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8,奥斯卡《沉默的羔羊》——内心尖叫的羔羊何时会停止?

当绝对理性的博士遇上野心勃勃的女警探,当嗜血的食人魔遇上想要拯救羔羊的善良的牧女,当内心挣扎的女警探遇上变态杀人犯,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匪夷所思的故事?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沉默的羔羊)》——第一部惊悚片类型闯进1992年奥斯卡殿堂的电影,并一举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以及“剧本改编奖”大满贯的经典之作!

《沉默的羔羊》作为一部经久不衰的经典电影,其经典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更不会被人们的口舌之争而磨灭,它会逐渐突破地域与人种的差异,以完成其不朽的价值——

每个人该如何安抚自己内心的那只尖叫的羔羊?

一、《沉默的羔羊》的叙事结构分析

《沉默的羔羊》的影片叙事采用了顺序结构记叙方式。一开始影片的故事线是单一的,即联邦警探调查野牛比尔恐怖杀人案件。随着故事的推进,故事线由一条分岔为两条齐头并进,分别是调查野牛比尔杀人事件和女主角史达琳内心的自我救赎。

史达琳是联邦调查局的见习特工,她奉命去州立精神犯罪监狱拜访汉尼拔博士,请求其为侦破变态杀人犯“野牛比尔”一案提供线索。而汉尼拔是一位著名的精神分析家,同时也是一位恶名昭彰的食人恶魔。不得不说,警察为了捉一名杀人狂魔而求助于另一名杀人狂魔,这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荒诞与讽刺意味。

汉尼拔医生要求史达琳拿其童年经历来换取抓获“野牛比尔”的线索。这里就引出新的一条隐藏的故事线:史达琳的童年经历。而这条故事线高潮就是史达琳对汉尼拔说出自己童年心灵阴影——尖叫被屠的羔羊。

史达琳幼失双亲,在牧场里目睹羔羊被屠杀,噩梦般的回忆伴随着她的成长,导致她的心理产生了一种厄勒克情结(恋父心理),可以从她在追捕变态杀手野牛比尔、救出议员女儿凯瑟琳所体现的比男人更甚的勇猛、机智、责任心中可以看出。

这条故事线的呈现,靠的不是大量的闪回画面,而是通过全面建构的氛围和人物的视觉化动作而展现的。虽然这条故事线仅通过画面出现了两次,言语对话提及到了一次,却是整个影片的主题核心,是影片名字的由来。

二、平行蒙太奇和留白艺术手法的运用

《沉默的羔羊》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平行蒙太奇的电影剪辑手法来“混淆视听”。

何为平行蒙太奇?平行蒙太奇又称并列蒙太奇。两条以上的情节线并行表现,分别叙述,最后统一在一个完整的情节结构中,或两个以上的事件相互穿插表现,揭示一个统一的主题,或一个情节。

而其中最精彩的莫过于结尾抓捕野牛比尔的一幕。

当行动科长杰克率人包围了一所房子,镜头切换成房间里野牛比尔正抚弄一个蛾蛹;当特工按响门铃时,镜头切换为野牛比尔的家门铃响起。此时,观众们会以为是特工包围了比尔的房子,但当杰克命令破门而入时,野牛比尔却为史达琳打开了门。

这两组镜头中,一个房子外景采用了暖色调显得平静温馨,另一个房子却有大块的阴影,充斥着冷色调的蓝光。这种平行蒙太奇的叙事视角是为了揭开生活的表象,人们的生活犹如那个温馨的小屋,温暖而平静,但真相却如比尔房间里阴霾密布、危机四伏。

影片的末尾之处,汉尼拔医生从救护车上逃脱,坐上了飞机,这种开放式的结尾,可谓的留白艺术运用的典范。

不仅留给了观众想象的空间,还使其成为影片主题的另一种表达方式:现实世界中的黑暗、罪恶不会被完全铲除,而且会此起彼伏,这需要每个个体用强大的意志去直面自我与他人内心阴暗与病态。

三、骷髅蛾之蛹——死的本能和性本能。

骷髅蛾之蛹是影片的核心象征之一。

野牛比尔将蚕蛹塞进被害女子喉咙里,符号化地解释了水牛比尔的性扭曲诉求。蚕蛹——寓意转变、蜕变,是骷髅蛾蜕变成美丽的蝴蝶的必经过程,在小小的躯壳中保持“沉默”的状态。

当史达琳把蛹拿给昆虫学家研究确定物种时,以一段长镜头的方式呈现:工具刀割开蛹的头部,浓稠的汁液淌出;刀揭下蛹壳,显露出骷髅的轮廓。

野牛比尔的杀人手法同样是在被害者的背部皮肤撕下一对菱形皮肤,仿佛是骷髅蛾翅膀被生生折断;而野牛比尔将皮肤做成衣服,再穿上身,沉浸在曼妙的音乐中翩翩起舞,仿佛是在抚平心中幼时被继母常年虐待留下来的伤痕,肉体和灵魂得到了重生。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社会中犯罪的根源在于与生俱来的本能,死的本能和性本能都会导致人犯罪。

野牛比尔在童年时,长期受到继母的虐待,使他逐渐厌恶自己男人的身份,这里是死的本能;长大后,他想通过手术改变自己的性别,但所有的医院都拒绝给他进行手术。

性本能使他癫狂,开始产生性变态的心理,杀害多名年轻女性,相信自己可以通过获得女性或具有女性特征的皮肤来实现崭新生命的欲望,就像蝶蛹破茧重生化为蝴蝶。

影片正是用“骷髅飞蝶”象征人类的生和死的本能,但野牛比尔却以自己的死亡本能的强势增长为代价来解构了他人生的本能,畸形地满足了他的生本能。

四、沉默的羔羊——自我救赎

“羔羊”在基督教的宗教文化中,指称那些背负原罪而迷失方向的基督徒,原罪即欲望和贪婪,所以“群羊”就是含有贪婪基因而又无力自救的人类。

影片的史达琳回忆说:“它们 ( 羔羊) 太沉了,我打开了门,它们却不动,只是困惑地站在那,它们不想跑。”电影里的“羔羊”正是指那些被野牛比尔残害的年轻女子,更指的是这个世界上带着原罪却又无力自救的人!

史达琳那晚真的有听到羔羊的嘶叫吗?不!羔羊的嘶叫可能是她一种潜意识的象征,在潜意识里,她对“羔羊”形成了一种弱者、受害者的身份认同。这个无比痛苦的潜意识伴随她成长,直至长大了也无法忘怀,汉尼拔博士问:“多年之后,你还经常在睡梦中被羔羊的哀嚎声所惊醒?”“是的。”

史达琳童年最大的创伤便是父亲的去世,影片曾经多次以“蒙太奇手法”呈现了父亲对她的重要意义。沉默的羔羊隐喻的原型即是耶稣基督沉重无言的救赎精神,而父亲为执行正义而牺牲就是这种救赎精神的一种具体化。

史达琳想拯救沉默的羔羊,却因为自己弱小,只能眼睁睁看着羔羊被宰杀。当她再次面对“野牛比尔”一案时,受害者的遭遇在她的脑海中不断重演。最终,所有的一切都化作一种声音:羔羊的哀鸣!这是一种饱含血泪的召唤,一种无法抵制的力量。

因此,克拉丽丝坚信惟有亲手将凶犯正法,才可以安抚心中长鸣的羔羊!而事实上,在与野牛比尔较量的过程中,就是她完成自我救赎的过程,而汉尼拔扮演的角色正是她自我救赎的引导者!当史达琳战胜了自己内心的软弱,把命悬一线的人质凯瑟琳成功救出时,她才成功地完成了自我救赎!

而汉尼拔这个全影只出现了20分钟的角色,无疑是故事推进的最大推力,他在这个过程中也完成了自我救赎!

在同系列的《少年汉尼拔》和《汉尼拔崛起》中,我们可以还原这个食人恶魔的完整原貌!

在他还是一个五、六岁的孩童时,亲眼目睹了自己的亲妹妹被饥饿的士兵吃,而自己也被迫参与其中!童年时期纷飞的战火和家人的死亡,扭曲了他的性格,让他变成了一个嗜血的食人恶魔。

汉尼拔在影片中是一个双重性的角色,在他眼中人类是自私胆小却又可悲的。为了自己的利益挣扎求生,却逃不出命运的屠刀,最终都会被生活无情地吞噬,就像愚蠢惊恐的待宰羔羊一般,无知麻木可怜可悲。他以一种冷酷的理智俯视人类,洞悉人心,就像一个无情的神,无法改变人类的悲剧,所以无动于衷。

直到他遇到了史达琳,这个哭泣着想要拯救哪怕一只羔羊的牧女,这个瘦小柔弱却企图用拯救世间所有苦难的女孩。在汉尼拔的素描里,她一袭白衣,怀抱羔羊,眼神看似温柔却散发出一种苍凉坚毅的力量,那形象和圣母颇为相似。

绝对理性的食人魔遇见企图拯救羔羊的小女孩,已经对人性失望的智者突然发现人性中的闪光,所以他对人类开始有一点点希望了,他开始相信原来世界上还存在着善良。虽然不多,但足以触动汉尼拔多年来的内心,在引导史达琳自我救赎后,也得到了自我救赎!

结语

《断背山》后有一句很经典的话:人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尖叫的羔羊。

每当它尖叫,就会唤醒生命中的一些伤处。每一个人都有特殊的不幸,将许许多多的不幸归纳在一起,这便是世间普遍的不幸。

可是这些伤处,你不自己去揭开它,就永远无法去治愈。愿你我在未来都能拥有史达琳的勇气和爱,去安抚自己和他人内心那只尖叫的羔羊。

参考文献:

【1】《电影《沉默的羔羊》叙事艺术探究》(周玲,平顶山学院)

【2】《解读《沉默的羔羊》的救赎主题》(邵娜,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

【3】《上影节小记(一)《沉默的羔羊》 ——沉默的螺旋》(寒枝雀静影评)

作者简介:我是@春盏 ,专注书籍和电影分享,陪你历览大好河山,也伴你风花雪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