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不是为多数人准备的,别拿你仅有的一点钱出洋相
最近看到这样一句话:
“奢侈品不是为所有人准备的,大多数人买不起很正常。穷人不要用你仅有的一点钱,在富人跟前出洋相。”
我有个男同事,月薪五千多。
前段时间他谈了个对象,对象工资比他还少点儿,但是平时吃穿用度都是很高水准。因为女方家是本地的,家里拆过迁,光女方自己名下就有两套房子。
所以女方虽然工资只有四千多,但完全不用省着花,人家光是房子收租每个月就能收一万多。
比方说,两人下馆子,必须是人均三百元以上的。
给女方送的化妆品等礼物,价格必须高于一千,否则对方就不收。
女方还经常对我同事说:
“我是女人,女人一辈子最好的时光就这么几年,我要在我最好的年华,用最好的东西,不想等老了之后想用都配不上了。”
上次女方过生日,提出想要一个包包。
我同事去查了一下,那个牌子的包,最便宜的也要一万块。
于是他吃了三个月的泡面,又透支了卡,终于把这个包包买上了,送给了女方。
结果呢,在女方的生日会上,有个男性朋友,送给她的礼物,是同个品牌的包包,只不过,那个男的送的是限量版的,四万多;
而我同事吃泡面才攒够钱买的,只是最基础的一万多的普通款。
同事说,当时打开礼物包装的时候,现场的气氛很微妙,那种感觉,他一辈子都忘不了。
好像是一个衣衫褴褛的人,误打误撞进入了一个上流晚宴一样窘迫。
后来,同事还是跟这个女孩分手了。
其实他们之间是有感情的,也喜欢对方,但就是觉得没办法融入那个圈子。
女方的圈子里基本上都是本地人,小有家产,要么家里做生意,要么是迁拆户,而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外地来的打工人,工资也不是很高。
最关键的是,那种在富人面前暴露短板的窘迫,经历了一次之后就再也不想重复了。
有人说:
“穷人都是小心翼翼的大方,而富人则是大大方方的小气。”
为什么有钱人会很坦然地做出小气的行为呢,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是有钱的,至少在财富这方面他是有底气的。
不需要再装作有钱,也不需要让别人“认为”他有钱,他的财富是真实的,不以别人的态度而改变。
你知道穷人最怕的是什么吗?
穷人最怕的不是自己生活质量低,也不怕自己吃糠咽菜受委屈,穷人最怕的是“别人知道他穷”。
贫穷对人最大的消耗是自尊层面的消耗,这种消耗有时候会拖垮一个人,甚至会让一个人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所以有时候你会听说一些故事,什么“女子月薪三千,却透支上万买包包”,你会觉得这人是不是有毛病,每个月就赚那么点钱,不惜背上债务也要买包,包有那么好吗?
包或许没那么好,但背在这个月薪三千的女孩身上,就会让她产生一种“自己也是有钱人”的错觉。
而这种错觉,带来的是自信、是希望、是满足虚荣的自尊。
奢侈品给穷人营造的,无非就是这种感觉。
当然,有时候奢侈品实在是太贵了,穷人就算失去理智也买不起,所以又有一种事物应运而生,那就是:轻奢。
当第一次看到这俩字的时候,就油然而生一种荒诞的感觉:
什么叫轻奢?
顾名思义,就是比奢侈品等级差一点儿,但这些品牌声称自己用料做工都不输真正的大牌,而且价格非常的“亲民”,可能只是奢侈品的十分之一。
轻奢的品牌们跟女孩子郑重保证:
“用我家的产品,一样能让你有面子。”
然而,用奢侈品十分之一的价格(也并不低),换来的东西真的能让你产生满足感和获得感吗?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
单纯的“商品”带给人的快感,边际效应特别微弱,只有你买到手的那一刻,那几分钟你会觉得快乐,到了第二天,快乐就会衰减至零。
追求“精致”、“轻奢”、“享受美好生活”并没有错。
但这些词一旦成为商家的财富密码,用精准的个性化推销追逐着每一个脆弱的灵魂,穷人在这个世界会更加无处可逃。
我认为几乎没有人可以成为毫无欲望的生物,特别是在这个物质丰盈的世界,好的产品、服务太多了,普通人很难有那么强大的心智去抵抗消费主义的收割。
人性通常是不可靠的,也通常是经不起诱惑的。
穷人本身就处于生活的弱势,更容易被生活所刁难。
所以,精疲力尽的时候生出一种“我真的好辛苦了,我应该对自己好一点”这种心情,谁都可以理解。
但是,如果你无脑地去接受商家的洗脑,去认可商家给你创造出的“美好生活”的幻梦,
然后把原本就不多的可支配财产去换取并不重要的东西,只会让自己的生活变得越发一贫如洗。
生活是需要追求心灵的抚慰,但千万不要落入商家洗脑的陷阱哦。
讨论
如果你月薪不到一万,会买价格过万的奢侈品吗?
欢迎评论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