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乾隆皇帝《御制盛京赋》

乾隆 篆书《御制盛京赋》清代乾隆皇帝是历史上一位才情甚广的皇帝,擅长文学(诗歌散文),是一生写诗歌四万多首,是历史上诗歌存世最多的诗人。他也擅长书法,在全国各地留下来宝贵的墨迹。1743年他撰写了一篇4500字颂扬别都沈阳的文章,题名为《盛京赋》。乾隆皇帝令臣工广搜载籍,据援古法,撰写各体篆文,镌刻成书,一种篆体为一卷,内容相同,共32体,故为32卷。合成一部大书,蔚为壮观。乾隆命大臣傅恒、汪由敦任此丛书的总裁官,阿克敦、蒋溥任副总裁官,于1748年(乾隆13年),交武英殿刊刻于1748年出版。32体篆文名为:玉筋篆、奇字篆、大篆、小篆、上方大篆、坟书篆、倒薤篆、穟书篆、龙爪篆、碧落篆、垂云篆、垂露篆、转宿篆、芝英篆、柳叶篆、鸟迹篆、雕虫篆、麟书篆、鸾凤篆、龙书篆、剪刀篆、龟书篆、鹄头篆、鸟书篆、科斗篆、缨络篆、悬针篆、飞白篆、殳篆、金错篆、刻符篆、钟鼎篆。各篆所书字体婀娜秀丽。乾隆喜好汉字32种篆书,还命令清大臣按此创造了满文32种篆书。

清武英殿刊刻的32种《御制盛京赋》在这32种篆体中,大部分为象形篆或异体篆。象形是汉字最初的造字方法,也是六书的基础。秦以前的文字属于初创阶段的文字,秦统一为小篆,初次实现了汉字的规范化。由于隶书的广泛应用,篆书渐渐失去了实用价值。东汉以后,篆书日渐衰微。唐以后,真行草大行其道,篆书更加衰微。直到清代随着碑学的盛行以及甲骨文、金文的大量发现,篆书才重新被书界所重视,并且出现了邓石如等篆书大家。《乾隆御制三十二体篆书盛京赋》的刊行等,对篆书再次兴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2体《御制盛京赋》(清代内府刻书图录)北京出版社32体《御制盛京赋》(满文楷篆合璧本)由武英殿制版刻印颁行全国。于是,这32种篆书从此成了皇帝钦定的文字,在以后的文献、布告、印章上,常见多种书体混合使用在一起,并以此防伪。32种篆书《御制盛京赋》出过篆书手抄本、刺绣、刻印、影印等多种版本。1769年,传教士钱德明把装有《御制盛京赋译著》的书箱寄往法国,途中被广州海关扣留,东印度公司某经理把《御制盛京赋译著》从箱子里取出,后来箱子到了法国,这本书却没找到。次年,钱德明又一次将《御制盛京赋译著》装箱,寄给法国皇家文库的图书管理员比尼翁。比尼翁收到书后委托东方学家约瑟夫·德经对《御制盛京赋译著》进行审核。德经是《北狄通史》作者,他对《御制盛京赋译著》进行了认真审核,并为之作序。1770年,法文版《御制盛京赋译著》由巴黎提亚尔出版社出版,开始在西方为人所共知。此书也流传到日本、韩国、东南亚诸国,国外学者对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而惊叹。此书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对中国书法(书体)研究、繁荣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吉林人民出版社的32种篆书《御制盛京赋》三卷本2000年10月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乾隆御制三十二体篆书盛京赋》(全三册)。即为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乾隆皇帝的谕旨;二是正文,即用不同篆书写成的《盛京赋》,共32部,每部后面都附有“篆书缘起”,考述该种篆体的创制或流转的情况;三是傅恒等总裁官撰写的跋文。《盛京赋》全文3390余字。全书共3300多页,总计10万余字,三部分内容都用篆体书写,并注有释文,可谓法书之巨制、篆体之大观。认真研究这部书的内容就会发现其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也可作为学习书法,特别是学习篆书的参考。2004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清代内府刻书图录》即满汉文合璧的《御制盛京赋》一卷本。

中国书店出版的32种篆书《御制盛京赋》龙书篆单本封面2013年至2016年中国书店据所藏清乾隆武英殿刊三十二体篆书《御制盛京赋》,每年择取部分篆体刊行,以《御制盛京赋—芝英篆》、《御制盛京赋—龙篆》、《御制盛京赋—玉筋篆》等单本发行,最后历经4年出齐32本。2016年5月,外研社与沈阳出版社联合出版了法汉对照本《御制盛京赋》。

法文本御制盛京赋御制盛京赋.零本15册.清乾隆撰.傅恒等篆书.清乾隆13年内府刊本.1748年 古书籍扫描图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1616年,正式称汗,建立后金,随后于1625 年把后金的都城从辽阳迁移到沈阳,并在沈阳城内修建皇宫。1634 年,努尔哈赤儿子皇太极改称沈阳为盛京。1644 年清军入关后定都于北京,盛京就改为了留都。1743年(乾隆八年)七月初八日, 32 岁的乾隆帝奉皇太后从京师畅春园启驾东巡,经由热河前往盛京。九月十六日至二十四日,恭谒永陵、福陵、昭陵祭祖,驻跸盛京。十月初一日,诗兴大发,书就了《盛京赋》,次日回銮。

《盛京赋》陈述此次恭谒祖陵的宗旨、感受与经过,更写出盛京的山川形胜,地域广阔,物产丰饶,又追怀开国时期文武功臣,再由彰显军威的围猎,延及耕桑农事,国富民殷,宫室富丽等等。《御制盛京赋》有序全文如下:

御制盛京赋有序全文《盛京赋》是乾隆帝所撰最著名的一篇诗赋,全文 3390 余字。这篇以都市为题材的大赋,寄托着乾隆帝怀念祖宗的深厚情感。为了传播此赋,乾隆皇帝令臣工们广搜载籍,据援古法,撰写了各体篆文,镌刻成《御制盛京赋》,其中,每一种篆体为一卷,内容相同,共三十二体,部分为象形篆或异体篆。篆文有大篆、小篆、龙爪篆、鸟迹篆、雕虫篆、麟书篆、鸾凤篆、龙书篆、剪刀篆、龟书篆、鹄头篆、鸟书篆、科斗篆、缨络篆、悬针篆、飞白篆、殳篆、金错篆、刻符篆、钟鼎篆等等,而各种篆所书的字体均婀娜秀丽,令人赏心悦目。

在这三十二种篆体中,大象形是汉字最初的造字方法,也是六书的基础。此书 32 种篆体大部分都源自前代的书体,可以说,各种篆文镌刻成的《御制盛京赋》,几乎囊括了古代象形篆书的精华。

中国有可考文字的记载是从商代开始的,秦代以前的文字属于初创阶段的文字,秦统一后,实行了文字改革,统一将文字改为小篆,初次实现了汉字的规范化。后来,为了提高书写速度,秦代又推广了隶书,至东汉时期,隶书的广泛应用,篆书就慢慢失去了实用的价值。在东汉之后,楷书的出现,篆书日渐衰微。到了唐代,真行草书大行其道,篆书更加衰微。但到了清代,随着碑学的盛行,加上古代甲骨文和金文的大量发现,篆书又重新被书界慢慢重视起来。中国古代许多象形的文字,对于现代人而言,能认出来的也不简单了,至于书写,基本上只有习练书法的人士了。

(0)

相关推荐

  • 终归到底 ,乾隆爱的还是“小石头”

    乾隆印谱 中国自古是一个以"印"为信的国家.为了信用,有了印章.从春秋战国到现今,从皇帝老爷到平民百姓,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所以要用印信确认:还是伪造文书太多,非得来个印鉴证明. ...

  • 董诰奉敕书乾隆皇帝晚年御制诗一首

    董诰(1740--1818),字雅伦,一字西京,号蔗林,一号柘林,浙江富阳人.官至宰相,精书法,善绘画. 董诰奉敕书乾隆皇帝晚年御制诗一首,故宫博物院藏.诗中乾隆皇帝自称"余向年目力精审时, ...

  • 御制程敏政重修观音寺记订讹.清乾隆皇帝御制

    御制程敏政重修观音寺记订讹.清乾隆皇帝御制

  • 百体书法——40种常见篆书书体之一

    百体书法--40种常见篆书书体之一          郭 谦 第一种篆书:石鼓文 石鼓文,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由大篆向 ...

  • 书法宝典——32体篆书乾隆《御制盛京赋》

    书法宝典--32体篆书乾隆<御制盛京赋>             郭 甘 泉 清代乾隆皇帝是历史上一位才情甚广的皇帝,擅长文学(诗歌散文),是一生写诗歌四万多首,是历史上诗歌存世最多的诗人 ...

  • 清代乾隆皇帝《御制盛京赋》的篆文欣赏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1616年,正式称汗,建立后金,随后于1625 年把后金的都城从辽阳迁移到沈阳,并在沈阳城内修建皇宫.1634 年,努尔哈赤儿子皇太极改称沈阳为盛京.1644 年清军 ...

  • 清代乾隆皇帝篆文《御制盛京赋》

    清代乾隆皇帝篆文<御制盛京赋>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1616年,正式称汗,建立后金,随后于1625 年把后金的都城从辽阳迁移到沈阳,并在沈阳城内修建皇宫.1634 年,努尔哈 ...

  • 刻本欣赏 御制盛京赋,内府,清干隆癸亥(8年,1743)

    · <御制盛京赋>,三十二卷,清高宗弘历撰,傅恒等编校,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武英殿刻三十二体篆文本.版框21.8cm×16.8cm.此书系乾隆皇帝令臣工广搜载籍,据援古法,撰写各体篆 ...

  • 柳叶篆书《御制盛京赋》

    <御制盛京赋·柳叶篆>是乾隆皇帝东巡盛京祭祖时所创作的一篇文学作品,用以追述先人的丰功伟绩,歌颂盛京地区的富饶,怀念佐命勋臣等等.并令臣工广搜载籍,据援古法,撰写成玉箸篆.垂云篆.柳叶篆等 ...

  • 估价1.8亿!乾隆皇帝御制白玉玺或将打破记录……

    这方估价1.8亿的乾隆皇帝玉玺或将打破御制玉玺的世界拍卖记录! 说到玉玺!不得不提"盖章狂魔"--乾隆爷.乾隆在这方面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据统计乾隆皇帝一生拥有1800多枚印章. ...

  • 吉林纪事:清代吉林城通往盛京八大古驿站上满语地名的变迁

    作者:优雅的胡子(吴永刚-Max) 清初时期,随着盛京将军.宁古塔将军的相继设立,广袤的东北地区的行政管理逐步走向正轨.为保障中央与地方的政治.军事.经济联系,清政府在重要城市之间修建了驿路,设置了驿 ...

  • 清代乾隆皇帝御批大臣奏折真迹欣赏

    清代乾隆皇帝御批大臣奏折真迹欣赏,全部301页,由于篇幅限制,只展示一部分!

  • 盛京赋

    盛京赋有序 清 - 乾隆 尝闻以父母之心为心者,天下无不友之兄弟,以祖宗之心为心者,天下无不睦之族人:以天地之心为心者,天下无不爱之民物.斯言也,人尽宜勉而所系于为人君者尤重.然三语之中,又惟以祖宗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