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涵:间接性回论
昨天的六节语文课横扫了一天的课程榜单,在上课之余,关老师根据藤野先生那句:“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也引出了一个十分值得探究的问题:美与科学究竟有如何的联系?虽然以我现在的学识无法解答这个问题,但在看了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之后,还是想稍加对这个问题表达一些自己的拙见。
首先,美和科学本身的研究态度应该是不同的。科学的态度纯粹是客观,理论的。而对于美的态度,则是抽象的,直觉的。并且美的态度是以美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则是以真为最高目的。
科学的探究需要十分的严谨和仔细,也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其最重要的心理活动应该是抽象的思考。但是美起于形象的直觉,且这种形象是孤立自足的,和实际人生也有一定的距离。美一不带意志欲念,二不带抽象思考,这既异于实用态度,又异于科学态度,并且注意力的集中和意象的孤立绝缘也是美感态度的最大特点,但科学相反于此,所得到的事物的意向都不是独立的,绝缘的,观察者的注意力都不是专注在所观事物本身上面的。
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注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重直觉,在实用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所以如果实用是绝对的主观,科学是绝对的客观,而美感则可为客观中的主观或者主观中的客观,两者都不可抛弃,足以是一个糅杂体。
老师说,有科学家认为过,科学和美感是一码事。我觉得这不是完全对,也不是完全不对。科学和美之间也是有很多内在的联系,虽然他们之间看似很遥远,但他们都是专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追求,只是追求的方面可能是不一样的,科学是在不断的探求真理,而美既可以是服务于自己,也可以是传承于自然,亦或是其他目的。而且想学好美学,也不仅仅是看两本书,搞几次文艺活动就所能得到像康德,黑格尔那样高造诣的美学成就,对于美学的探究,需要多方面的学习,多方面的科学知识也是必然中的重中之重,没有科学及多方面的基础,长时间的闭门造车也都是无用功。
所以说科学和美,表面像是背道而驰,互不相干,但却又紧紧连接,密不可分,他们之间像是河中莲藕上的荷花,是隐藏之下的共同体。
美学是一门深学问,马克思恩格斯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也都对美做出了不同的解释,没有足够的生理学,哲学,自然学,政治学等学问底蕴,再多的努力,再多的钻研,在这些深思苦学的报告里都是极大的相形见拙。想要研究美学一点都不容易,大众对美的定义也依旧很模糊,对于很多学识才初出茅庐的我也同样是极大的费力,老师说,很多知识含量丰富的书籍是枯燥的,我觉得《谈美》是这样,但在极大的枯燥之中,也依旧能找到认同的乐趣。
以上很多观点都源自于朱光潜先生,我的美学底蕴太浅薄,甚至可以说实在不精通,不足写出如此优秀的文字。只是想把这样高妙的思想间接传递,让更多人能对美学及其相关的学问,产生点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