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入门心得:从“印中求印”与“书从印出”直到“印外求印”

今天写的这篇文章,算是我的篆刻入门心得的第三篇,前两篇分别讲了“印中求印”和“印从书出”,今天我再念叨念叨“印外求印”

当然了,“印外求印”在整个篆刻史上还是有踪可循的,比如赵之谦,再比如“黟山派”的创始人黄士陵,他们的综合艺术修养,使他们将各种综合的艺术学养都集合到篆刻创作中来,为文人篆刻开了一条“印外求印”的新路。

“印外求印”这个观念提出始于晚清,最初的“印外求印”概念是从印章之外的资料,寻找新的创作素材和养分来丰富篆刻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仅主要限于金石学范畴,比如古人的鼎、彝、壶、爵,各种日用器物,还有一些古文字的考证,以及文人绘画等方面内容,这显然是有局限的。

从最早的“印宗秦汉”的“印中求印”一方方印的模仿,力求亦步亦趋,刻得完全相仿,甚至可以乱真,每一刀的刀法,第一印章的章法,都可以从秦汉古印里找出来根据;到“书中求印”从篆书书写中寻找篆书字体本身的艺术规律,用于篆刻创作,使篆刻创作更加成熟。直到赵之谦以后,篆刻家们纷纷从印外资料中寻找各种资料,而此时的“印外求印”已经不限于上述所说的最初提起的“印外求印”,开始涉及更加广泛的艺术范围。

篆刻创作是一个渐进的漫长过程,一方印一方印地模仿,篆书字体的慢慢入手和掌握,可能都需要很漫长的学习和练习过程,但即便是把篆书写到纯熟,汉印模仿到酷似,但总归会遇到一个瓶颈,那就是:没有自己的风格,所有的印章都可以从前人哪里找到痕迹。当然,我并不是说,要把印章刻得跟前人一点关系也没有就算好印章了,而是指,印章要师古而不泥古,既有古人风格,又有自己的气息。但这个目标极难达成。

布丁今天所强调的“印外求印”是指一个篆刻学习者,其文化、学识、阅历、对篆刻之外各门艺术的融会贯通,包括绘画、建筑、音乐、文学等各门学科的钻研都可能积累成为篆刻人的文化根基和底蕴,这种积累越深厚,对篆刻文化的理解就越深,再将这种理解用到篆刻创作,在篆刻创作中领悟到的方寸之道,又再返回到对其他文艺修养的积累,从而形成各种学识都服务于篆刻创作,同时又使篆刻创作者达到享受篆刻艺术的境界。

因此,一个篆刻学习者应当在勤学苦练基于金石学的篆刻创作本身努力的同时,又要注意在篆刻本身之外再行提高其他学科的艺术修养,用以滋养篆刻创作。如此在篆刻之内、之外来回往复,篆刻水平必将新开洞天,渐有自我面目。

“印外求印”是篆刻学习创作的最终阶段,也与前两个阶段一样,没有止境。篆刻学习者应当在三种学习方式中循环往复,找到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寻找艺术道路上最美妙的路途与风景,艺无止境,诚实不虚。

(关于篆刻的闲言碎语26)



公众号:三个小布丁  个人微信号:sangexiaobuding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