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因为推行科举制,才被门阀害得亡国?这又是历史新发明!

【文武全才,雄图大略的一代圣君杨广,因为完善科举制,打击关陇集团,而被门阀士族反攻倒算,导致亡国,甚至因此才被李渊李世民父子在史书上丑化,沦为昏君暴君。】这可以说是网络历史学家的经典发明之一。

隋炀帝(隋明帝):杨广

在两晋南北朝的几百年里,那些高门大姓的世家大族,因为垄断了国家绝大部分的知识、人才、财政、国计民生,因此,不论各个胡汉王朝怎样如走马灯般更迭,却能代代保持荣华富贵、常有功臣名人,始终占据帝国最高的政治地位。

关东士族(郡姓)如王、崔、卢、李、郑;关中士族(郡姓)如韦、裴、柳、薛、杨、杜;汉化鲜卑大姓(虏姓)如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江南过江士族(侨姓)如王、谢、袁、萧;江南本地士族(吴姓)如朱、张、顾、陆……

同样,无数雄才大略的英主明君,同时也都在穷尽心智,不断采取举措打击和制衡士族门阀,和他们争抢政权、税赋、人口。

隋文帝杨坚罢乡举,废止中正官,开创科举制,其子杨广又始建进士科,力图从世家大族手中完全夺回选官人事权,高门士族对此确实极为不满,竟称此举导致了「士无乡里,里无衣冠,人无廉耻,士族乱而庶人僭矣」,因此「政烦于上,人乱于下」,所以导致了隋朝灭亡。

【隋承其弊,不知其所以弊,乃反古道,罢乡举,离地著,尊执事之吏。於是乎士无乡里,里无衣冠,人无廉耻,士族乱而庶人僭矣。隋氏官人,以吏道治天下,人之行不本乡党,政烦於上,人乱於下,故亡。】——柳芳《氏族志》

然而,华夏之天下,从来并非一家一姓之天下,并非当真为哪姓皇帝私有之物。即使皇帝,从来也都是帝国精英阶层推选出来的代言人,东汉之世家、魏晋之士族、隋唐之门阀、宋明之士大夫,至满清八旗,某种意义是才是国家真正的主人。

所以,门阀士族们忠于家族利益而高于忠于国家利益,原是理所当然,需知此时的皇族本身同样也是门阀,而且就因为是一时最大最强的门阀,才得以掌控国家政权,所以其身为皇帝,同样是把自己一家一姓的私利放在首位,而从来不会是什么百姓与国家。

杨坚之所以能在短短九个月时间内,就摧毁北周宇文氏皇族的反抗,成功建立隋王朝,甚至于被后世史家叹为“自古得天下之易,无过于杨坚者”,正因为他本身就是西魏和北周政权真正主人关陇集团的重要成员,在宇文氏历经昏暴之君周宣帝、幼弱之主周静帝后,被关陇集团选定为新的代言人。

隋高祖文皇帝:杨坚

诸如关东世族大家,崔卢王郑这些五姓大族,江南顾氏陆氏等吴姓大族,和与隋王朝起家的关陇门阀集团,也就是杨坚李渊于谨李密们,根本就不算是一路人。与之相反,其立场甚至是彼此对立,利益严重冲突的。前者是魏晋以来传承数百年的老牌贵族,后者是一群凭着军功起家投资成功,崛起不过数百年的暴发户。

因此,原本作为一个合格皇帝,对此类政治局面正常的手法,就该是拉一派打一派,让士族们彼此争斗,相互制衡,从他们争斗的间隙中,更进一步提拔自己赏识的寒门子弟,也正是之前的杨坚、之后的李渊李世民父子,一直到武则天所做的那样。

门阀从来不是只知损人不利己的怪兽。

当杨广不惜民力,急于求成,指挥失策,丧师辱国,三十万府军精兵命丧东征,国内民怨沸腾再难压制,草根百姓不堪践踏揭竿而起,声讨其罪状“罄竹难书”。这种天下大乱暴民蜂涌,帝国秩序荡然无存的情形,于门阀而言正是最可怕的地狱场景,所以才会在杨广不可能收拾局面的时候抛弃了他,去转而选择新的代言人。

李渊招募3万人马,从太原起兵到攻克长安,全据关中河东这样的天下要冲,只用了4个月时间,又过了半年便正式称帝,巴蜀地区跟着不战而降,不但占据关中形胜之势俯瞰天下,所据地盘的府兵份额(即战争动员力)占当时天下三分之一强,历代王朝筑基之速无过于此。

唐高祖神尧皇帝:李渊

这当然不是因为李渊本身能力强过了刘邦朱元璋,而是因为他作为关陇集团的重要成员,成为建立了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王朝之关陇集团的新代理人。

因此,李渊在进军时一路招降纳叛,一路不停滥赏,几乎见人就发“世袭国公”的帽子,全盘承认关陇集团和关中世家的权力与利益,因此得到他们一致支持。大伙儿共建新朝,集体抛弃了躲到江南看琼花的杨广。

李渊虽然是打败隋军了夺取的长安,但李唐之天下,与其说是取自杨广,不如说是取自天下崩乱时的各路诸侯,群雄逐鹿,胜者为王,和生命最后时刻在江都(扬州)醉生梦死的杨广,已经关系不大了。

所以,一度颇为流行的“门阀亡隋说”,相当程度上是为杨广的失政推卸责任。在当时,和门阀士族们斗争中合作、合作中斗争,正是任何一个理性统治者的选择,即使无数雄才大略的英主明君,亦难例外。舍此之外,即便是有神人能开无双外挂将现有门阀全杀光了,难道那些寒族官僚便不会籍此填补空缺,进而成为新门阀么? 参见从汉到隋,多少世家大族没落,又有多少新晋士族崛起。

唐高祖李渊依靠抛弃了杨广的关陇门阀支持,建立唐朝后,虽做出形式上的退让,依北周、北齐旧制,每州置大中正一人,但仅是名誉职务,和魏晋旧制大不相同,用人实权仍在吏部。

唐太宗李世民政变夺位后,一边大量提拔重用了房玄龄、魏征、马周等关东寒士,让他们进入为中枢重臣,与高门士族相制衡,

另一边则修《氏族志》,下令改以唐朝此时的官位高下,分为九等。重新确定士族门第,贬低崔卢王谢等山东和侨姓旧族,抬高关陇集团依托的关中士族和代北虏族,又将诸多建唐功臣和寒门大臣的门第也抬高进士族之列,最后确定天下士族二百九十三姓,一千六百五十一家。

等于是以李唐皇室和关陇门阀为核心,同时包容建唐功臣、南北士族、各地寒士,以新的官职品级排定次序,扶植了一个全新士族集团,来取代繁衍三百余年的魏晋南北朝旧士族。

同时李世民继续坚持推广和完善科举制,人才来源也涵盖于全国。所以当李世民看到新科进士们从端门列队而出,因此便留下了「天下英才尽入吾彀中」的自得。

唐太宗文武大圣皇帝:李世民

唐高宗李治即位后,先废杀皇后王氏,淑妃萧氏,又诛杀国舅长孙无忌,关东士族代表太原王氏、南方士族代表兰陵萧氏、关陇门阀代表长孙氏,皆遭重创。

李治死后,皇后武则天取代唐王朝称帝,更以铁血与尸骨铺路锐意革新。她残酷打击以士族门阀和功臣集团为代表的各方政敌,株连甚广,并限制奴婢数量、保障奴婢人身、打击豪强地主,进而消灭了士族集团的部曲佃客制。

武则天又发展和完善科举制度,创立殿试,首开武举,推重进士科,大量增加科举入仕名额,同时广开仕途,滥赏勋阶,大量提拔寒门小吏进入官场,身居高位,参决政事。

武周皇帝:武则天

随着唐朝中后期雕版印刷术的普及,才让世家大族垄断知识和人才变得困难。同时黄巢起义和五代兵乱又彻底摧毁了士族赖以生存的经济根基,即大地主庄田制,在那以后,到了宋朝,科举士大夫官僚在朝堂一家独大,士族和门阀终于成为彻底历史名词。

从这段漫长的历史,可以看到,努力完善科举制之外,更要加上普及印刷术,打破门阀与士族对知识的垄断,并努力削夺其经济基础,才是真正终结门阀政治的大杀器。

宋朝能真正解决门阀士族这一持续数百年棘手难题,之后朱元璋更能尽杀功臣一家吃独食,有唐朝三百年推广科举制的过渡,有黄巢与五代兵乱对门阀士族经济基础的彻底摧毁, 而绝不是杨坚、李世民在政治上就不如赵匡胤、朱元璋了。

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妄想一蹴而就,行事和理念过于超前,领先时代几百年的人,有许多都变成了历史上的疯子与失败者,只能为真正王者驱。

也只有大约受了明清时代“君主臣奴”理论影响的人,才会觉得「凡是不对皇帝唯命是从、凡是将家族利益看得比皇帝利益还重的大臣,全都该死」,恨不得把在隋朝时,也能大开无双外挂,将门阀们顷刻间一扫而光。

这些人一边憎恨着世家门阀和官僚士大夫,一边又将历史上的那些杨皇帝、李皇帝、赵皇帝、朱皇帝们看做国家和百姓的利益代表,【以皇帝之是为是,以皇帝之非为非】,基于如此思想来论史,岂不更加可笑?

很大程度上,今时中文网络中,“良青历”(有良心青年历史发明家)们,对杨广这个刚愎自用、好大喜功、功败垂成的君主,寄予无限同情,并做种种美化其暴政举措、推卸其亡国责任的历史发明,即源于此,以至于出现了荒唐之极的「杨广故意打输东征高句丽之战、故意损兵折将,只为削弱门阀军力」一说。

岂不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如果杨广的真实目的,真的是想借东征去打垮各家门阀,好让自己一家吃独食,甚至不惜拿军国大事和几十万将士的生命来当筹码,那他被门阀士族们联合起来推翻掉,真是再正确也没有了。

好在从目前史料上看,也丝毫看不出杨广有类似的迹象,他一直到生命终点时,信任的其实同样是一帮门阀大族出身的亲信官员们。 毕竟一个虽然晚节不保,但也替华夏民族首次开拓了青海高原、留下了大运河的大有作为君主,其政治水准无论如何,也肯定比今天的“良青历”们高明得多,一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