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茂华|我的编辑同事
关注天安门文学,用文字温暖人生!
【作者小传】牛茂华,河南渑池人。曾在县广播电台从事新闻工作,多篇作品见诸于报刊广播电台。
我的编辑同事
文/牛茂华
1984年10月,县广播站由于采编人员青黄不接,工作难以开展,向社会公开考试招聘编辑。在数百名应试者中,我和其他两名青年有幸进入县广播站(现为广播电视台),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当年大家团结、友爱、互助、奋进,采编播各项事业在全市乃至全省屡获殊荣。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们那个时代确实称得上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团队。
我的新同事
广播站一下来了三个年轻编辑和一个男播音员。四个年轻人的加入无疑给广播站增添了新的活力。初来乍到,彼此都不熟悉,没想到在以后的岁月里,不仅仅是同事同志关系,而且成为挚友。王建省比我们稍大点儿,韩青是个女同志。
王建省是距县城60余公里深山区的农家孩子,他家在黄河边上。常听人说有水的地方人有灵气,王建省可能沾了黄河水的灵气,脑子十分灵活。他当过兵,退伍后就没有回家乡去,一直在县城几个单位打拚,他是见过世面的人。那个时候好多农村孩子都想一心跳出农门,好有出头之地。他在部队时都爱好写写画画,发表过不少作品。当时,县城附近乡下发生了一起情杀案件,他就深入采访,写了《谁导演了这幕悲剧》一文,后发表在当时的河南省《时代青年》杂志上,从此,小有名气。由于他涉猎新闻工作比我们早,新闻嗅觉敏感,往往能抓住新闻热点,为他以后事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那是1986年底,县里召开表彰大会,县委书记、县长把自己在市里获得的奖金拿出来请劳动模范看戏,赢得了群众好评。王建省觉得很有新闻价值,写成了《劳模看戏》一稿发表在《河南日报》上,并在河南省好新闻评选中获得一等奖。由于当时我们几个仍然是临时工性质,这篇新闻获奖改变了他的命运。按照当时的人才政策,不仅转了户口,还录用为国家干部。后来,还被县检察院挖人才挖走了。最后在相邻的义马市多个单位任职,也是他不懈努力的结果。
韩青堪称才女。她曾发表文章谈自己的高考岁月,曾多次参加高考,终以几分之差名落孙山,凭着自己的实力,在这次应聘考试中名列第一。她家距县城不远的乡下,每天骑个自行车上下班,奔波于各单位采访约稿,负责的专题节目内容,经领导审签后及时送到播音室内。那时我们几个同时参加成人高考,又同时上了北京广播学院郑州职大,经常奔波于郑州与渑池,虽然奔波劳累却也充实快乐。更让人感动的是恰恰韩青身怀有孕,学校领导和同学们都劝她休学一年,她说啥也不肯。年终期末考试她和爱人抱着几个月大的孩子,带着奶粉、尿布之类的小孩儿用品,挤上开往郑州的绿皮火车,一次功课也没落下,一次考试也没有耽误,按时毕业。1998年南方抗洪救灾期间,驻渑某部接到中央军委命令,要求集结队伍参加这场抗洪。其时,该部队某连连长正值妻子难产住院,孩子又没成活,需要照顾,加上年迈父母病魔缠身。但是,这位连长瞒着领导毅然决然服从命令奔赴南方,直至完成任务后返回父母妻子身边,事迹可歌可泣。
同事韩青抓住这一新闻线索,当时正值盛夏,韩青骑个自行车,戴顶草帽,来回于单位和部队驻地之间,向这位不同寻常的连长进行深入细致的采访。写了改,改了写,最后以《赤子丹心》为题写成人物通讯。此稿先后被多家报刊、广播电台采用,在河南省广播电视好新闻评选中荣获一等奖。如今,韩青虽然退居二线,但仍然是笔耕不辍,佳作不断,尤以诗歌为最,频见于各大网络平台,还被一家诗词网络平台聘请为主编。
慈父般的严师 ---姚光
我们的站长、总编辑姚光,我与他同事10余年,他不仅是我的领导、恩师,堪称上是我事业上的引领人。他一生不仅为人正直善良,而且对工作一丝不苟。他的敬业精神,激励我一路奋进,一路前行。
当时 ,因为广播站缺人手,我们没有经过任何培训就直接上岗了。可以说,老姚同志是我们从事新闻工作的直接老师。初来乍到,他跟我们谈话:干咱们这行的,没职没权,就凭一张纸一支笔。每天我们把稿件写好编排完毕就交到老姚手里让他把关定稿。每当这时,只见他戴着老花镜,嘴里吸着烟,歪着脖子,手里拿着比较粗的红笔像老师批改作文似的,把不用的东西刺楞刺楞划掉,常常是一篇几百字的文稿划的只剩几行。每当这个时候,自己有时候觉得不高兴,自认为我写的不错啊,为啥划掉,只剩几行。他看出我的心思,既严肃又心平气和地说:新闻要用事实说话,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播音员是照稿子读的,每分钟大阅读180个字,编辑们必须把字写清楚才不致于读错。我那时候,才开始还能写的工工整整,写着写着就“龙蛇走笔”应附潦草了。为此,常常受到老姚的批评。他批评说你开始写得还工整,写着写着就“牛尾巴撅起跑荒坡了”,批评中不乏幽默。当时把我也逗笑了。
老姚对工作要求非常严格。我们几个年轻人见他都一本正经,尤其当他审稿的时候,吓得大气都不敢出。时间久了,渐渐的熟悉起来,才知道他为人耿直,不苟言笑。在每次年终总结会上,他总是让每个同志讲自己的优点缺点,然后,一针见血指出每个同志工作上处事上存在的问题,常常弄得人下不来台。在今天看来实在是不可思议。即使这样,我们都非常尊重他。如果没有当初他的严格要求,自己都不会有任何长进。
最让人感动,难以忘怀的是老姚同志的敬业精神。当时,各级广播电视部门从上到下,每年都要搞优秀广播节目,这好像一个紧箍咒让我们从年初就开始操心,可以说是压力山大。做为一站之长的老姚同志,总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千方百计寻找新闻线索,挖掘新闻素材。张村镇高桥村地处渑池县西部深山区,煤、铝、硫磺等矿藏资源十分丰富。有能力的人纷纷开煤窑、挖铝石、弄硫磺,挣了不少钱。村里有一个叫梁西阁的人,下肢瘫痪,全家的重担压在媳妇郑英子身上。郑英子每天背着瘫痪丈夫上山开硫磺矿,事迹非常感人。老姚同志得到这一线索后先后多次来到郑英子家进行采访。写写改改,改改写写,总感觉不尽如意。最后一次干脆在郑英子家一住就是20来天。白天人家忙,晚上进行采访。梁喜阁下肢瘫痪解手不便,老姚给他接小便,倒屎倒尿。梁喜阁家还养了几头牛,老姚给他上山放牛,铡草喂牛。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易其稿,他写的《在她柔弱的脊背上》、《身背丈夫致富的人》分别在《农民日报》、《妇女生活》杂志上发表。当年,在河南省优秀广播电视节目评比中被评为一等奖。
南村乡政府有一个叫任发和的老干部,他退而不休,回到村里担任党支部书记。因为是深山区,89年夏季山洪暴发,村里几百亩良田被冲毁。这年冬天,他自费带领村民拦河筑坝,每年春节拿出自己的工资为村里人购买米面油,有人笑他傻,他有一句口头禅:“我是退休干部,我有工资”。得知这一情况后,我就到这个村去采访,写了个初稿。老姚同志认为,写得不够理想,人物刻画的不够充分,不顾自己体弱年迈,背起行囊,经过几个小时公共汽车的颠簸,终于来到渑池最偏远的小山村。经过进一步实地采访,以《我是退休干部,我有工资》为题写出了一篇人物报道,在河南省广播电视节目评比中获奖。
还有一件在今天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儿。当时,县上鉴于老姚同志的政绩和为人,提拔他当广播电视局副局长。他始终认为,自己是搞业务的,对行政工作不感兴趣,多次坚决请辞。县上只好下文同意他的辞职请求。正因为有老姚同志言传身教,我们那代编辑同事们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广播宣传事业每一年一个新台阶,是值得人回味的不平凡岁月。
常怀想,那一代如老姚般认真工作的编辑人,象工匠做活儿一样,勤奋细致,从他们身上,我学到的不单是写稿发稿的技巧,更是做人做事的自律上进的精神。这种精神,涵养我一生,让我从容淡定,勤笔不辍。
作者简介:牛茂华,河南渑池人。曾在县广播电台从事新闻工作,多篇作品见诸于报刊广播电台。
本文编辑:胡冬梅
天安门文学纸刊视作品质量优中选优刊发,所有来稿均在天安门文学平台展出,纸刊选稿无关打赏、无关点赞,就一个纳入海选的范畴,即文章浏览量达到600者,就可以纳入选稿库,从选稿库中选取优秀作品上刊。
来稿除诗歌外,只要不涉及政治和宗教,其它文学裁休均不受限制,来稿请连同作品和详细地址发送到收稿人微信韩晗h15101221693,紫色玫瑰hudongmai ,作品一旦采用,即送一本样刊作为稿费免费赠阅,赠阅外每本收30元工本费和快递费。
天安门文学杂志,集文学、文艺、文化三位一体,主要刊发原创首发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故事、剧本、摄影、书法、绘画等体裁,欢迎投稿。打赏10元以内不发放,10元以外,一半赏金作稿酬(10日内结算),其余赏金作为平台运营,请加稿费发放人素素微信j13603499693。自愿参与,适度打赏。投稿说明:要求原创,文责自负。拒绝抄袭剽窃。