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考实战秘笈
地理考试要获取高分,除了需要基础扎实,心理素质良好外,还需要掌握实战技巧。下面介绍针对几种题型的答题技巧。
一、做人文地理类的选择题时,忌跟着感觉走
地理高考题中,很多人文类选择题的素材是当今热点话题,新颖、流行、有时代气息,文字简单易懂,读起来感觉亲切熟悉,因此学生很容易受迷惑,而跟着感觉答题,这时候学生的判断依据往往是文字和语感,而不是地理规律。地理高考的目的之一是测试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因此答题时唯一的依据就是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
做此类选择题的步骤是:
(1)阅读题干,并排除文字干扰,确定题干中所涉及的地理名词,这样就基本框定了题目所考核的知识点范围,避免了盲目。
(2)快速在脑海中罗列该地理名词所涉及的相关地理原理、规律;
(3)在心中有数的基础上,再看选项,判断答题,针对性就比较强。
二、做区域地理类的选择题时,忌匆忙粗略
此类题多有区域背景图出现,而且大多是学生不熟悉的区域图象,主要考查学生辨别区域、定位空间的能力。此类题图象陷阱大,且前后题有联带关系,因此判断要慎重,不可匆忙粗略。
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有三个:一,仔细读图,不要遗漏图中的任何信息,尤其是区域图中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这是地图的三要素,它们承载了很多重要的地理信息,往往对答题有暗示和启发作用。二,辨别相对冷僻的区域时,可以从图中的经纬网度数、区域轮廓线、等值线的弯曲变化、河流走向、城市布局等来获取信息。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选取一个信息作为判断突破口,其他信息可用作辅助验证。例如可以先由经纬网框定区域范围,确定属于哪个大洲,或者属于哪个具体区域,然后回忆该区域范围内的地理事物,有哪些山脉、河流、湖泊、著名城市等等,最后再到图上去验证。三,要特别留意图中隐含的几对重要差异:冬或夏、南与北、沿海和内陆,这些是确定地理事物和地理原理的重要条件,如果判断失误,将会导致连环出错。学生在紧张应试时,不要忽视以上细节点,这样才能做到准确定位,从容应答。
三、做综合简答题时,忌空洞八股
地理考题中经常出现一些综合简答题,主要考核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以及运用所给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中,总结了不少以不变应万变的“公式”和“通用性语言”,期望在考试中能投机得分。但事实上,在评分要求中,对所回答的知识点的到位度、专业性、具体性等都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如果言之无物,空洞八股,是没有得分点的。
比如,“分析辽中南地区发展经济的有利因素”,不能笼统地答“资源丰富、水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便利等”,而要这样答:“煤、铁、石油资源丰富;靠近辽河可就近获取充足水源;接近沈阳等消费市场;水陆交通便利等”。这样的回答才具体、实在,富有地理性。
再比如,交通发达这一句,在分析区域有利因素时经常会用到,但如果能写出“该地处于铁路枢纽位置,交通发达”,或者“该地是海港城市,河海联运,交通发达”,或者“该地多高速公路,附近有航空港,现代化高速交通发达”等,就能够得到该知识点的满分。
四、做大分值综合题时,忌轻率答题
地理综合题中,总有一、二题分值很高,有的甚至超过20分。学生在做此类题目时,往往有两种极端:一种是联想过多,脱离题目,洋洋洒洒;另一种是寥寥几句,草率解答。前者盲目,后者轻率,两种情况都不能得全分,
明智的做法是,先看分值,根据分值可以基本确定答题的要点应该有几个。一般情况,每个要点的得分是2-3分。如果是10分的问题,那么至少要考虑有四至五个要点。当然这些要点不能是重复的内容,应该是不同角度的,符合地理专业性、科学性的要点。
如果觉得要写的要点太多,出现无话可说的情况,那就到题目所给的材料、图表、地图中去寻找信息和灵感。大分值的综合题一般都是材料题,答题的要点很多能从材料中获得,基本是就题论题,只要适当联系,语言表达正确,应该能拿到主要的分数。
五、做“陌生”题时,要会顾名思义
地理考题中会有一些新鲜的、富有生活气息的内容,会遇到一些“陌生”名词,主要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即时推断新鲜事物地理规律的能力。
当遇到“陌生”名词时,不要慌张,应战的策略是顾名思义,进行推理。比如去年高考第32题中的第3小题问“图中哪个地点最适宜修建滑雪游览中心”。解答的切入点是对“滑雪”一词的顾名思义:第一,“雪”如何来?冬季要有降雪的温度条件,即冬季平均气温要低于0℃;第二,冬季降雪量要比较丰富,即要处于迎风坡位置;第三,“滑”如何才能做到?一定要有坡度,即需要山区环境。综合上述推理,图中能满足“1月气温低于0℃,降雪量丰富,且在山区”三个条件的地点才适宜修建滑雪游览中心。
最后提醒考生,在复查试卷时,要注意再次审题,然后再检查自己的答案,避免疏漏某个重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