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皆由痰生,想祛痰,必须知道这些去痰穴位!
关于痰生百病,我想先跟大家说说发生身边的一起悲剧!
有一个体弱多病的大娘,因为儿子要分家产生气了,开始不吃不喝,睡不着觉,然后得 了一场大病。他的老伴性格暴躁,看到大娘生病后,也开始生气,尔后开始胸闷、心慌,血液迅速升高,很快脑血管破裂,患了脑溢血。
事后分析,皆因痰而起,痰蒙心窍。
中医上说“百病皆由痰生”,如果不把痰吐出来就 会让病一直拖着,导致悲剧发生。
痰
从中医的角度来讲,痰是五脏功能失调产生的浊物,它可以阻闭心、脑、肾或肢体,埋下各种疾病的隐患。
有专家指出,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肾为生痰之根,这三大器官是人体生痰的主要脏腑。因此要注意调养好这三大脏腑的运化功能,通过防痰治痰来达到祛病保健康的目的。
一年四季,不同的原因都可致人体五脏功能失调产生痰浊。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顽痰可以诱生百病,如肿瘤、乳腺增生、中风、高血压、咳嗽等都与痰有关,因此,古今养生名家都十分注重引导人们防痰治痰症来祛病保健康。
痰分有形与无形
从中医角度来讲,痰分两种: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
有形之痰,又谓狭义之痰,为咳咯而出,或呕恶而出,容易被人察觉,故又称为外痰;
无形之痰,又谓广义之痰,不易被人察觉,只能从症测知,其病变和临床证候,从内向外,故又称为内痰。
有形痰病会有明显的症状,根据这些症状,可以有效地诊断早期疾病。
痰从何来
中医学认为,痰是人体水液代谢出现故障的产物,它的产生主要与肺、脾、肾关系密切,其中又与脾的关系最密切。中医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本”之说。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素问·经脉别论》
水饮,由胃而入,津液上输于肺,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使三焦水道通调,水液得以下输至膀胱;同时又通过肺气的宣发作用,以三焦为通道将津液布散于周身。
下输至膀胱中的水液,再在肾的气化作用下,一部分(浊中之清的部分)上注于肺,润养肺金,一部分(浊中之浊的部分)化为尿液,排出体外。
痰的实质就是水
有的医家明确指出,痰的实质就是水。
如张景岳说:“夫人之多痰,悉由中虚而然,盖痰即水也。其本在肾,其标在脾。在肾者,以水不归源,水泛为痰也;在脾者,以食欲不化,土不能制水也。”
赵献可也说:“盖痰者……原非人身之所有,非水泛为痰,则水沸为痰。”
肺为储痰之器
肺气通于天(气温、粉尘、细菌、病毒等),为娇脏。
中医上常说:肺为储痰之器,因肺主呼吸,调节气的出入和升降。当邪气侵袭肺时,损伤肺气,易导致肺内的津液凝聚成痰。
痰虽从肺出,但中医认为,咳痰,非肺之象,而是水行不利之象。
咳嗽即为风不调之象,咳痰即为水不调之象,均非肺之独病,而是与其它脏腑密切相关的。
脾为生痰之源
脾主健运,运化水液,是水液代谢的中间环节。若脾虚健运失职,则水湿停滞,淤而成痰。
《医宗必读·痰饮》:“按痰之为病,十常六、七,而《内经》叙痰饮四条,皆因湿土为害,故先哲云:‘脾为生痰之源’……脾复健运之常,而痰自化矣。”
脾生之痰,痰色白稠厚易出,仿佛有从咽喉滑入口中之感,不需用力咳出,常称此为湿痰嗽,不称为咳痰。
湿痰嗽,指痰湿壅肺所致之咳嗽,具有痰出嗽止之证候特色。
在临床上,脾脏最怕受困,一是气困(生气不布),二是湿困。
肾为生痰之本
因为脾阳根于肾阳,肾阳充足是脾阳健旺的根本。而脾阳健旺是正气内存的根本,正气内存则是邪不可干的保证。
所以,在健旺脾阳的同时,要考虑是否存在肾阳不足之象,适当配入温补肾阳之品,如附子、肉桂、细辛、淫羊藿、吴茱萸等。
肾阴虚,导致肾不能纳火,肝火就旺。要肝肾同养,补肾阴的药六味地黄丸。
中医辨证治痰多
痰瘀作祟既可形成百疾,且有“顽痰怪病”“异证”等之说,其临床表现必然是变化莫测,虚实夹杂,表里不一,形形色色。
诸如头重如裹,昏眩发蒙;
胸胁胀满,喘息气逆,咽喉异物状;
善惊易恐,惊痫抽搐,癫狂躁扰,睡卧不宁;
或男子阳痿,女子带下;
或痰流经络,偏枯失语;
或痰核瘰疬,便干燥结;等等。
寒痰:痰呈白色,病人怕冷,喜欢喝热的,舌苔薄白。这种情况多由受寒邪引起。可以用陈皮、桔梗等化痰的药物泡水,同时治疗风寒感冒。
热痰:痰黄黏稠,由热邪侵肺或先受风寒发高热数天后转化而来,病人怕热喜欢喝凉的,舌红苔黄。此时就要清热化痰了。
饮食要清淡,不要吃容易上火的煎炒食物,可以喝一些鲜竹沥水或者梨汁。(淡竹和青杆竹的新鲜茎,经火烤所沥出的淡黄色澄清汁液即为竹沥。其性寒味甘,一般作为清热化痰之用。)
湿痰:痰为白色稀水样,病人有身体沉重、容易累或大便稀等症,舌苔薄白或白腻。这是由于湿邪侵入人体(如居潮湿环境),使肺、脾功能失调,或者饮食过于油腻,缺乏运动等导致脾的运化功能失调。
这时要多吃些健脾的薏米、山药等食物。同时加强锻炼,控制体重。
燥痰:痰黏稠不易咳出,病人感觉口鼻咽燥,舌苔薄黄。这时要多喝水,可适当用沙参、麦冬、银耳等养阴的药物代茶饮,同时保持呼吸道湿润,室内可用加湿器。
风痰:由风邪侵肺即伤风引起,开始痰白稀,以后可转黄黏痰,病人怕风,舌苔初起白,后转薄黄。
刺激穴位祛痰法
痰的产生和增多会引发人体疾病,祛痰,也必须找到病根。古人说“痰多宜向丰隆寻”。
所以,凡与痰有关的病症应该通过丰隆穴来治疗。借助温热的刺激这个穴位可以同时治疗脾胃二经上的疾患,能健脾和胃,使湿痰自化,借灸火和天序,抓紧调病,建议使用能量平衡灸灸法哦。
丰隆穴
▲点击可看清晰动图
丰隆穴走于足太阴脾经,位于小腿前外侧。从腿的胫骨前缘外侧1.5寸,大约是两指的宽度,和中点平齐,在附近压按,最感酸麻沉重或者痛感明显的地方就是丰隆穴。
如果嗓子哑了,好像是有东西糊在里边,吐也吐不出来,这可能是有痰结在喉咙了,艾灸丰隆穴一分钟。
如果有人觉得有痰咳不出来,刺激丰隆穴后很容易把痰吐出去。
高血脂、体内痰湿重的人,先用手按揉或用小保健锤敲击丰隆穴5分钟,然后把从药店买回的甘草锤烂,外敷在此穴上,用医用纱布和胶布固定。每次贴12个小时,取下隔12个小时再贴。(甘草味甜,色黄,是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的上选)
支正穴
支正是小肠经与心脏之间的一个络穴,位于腕横纹上五寸。
▲点击可看清晰大图
支正穴可以治疗人体的赘生物,中医叫痰结,就是湿气结在一起了,叫痰湿所结。或有气郁之症,就是生了一些气,体内的痰湿凝结成赘生物。
通过刺激支正穴,可以化解这些赘生物。因为支正穴可以从心脏吸取一些血液和能量,然后冲击小肠经,小肠的功能增强了,痰湿能够被及时的化解掉,就不会产生这些赘生物。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