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宗伟:父母不必为了“在场”而“在场”,也不必为了“陪伴”而“陪伴”

【异史氏曰】当下,割韭菜的最大市场不外乎家庭教育,最吃香的也就是家庭教育“专家”了,这些专家惯用的伎俩无非是以所谓的教育常识和教育定律来恐吓利诱那些焦虑的家长乃至教师。因为一旦提及教育常识和教育规律往往可以让家长和教师无言以对,如果一旦提出异议就可能在“专家”那里暴露自己的无知,专家们也就可以此告诫你必须听专家的意见,以强调尊重常识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对比,一朋友说得很到位:家庭教育专家一边义正辞严地告诫家长不要焦虑,要慢;一边挖空心思贩卖焦虑并寄生在这种焦虑上。他们深知家长和教师的焦虑,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壤。

前两天翻彭小华博士翻译的《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看到其中的“为他们而存在”的话题中“'在场’已经成了我们努力的核心部分,也是我们的思维方式以及作为父母的核心成就感”的句子,联想到家庭教育市场中广为流传的那句“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陪伴”,这个句子不知道吓倒了或迎合了多少家长与教师。比如,时下普遍的家长自愿的“陪读”,教师们建议的“陪读”。文中这一段文字蛮有意思:“有时我们乐得'陪伴’孩子,因为他们的需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目标和意义,无论这种需要是实际存在的,还是我们感知到的,抑或是制造出来的。一位叫乔纳森的父亲住在弗吉尼亚州的麦克莱恩,那是一个高压力、高成就人士居住的社区。他发现那里的父母定义自己的指标是:孩子是谁、孩子需要什么,以及孩子取得了什么成就。'孩子们事事依赖,而父母之所以投入这个角色,就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自我价值与这种关系息息相关。’我们想培养亲密的关系,而最终结果可能是,我们制造了一种需要,并需要那种需要。”哪里是他们(孩子)的需要,只不过是成人门制造了一种需要,说白了就是成人的需要,哪里是什么为他们而存在,完完全全是他们为父母而存在嘛。

从《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中我看到美国家长的问题是:“在孩子与其他成年人的所有交往中,我们作为第三方深度介入,有时还表现得咄咄逼人。我们从不缺席,要么亲自出场,要么通过手机远程参与;我们阴魂不散,充当孩子的眼睛、耳朵,帮他们预测问题,为他们提供文件、材料,在他们需要提问或回答问题时进行干预。我们不信任制度和权威,也不相信孩子能解决好自己的问题。简而言之,我们不相信任何人。”由这段文字我想到的问题是,如果家长们不清楚陪伴的目的与如何陪伴,仅记住了“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陪伴”这个常识或者说定律,会不会出现上面提到的美国家长们身上出现的问题呢?我们这些家长是不是也有不少为了“陪伴”同样有美国“有些父母一直都在为孩子而活,孩子长大了,进入世界了,他们也难以作罢”一样的状况呢?譬如那个“一得爹”。

关于“陪伴”彭小华老师说:“不陪伴当然不好,孩子越小越需要陪伴;同时,陪伴不只是在场,关键是陪伴的质量——如果在孩子身边不断地指挥、评论、要求、纠正……那就干扰孩子自由、自主,还会引起亲子冲突。”深以为然。 我以为一直监管式的陪伴或者无休止的陪伴下去,可能导致的恶果就是孩子一直断不了“奶”……

关于“在场”《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的作者倒是建议:“父母不必为了孩子而'在场’。如果父母与孩子共同经历,那孩子还能获得真正的经验吗?我们能不能压抑自己'在场’的需要,好让他们在将来告诉我们,当时是多么快乐,或者,根本就不告诉我们?我们可以相信,我们已经和孩子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不必一直'在场’吗?”我以为将这段文字中的“在场”替换为“陪伴”似乎也讲得通。

如果要让孩子成长又成人,恐怕需要的是需要“陪伴”与“在场”的时候就“陪伴”,就“在场”;需要放手的时候就放手,不可一概而论,更无所谓最好与最不好。对张三来说可能是最好的,到李四那里说不定就成了最坏的。说得难听一点,有的情形下,你的“陪伴”与“在场”在孩子那里就是噩梦!专家的话听听就是,但千万别轻易相信专家,尤其别轻易相信“家庭教育专家”。当然,也别轻易相信这些书,不是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吗?多翻翻不同的书,多听听不同的声音的好处是有可能减少被割韭菜的几率。

(0)

相关推荐

  • #心理 很多父母认为自己不教育孩子,孩子就会走偏,其实那是家长自己的焦虑! #家庭教育 #焦虑

    #心理 很多父母认为自己不教育孩子,孩子就会走偏,其实那是家长自己的焦虑! #家庭教育 #焦虑

  • 如何避开亲子共读中的常见误区

    如何避开亲子共读中的常见误区 来源:北京晚报2021-06-03 09:54 我是一个读书编辑,也是一个阅读推广人,在工作和阅读推广中见到了很多爱读书的家长和可爱的孩子.在无数次的共读中,我和读者朋友 ...

  • 白老师语丝1053:老师只能陪孩子一程,父母才是永不退休的班主任

    风在摇它的叶子,草在结它的种子,我们要过幸福的日子,用自己喜欢的样子. 白老师语丝1053:老师只能陪孩子一程,父母才是永不退休的班主任 老师只能陪孩子一程,父母才是永不退休的班主任. 作为老师的我, ...

  • 遇上父母与老师的冲突,孩子如何抉择?

    一则"不会说谎的妈妈是什么体验"的小视频中,面临迟到,妈妈告诉孩子向老师表达真实的原因:妈妈加班熬夜没起来. 晚上孩子问妈妈,为什么我说的是真的,老师却说我在说谎. 妈妈:不是所有 ...

  • 凌宗伟:一笑而过,一笑而过

    [异史氏曰]有人想不通为什么那些热衷于蹭热点的名师们的言辞尤其是标题总那么让人不明所以.读读斋藤孝的<如何打造你的独特观点>也许就会明白个中就理."重要的是对于评论的对象有着怎样 ...

  • 凌宗伟:教育圈子的偶像崇拜

    [异史氏曰]到弥勒,我下意识想到一个问题,这个地名是不是与佛教中的那个弥勒佛有关呢?问了一下,只说这理有一尊巨大的弥勒佛像,属于弥勒的旅游景点之一.查了一下,位于弥勒县城西北方昆河公路旁,距县城10公 ...

  • 凌宗伟:学然后知无知

    [异史氏曰]每每与老师们谈及教学设计或者备课的话题时,我总是会习惯性地问及一个蠢问题:诸位的教学目标是从哪里来的?我也知道诸位的答案无非两种状况,一是抄来的,一是自己设计的.这当中往往前者居多.那么, ...

  • 凌宗伟:许多方法行不行,干了也不一定能确定

    [异史氏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个道理似乎做教师的都明白.实际的情形往往是总希望有一个手到擒拿的高招,谁不希望省时又省力哦.实际的情形是,凡可以直接拿来的不过是形式,或者皮毛.譬如现如今普遍使用的小 ...

  • 凌宗伟:关于“明星”

    [异史氏曰]昨天车上闲聊,谈到一些人热衷于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交活动,热衷于与名人拍照.我说了一句这些人就是教育圈子的追星族,傍明星是时下成功成名的捷径.单博士问我如何界定明星,我一时语塞,回,反正不是影 ...

  • 凌宗伟:自己不会读,如何教学生读

    [异史氏曰]有朋友问我关于学生的阅读我有什么想法.还真没有什么更多的想法.做老师的教阅读,无非就是与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经验,根据不同的内容与不同的对象给他们一点具体的帮助而已,最终还是要他们自己读,读 ...

  • 凌宗伟:由观念到行为的改变有个过程

    [异史氏曰]在某地的教学质量提升项目中,我们一再强调"目标导向,任务驱动,尊重差异"只是教学理念,不是教学流程,更不是教学模式.遗憾的是不少老师总希望能给一个具体的操作流程或教学模 ...

  • 凌宗伟:回到“学生立场”谈何容易

    [异史氏曰]昨天上了一堂初中作文指导课,学生是由老师们替代的.我不喜欢这种形式,因为我认为成人是很难进入学生视角的,除非专业演员,即便专业演员,年龄跨度大的角色能演好的不过凤毛麟角.考虑到因为是教师培 ...

  • 凌宗伟:为什么要设计教学流程

    [异史氏曰]为什么必须设计教学流程(我这里说的流程,也可以理解为程序.步骤,甚至可以理解为进程).教学流程,对教师尤其是对新手教师而言,好比开车的,先干什么,再干什么,一步一步总得有个基本的步骤,否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