䠅了)
徐锴《说文系传》写作“(足+困)”。但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称:“囷声,锴本作困声,非。古音由敛而侈。囷声字多转入䰟(读hún)韵。
徐锴《说文系传》:“足遇寒裂曰瘃。”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疒部》曰:‘瘃中寒肿覈(读hé)。’据《赵充国传》,手足皆有皲瘃之患。此字从足,故训为瘃足。”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䠅,字亦作皲。”
䠅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䠅字的小篆写法)
3、距。读jù。《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距,鸡距也。从足,巨声。”形声字。本义是鸡、雉等的腿的后面突出象脚趾的部分。《六书故·人九》:“距,鸡爪也。斗则用距。” 如图:
(鸡距及鸡各部位的名称)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季氏介其鸡,郈氏为之金距。”季氏和郈氏斗鸡,季氏给自己的鸡套上皮甲,郈氏给鸡安上了金属的距(鸡爪子)。斗鸡时,鸡主要用的是距这一部位。
(斗鸡)
后来,距又用来指禽兽脚后象趾的突出部分。比如《山海经·南山经》:“有兽焉,其状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
(《山海经》里的狸力)
又比如《抱朴子·自叙》:“晚又学七尺杖术,可以入白刃,取大戟。然亦是不急之末学;知之譬如麟角凤距,何必用之?”用的也是距的本义,麟角:麒麟的角;凤距:凤凰的距爪。这当然是不常用的东西。后来,“麟角凤距”就发展成为成语,指备而不必用的珍贵东西。
距在本义之外,还有很多用法,比如:
(1)古代兵器锋刃上的倒刺。《字汇·足部》:“距,凡刀锋倒刺皆曰距。赵广汉善为钩距,钩之有距,吞之则顺,吐之则逆。”就是倒刺,进去的时候,是顺利的,拔出来的时候,因为倒刺的原因,不顺茬口,因此中兵器的人非常痛苦。
(远古时期带倒刺的兵器)
比如《淮南子·原道》:“夫临江而钓,旷日而不能盈萝,虽有钩针芒距,微纶芳饵,加之以鲁何、娟嬛之数,犹不能与网罟争得也。”就算有好的钓具,钓鱼终究比不过渔网捕鱼。这个好钓具里面,就有带倒刺的钓鱼钩。
(2)人头上鬓角的弯曲处。《释名·释形体》:“鬓曲头曰距,距,矩也,言其曲似矩也。”如图:
(鬓距)
其实,这还是本义的延伸。突出的样子,很像是鸡距。
(3)蹲,踞。明代夏完淳《问·燕问》:“虎距龙翔,杰举连娟。”
(4)至,到达。《字汇·足部》:“距,至也。”比如《史记·苏秦列传》:“渡滹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而距国都矣。”距国都,就是到达国都。
(5)违,距离。《正字通·足部》:“距,违也。”比如《老残游记》第十二回:“河面不甚宽,两岸相距不到二里。”这个用法,现代汉语最常用。
(6)花萼或花冠基部延伸而成的管状囊状部分。凤仙花、早金花、耧斗菜和堇菜等的花都具有显著的距。某些植物的距,内含花蜜,称为“密距”,多见于兰科和玄参科等植物。
(耧斗菜的距)
此外,距还通“拒”,指抗拒;通“巨”,指巨大;通“歫”,止。又通“讵”,两种用法:第一种用作副词,表示反问,相当于”岂”,“难道”;第二种用作连词,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苟”,“如果”。
距的小篆写法如图:
(距的小篆写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