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治风剂

1、川芎茶调散主治
A.外感风邪头痛
B.肝阳上亢头痛
C.痰血阻络头痛
D.血虚不荣头痛
E.气虚不升头痛
2、消风散中配伍蝉蜕的用意是
A.疏散风邪
B.明目退翳
C.宣散透疹
D.息风止痉
E.疏风清热
3、牵正散的功用是
A.祛风除湿,化痰通络
B.祛风化痰,定搐止痉
C.化痰通络,活血止痛
D.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E.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4、大秦艽汤的功用是
A.疏风养血,清热除湿
B.祛风胜湿,益气养血
C.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D.疏风清热,养血活血
E.祛风除湿,活血止痛
5、羚角钩藤汤与天麻钩藤饮二方均具有的功用是
A.清热平肝息风
B.滋阴增液舒筋
C.清热活血止痛
D.滋阴潜阳息风
E.滋阴清热安神
答案与解析
1、【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川芎茶调散功用:疏风止痛;主治:外感风邪头痛。
2、【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消风散证因风湿或风热侵袭人体,浸淫血脉,郁于肌腠而致。痒自风来,止痒必先疏风,故用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疏散风邪,共为君药。
3、【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牵正散的功用是祛风化痰,通络止痉,主治风中头面经络。
4、【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大秦艽汤的功用是疏风清热,养血活血。
5、【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羚角钩藤汤擅长凉肝息风,增液舒筋;天麻钩膝饮功擅平肝息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二方均可清热平肝息风。

第十五单元  治风剂

细目一  概述

1.治风剂的适用范围 
治风剂主要适用于外风或内风证。风证,分为外风证与内风证。外风证是风从外袭所引起的病证,以头痛、骨节疼痛、筋脉抽搐、口眼㖞斜、皮肤瘙痒等为主;内风证是风从内生所引起的病证,以头晕目眩、手足抽搐、言语不利等为主,均可使用治风剂治疗。

2.治风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辨清病辨属性
热者当清,寒者当温,虚者当补。

(2)辨治风证

外风治宜疏散,酌情配伍平息内风药;内风治宜平息,酌情配伍疏散外风药。

(3)内风外风夹杂者

治宜相互兼顾,分清主次。

细目二  疏散外风

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川芎、荆芥各四两、白芷、羌活、炙甘草各二两、细辛一两、防风一两半、薄荷叶八两、清茶
功用:疏风止痛。

主治:外感风邪头痛。偏正头痛,或颠顶作痛,目眩鼻塞,或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

配伍意义:本方所治之证乃风邪外袭,循经上扰清窍所致。治当疏风止痛。方中以川芎为君,血中气药,上行头目,善于活血祛风止头痛,为治疗诸经头痛之要药,尤长于治疗少阳、厥阴经头痛。薄荷、荆芥辛散上行,助君药疏风止痛。其中薄荷用量甚重,兼能清利头目,监制诸风药之温燥及风邪易于化热之特点,共为臣药。羌活、白芷、细辛、防风疏风止痛,共为佐药。其中羌活偏治太阳经头痛;白芷偏治阳明经头痛;细辛偏治少阴经头痛;防风疏散风寒,使风寒向外透散。茶叶既能清利头目,又能监防辛温药耗散伤正,也为佐药。甘草益气,调和药性,为佐使药。诸药配伍,共奏疏风止痛之效。

全方配伍特点:辛散疏风于上,诸经兼顾;佐入苦凉之品,寓降于升。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外感风邪头痛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头痛,鼻塞,舌苔海白,脉浮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风为百病之长,外感风邪,多有兼夹。若属外感风寒头痛,宜减薄荷用量,酌加苏叶、生姜以加强祛风散寒之功;外感风热头痛,加菊花、僵蚕、蔓荆子以疏散风热;外感风湿头痛,加苍术、藁本以散风祛湿;头风头痛,宜重用川芎,并酌加桃仁、红花、全蝎、地龙等以活血祛瘀、搜风通络。

(3)使用注意

导致头痛的原因很多,有外感与内伤的不同,对于气虚、血虚及肝肾阴虛、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等引起的头痛,均不宜使用。

消风散《外科正宗》


组成: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苍术、苦参、石膏、知母、当归、胡麻、生地各一钱、木通、甘草各五分

功用:疏风除湿,清热养血。

主治:风疹,湿疹。皮肤瘙痒,疹出色红,或遍身云片斑点,抓破后渗出津水,苔白或黄,脉浮数。

配伍意义:本方所治之证乃风热或风湿病邪侵袭人体,浸淫血脉,不得向内外疏泄透达,郁于肌肤腠理所致。治当疏风除湿,清热养血。方中荆芥、防风、蝉蜕、牛蒡子疏风散邪,疏风止痒,使风邪从肌肤外透,共为君药。湿热浸淫,以苦参清热燥湿,苍术祛风燥湿,木通渗利湿热,共为臣药。“治风必治血,血行风自灭”,以当归、胡麻仁、生地黄补血活血,凉血止痒,石膏、知母清热泻火,共为佐药。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药性,为佐使药。诸药配伍,共奏疏风除湿、清热养血之效。

牵正散《杨氏家藏方》

组成:白附子、白僵蚕、全蝎去毒, 各等分、热酒

功用: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主治:风中头面经络。口眼㖞斜,或面肌抽动,舌谈红,苔白。

配伍意义:足阳明之脉夹口环唇,布于头面;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本方证乃阳明内蓄痰浊,太阳外中于风,风邪引动内蓄之痰浊,风痰阻于头面经络所致。治宜祛风化痰,通络止痉。方中白附子辛温燥烈,入阳明经而走头面,以祛风化痰,尤其善散头面之风是为君药。全蝎、僵蚕均能祛风止痉,其中全蝎长于通络,僵蚕且能化痰,合用既助君药祛风化痰之力,又能通络止痉,共为臣药。用热酒调服,以助宣通血脉,并能引药入络,直达病所,以为佐使。药虽三味,合而用之,力专而效著。风邪得散,痰浊得化,经络通畅,则喁斜之口眼得以复正。
大秦艽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组成:秦艽三两、川芎、川独活、当归、白芍药、石膏、甘草各二两、川羌活、防风、吴白芷、黄芩、白术、白茯苓、生地黄、熟地黄各一两、细辛半两

功用:祛风清热,养血活血。

主治:风邪初中经络证。口眼㖞斜,舌强不能言语,手足不能运动,或恶寒发热,苔白或黄,脉浮数或弦细。

小活络丹(活络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川乌、草乌、地龙、天南星各六两、乳香、没药各二两二钱(冷酒或荆芥汤送服)

功用: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血止痛。

主治:风寒湿痹。肢体筋脉疼痛,麻木拘挛,关节屈伸不利,疼痛游走不定,舌淡紫,苔白,脉沉弦或涩。亦治中风手足不仁,日久不愈,经络中有湿痰瘀血,而见腰腿沉重或腿臂间作痛。

细目三  平息内风

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

组成:羚角片(先煎)一钱半、霜桑叶二钱、京川贝四钱、鲜生地五钱、双钩藤 (后人)三钱、滁菊花三钱、茯神木三钱、生白芍三钱、生甘草八分、淡竹茹五钱

功用:凉肝息风,增液舒筋。

主治:肝热生风证。高热不退,烦闷躁扰,手足抽搐,发为痉厥;甚则神昏,舌绛而干, 或舌焦起刺,脉弦而数。

配伍意义:本方所治之证乃温病热邪炽盛,传人厥阴,肝经热盛,热极动风所致。治以凉肝息风,增液舒筋,方中羚羊角清热解痉;钩藤平肝息风,助羚羊角息风止痉,共为君药。风盛于内,桑叶、菊花既能清热平肝,又兼疏散风热,使肝热从外疏散,共为臣药。热伤阴津,以生地黄凉血养阴,滋养筋脉;筋脉挛急,以白芍养阴补血,助生地黄生津养筋舒筋;痰阻经脉,以贝母、竹茹清热化痰通经;热扰心神,以茯神益气安神,共为佐药。甘草益气,助白芍缓急柔筋,并调和药性,为佐使药。诸药配伍,共奏凉肝息风、增液舒筋之效。

全方配伍特点:咸寒而甘与辛凉合方,清息之中寓辛疏酸甘之意,共成“凉肝息风”之法。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肝经热盛动风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高热烦躁,手足抽搐,舌绛而干,脉弦数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邪热内闭,神昏谵语者,宜配合紫雪或安宫牛黄丸以清热开窍;抽搐甚者,可配合止痉散以加强息风止痉之效;便秘者,加大黄、芒硝通腑泻热。本方清热凉血解毒之力不足,运用时可酌加水牛角、丹皮等。

(3)使用注意

若温病后期, 热势已衰,阴液大亏,虚风内动者,不宜应用。

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怀牛膝一两、生赭石一两、生龙骨五钱、生牡蛎五钱、生龟板五钱、生杭芍五钱、玄参五钱、天冬五钱、川楝子二钱、生麦芽二钱、茵陈二钱、甘草一钱半

功用: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主治:类中风。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部热痛,面色如醉,心中烦热;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口眼渐形㖞斜,甚或眩晕颠扑,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元,脉弦长有力。

配伍意义:本方所治之证乃肝肾阴虚,肝阳化风,肝风内动所致。治当滋阴潜阳,镇肝息风。方中重用怀牛膝引血下行,补益肝肾,用为君药。配伍质重沉降之代赭石,镇肝降逆,合牛膝以引气血下行,体现急则治标之意;龟板、龙骨、牡蛎滋阴潜阳,使阳能入阴;白芍补血敛阴,泻肝柔筋,共为臣药。玄参、天冬下入肾经,滋阴清热,可助白芍、龟甲以滋水涵木,滋阴柔肝;茵陈利湿,降泄肝气上逆;生麦芽、川楝子清泻肝热,疏利肝气,兼防滋阴潜阳药伤胃气,并能助消化,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兼防石类药、介类药妨碍胃气,是为使药。诸药配伍,共奏滋阴潜阳、镇肝息风之效。

全方配伍特点:镇降下行,重在治标,滋潜清疏,以适肝性。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类中风之常用方。无论是中风之前,还是中风之时,抑或中风之后,皆可运用。临床应用以头目眩晕,脑部热痛,面色如醉,脉弦长有力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心中烦热甚者,加石膏、栀子以清热除烦;痰多者,加胆南星、竹沥水以清热化痰;尺脉重按虚者,加熟地黄、山茱萸以补肝肾;中风后遗有半身不遂、口眼㖞斜等不能复元者,可加桃仁、红花、丹参、地龙等活血通络。
(3)使用注意
若属气虚血瘀之中风,则不宜使用本方。

天麻钩藤饮《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


组成:天麻、钩藤、生决明、山栀、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

功用:平肝息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主治: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头痛,眩晕,失眠多梦,或口苦面红,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配伍意义:本方所治之证乃肝肾不足,肝阳上亢,肝风上扰所致。治当平肝息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方中天麻、钩藤清热平肝息风,共为君药。热化为风,以石决明平肝潜阳,除热明目,助天麻、钩藤平肝息风;血逆于上,以用牛膝引血下行,兼能活血利水,共为臣药。热盛于内,以栀子、黄芩清泻肝热;血行不利,以益母草活血利水;肝肾不足,以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心神不安,以夜交藤、朱茯神安神定志,共为佐药。诸药配伍,共奏平肝息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之效。

大定风珠《温病条辨》


组成:生白芍六钱、阿胶三钱、生龟板四钱、干地黄六钱、麻仁二钱、五味子二钱、生牡蛎四钱、麦冬六钱、炙甘草四钱、生鸡子黄二枚、生鳖甲四钱

功用:滋阴息风。

主治:阴虚风动证。温病后期手足瘈疭,形瘦神倦,舌绛少苔,脉气虚弱,时时欲脱者。

配伍意义:本方证乃温病后期,邪热久羁,灼伤真阴;或因误汗、妄攻,重伤阴液所致,故治当滋阴养液,以填补欲竭之真阴,平息内动之虚风。方中鸡子黄、阿胶为血肉有情之品,滋阴养液以息虚风,共为君药。重用生白芍、干地黄、麦冬壮水涵木,滋阴柔肝,为臣药。阴虚则阳浮,故以龟甲、鳖甲、牡蛎介类潜镇之品,以滋阴潜阳,重镇息风;麻仁养阴润燥;五味子酸收,与滋阴药相伍,而能收敛真阴;与生白芍、甘草相配,又具酸甘化阴之功。以上诸药,协助君、臣药加强滋阴息风之效,均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全方配伍特点:血肉有情之品与滋养潜镇之药合方,寓息风于滋养之中,共成“酸甘咸法”。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温病后期,真阴大亏,虚风内动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神倦瘈疭,舌绛苔少,脉虚弱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兼气虚喘急, 加人参补气定喘;气虚自汗,加人参、龙骨、小麦补气敛汗;气虚心悸,加人参、小麦、茯神补气宁神定悸;若低热不退,加地骨皮、白薇以退虚热。

(3)使用注意

若阴液虽亏而邪热尤盛者,则非本方所宜。正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所说:“壮火尚盛者,不得用定风珠、复脉”。
编辑:钊钊
(0)

相关推荐

  • 虫类药的主治功用,往往因其配伍不同而有异...

    虫类药的主治功用,往往因其配伍不同而有异.一般而言,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攻坚破积:虫类药具有攻坚破积或软坚散结作用,与这些药物咸软.辛散.以毒攻毒的药性特`点有关,可用于治疗痰核.瘰疬.癥 ...

  • 方剂学治风剂疏散外风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

    第一节 疏散外风剂 川芎茶调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川芎茶调散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 目昏鼻塞风攻上,偏正头痛悉能康. [组成] 薄荷叶不见火,八两(12g) 川芎 荆芥去梗,各四两(各 ...

  • 方剂学治风剂平息内风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

    第二节 平息内风剂 羚角钩藤汤 <通俗伤寒论> 羚角钩藤茯菊桑,贝草竹茹芍地黄: 阳邪亢盛成痉厥,肝风内动急煎尝. [组成] 羚角片先煎,一钱半(4.5g) 霜桑叶二钱(6g) 京川贝去心 ...

  • 中医-方剂学-安神剂

    在事业单位考试当中,方剂学-第十一章-安神剂深受出题人的喜爱,尤其是酸枣仁汤和天王补心丹经常在考试中出现,所以今天小编就带大家再次梳理一下这些方剂. 天王补心丹用于治疗心肾两亏,阴血虚少,虚火内扰所致 ...

  • 方剂学消食剂消食化滞剂健脾消食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

    第十八章 消食剂 第一节 消食化滞剂 保和丸 <丹溪心法> 保和神曲与山楂,陈翘莱菔苓半夏: 消食化滞和胃气,煎服亦可加麦芽. [组成] 山楂六两(18g) 神曲二两(6g) 半夏 茯苓各 ...

  • 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

    第三节 利水渗湿剂 五苓散 <伤寒论>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 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逐. 又: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茯苓, 膀胱化气添官桂,利便消暑烦渴清. [组成 ...

  • 方剂学祛湿剂温化寒湿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

    第四节 温化寒湿剂 苓桂术甘汤 <金匮要略> 苓桂术甘化饮剂,健脾又温膀胱气: 饮邪上逆气冲胸,水饮下行眩晕去. [组成] 茯苓四两(12g) 桂枝三两(9g) 白术三两(9g) 甘草炙, ...

  • 方剂学祛湿剂祛湿化浊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

    第五节 祛湿化浊剂 萆薢分清饮(原名萆薢分清散) <杨氏家藏方> 萆薢分清石菖蒲,草梢乌药智仁具: 或加茯苓共煎煮,淋浊流连自可除. [组成] 益智仁 川萆薢 石菖蒲 乌药各等分(各9g) ...

  • 方剂学祛湿剂祛风胜湿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

    第六节 祛风胜湿剂 羌活胜湿汤 <脾胃论> 羌活胜湿草独芎,蔓荆藁本加防风: 湿邪在表头腰痛,发汗升阳经络通. [组成] 羌活 独活各一钱(各6g) 藁本 防风 甘草炙,各五分 (各3g) ...

  • 方剂学祛湿剂化湿和胃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

    第一节 化湿和胃剂 平胃散 <简要济众方> 平胃散是苍术朴,陈皮甘草四般药, 除湿散满祛瘴岚,调胃诸方从此扩. 若和小柴名柴平,煎加姜枣能除疟, 又不换金正气散,即是此方加夏藿. 又: 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