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门阀制度的开端,琅琊王氏一族的兴衰荣辱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昔日高门望族聚集的乌衣巷如今杂草丛生,只余一二升斗小民偶尔路过。

繁华逝去,那曾经大放光彩的氏族却依旧被历史铭记。

作为东晋第一氏族,琅琊王氏在东晋初的政治上有着不可忽略的作为、不可撼动的地位,甚至流传着'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然而皇权至高无上且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一个普通士族是如何做到与皇族比肩的程度的呢?

接下来将以王氏家族的发展为时间轴,从王氏各阶段领军人物和王氏所处的外部环境——魏晋政局来解说这一成因。

别驾王祥

王祥,琅琊临沂人,三国曹魏及西晋时大臣。是西汉谏议大夫王吉的后代,祖父王仁官至青州刺史,而父亲王融屡次被东汉官府征召都被一一回绝。

从这里可以看出王祥所处的家族本是官宦人家,以诗书传家,在那个年代也有一定的政治地位。这些为后来王祥做官乃至为琅琊王氏奠基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到这个时候,王氏家族也不过是众多氏族中的一员,王祥这个人也没有在我们心中留有印象。但是我们有可能听过'卧冰求鲤'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小男孩子的母亲去世了,他的父亲续弦娶了一个不太良善的女人,经常苛待这个小男孩,但是男孩子以德报怨,反而对父亲与继母更加孝顺。

某个数九寒天小男孩的继母突然想喝鲜鱼汤,于是小男孩脱了衣服卧在结着厚厚冰层的河面上,企图融冰捉鱼,还没脱完突然两尾肥鱼破冰而出,有说是上天被他的孝心所感动所以想帮他。

这个男孩子也就是王祥,他因为此事得到'孝圣'的称号,并闻名于所在的州县。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我们不做考究,但是《汉书》有关于这件事的记载,且王祥确实也是因为这件事在仕人阶层中闻名。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慕名而来的东汉官员'举孝悌'征召他入朝为官,他没有应召,而是带着家人去往庐江避乱。直到魏晋魏文帝时期,他被徐州刺史吕虔征为别驾,当时徐州盗寇横行,王祥率领士兵将其一一击破,维护徐州一方的治安。

当时百姓歌唱赞美他说'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可见当时王祥的影响力以及在民间的名声之大。

从这以后,王祥的政治声望慢慢上升,他的家族也在逐渐发展,成为琅琊临沂之地数一数二的大族,为后来'王与马共天下'打开局面。但是此时的琅琊王氏只是在地方上崭露头角,后来这个家族又是怎样与中央政权联系上的呢?这就又不得不提到谈玄名士王衍了。

名士王衍

王衍 ,字夷甫,上文别驾王祥的族孙,玄学清谈领袖。据说此人每天手拿麈尾,口若悬河,世间就没有他说不通的道理。

凭借深厚的清谈实力,他在一众士人之间颇有地位,加上王氏在当地的地位,王衍一度成为本地士人的领军人物。就这样一个才学出众,阶级地位极高的人,虽然说过'不以经国为务',但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他逃不开政治的漩涡。

王衍有个女儿是愍怀太子司马遹的妃子,而另一个是贾充孙辈贾谧的妻子,他是通过联姻的方式在西晋末年宫廷倾轧事件中左右观望。为何这么说呢?原来愍怀太子司马遹是'何不食肉糜'的'傻儿'皇帝司马衷长子,是太后贾南风名义上的儿子。

司马衷年轻时,因贾家贾忠是开国功臣,其父亲司马炎出于各方面的考虑,让自己的儿子娶了贾家女儿贾南风。但是贾南风不是一个安分的,因司马衷脑子不太聪明,在司马衷继位后,作为皇后的她便开始弄权,后来导致西晋灭亡的八王之乱很大的原因就在于贾南风。

司马遹不是自己亲生的,贾南风就一直想除掉他。说到这里,我们就明白了怀太子司马遹与贾家其实是两个敌对的阵营,而王衍在这时可以说是脚踏两只船,但不得不说也是王氏有这个两边都得罪不起的实力,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也没有翻船。

后来的事可能王衍也没有料到。八王之乱爆发,司马皇室内部相互倾轧,贾南风与愍怀太子司马遹在这场斗争中相继败落。反而是与琅琊王氏有着七拐八弯姻亲关系的东海王司马越暂时胜出,成为晋怀帝的辅政大臣。

说是辅政大臣,但是由于中央皇权势弱,司马越掌握了实际权力。限于自己稀薄的司马皇室血源,司马越离正位始终差一步。显然司马越此时需要一个在士人阶层中有威信的人投靠他,提高在西晋士人心中的地位。而王衍就极为符合这些条件,王氏家族也需要谋求政治地位。于是凭借王衍的一个女儿是司马越王妃裴氏从兄裴遐的妻子这层关系,琅琊王氏与东海王司马越一拍即合。

有王衍的协助,司马越总算是撑起了门户。但是卧龙之榻岂容他人鼾睡,晋怀帝一直想着怎么除掉这个觊觎他皇位的人。而此时北方各少数民族也在司马皇室内斗时发展壮大,以匈奴人刘渊、羯人石勒为首的少数民族不断冲击着苟延残喘的西晋王朝。

最终司马越在内外夹击之下,在讨伐石勒途中忧惧而死,扶柩归东海的王衍及一众皇亲国戚、士人也在途中被石勒截杀,一时间残骸遍地。值得一说的是王衍在死前的表现,作为西晋末期重臣,在面临异族的截杀时,他劝石勒称帝,妄图讨好石勒,最终还是难逃一死。而远在洛阳的晋怀帝也被刘渊杀死,洛阳沦陷,北方晋王朝的势力瓦解。然而属于魏晋王朝的故事还没完,琅琊王氏在王衍的操作下也靠近了中央政权,为'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奠定基础。

良臣王导

早在司马越在八王之乱中胜出时,琅琊王司马睿在王导的劝说下归顺了司马越,后来被司马越起用驻守南方,晋室的政治中心也在此时开始逐渐南移。洛阳沦陷,西晋灭亡之后,司马睿在江东称帝,改元太兴,东晋开始。

但是司马睿继位后,面临与司马越同样的问题,于是他重用王导、王敦兄弟二人。王导负责文治,居于机枢之地,为朝廷政治出谋划策。而王敦则负责军事,总征讨于上游,巩固东晋的领土。一时之间琅琊王氏的政治地位无可替代,无人能及。'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形成。

自古帝王治国讲究制衡之术,只是因为一旦有臣子势力过大,就会引发朝政动荡甚至引发叛乱。而以王氏王导在朝中的地位,王敦所掌握的军权,他们不需要结党营私,可以直接造反了。

正是这个原因,司马睿有意识扶持其他氏族,压制王氏的势力。王敦借势举兵造反,这一期间王导受到影响,被皇帝及众人疏远。但是王导并没去支持王敦,反而率领王氏子弟主动领罚。然而司马睿始终不敌王敦,最终被逼放弃抵抗。王敦掌握实权后,开始诛杀当时司马睿扶持的士族,王导没有劝阻。当王敦想要进一步篡位,却受到王导的抵制,王敦无法只得退回武昌,晋元帝司马睿继续掌权。而琅琊王氏在这个过程中也受到重创,几乎全族被灭,只保留了几个主要人物。

相比王衍,王导更有政治能力,他才能扶持东晋王朝。也比王衍的眼光更为长远。在王敦造反一事中,王导没有支持,在王敦剪除朝中政敌他也不反对。最终保住司马皇室,稳住江东政局,也保留了琅琊王氏的实力。静水流深,往往是懂得保存实力的才能更长久。

结语:

从魏晋初王祥起始,到王导收势,保存实力,琅琊王氏的命运始终与司马皇室纠缠在一起,创造了封建王朝史上'王与马共天下'的特殊政治格局,成为门阀政治的开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